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性罪,杀盗淫妄之四重戒,其自性是恶,不待佛制,犯之则得罪报也。二、遮罪,酒戒等自性非恶,佛为保护馀戒,故遮止之,若犯之则获犯佛制之罪也。
【佛学常见辞汇】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钞)
〔一、性罪〕,性罪者,即杀、盗、淫、妄四种重戒,不待佛制,性是恶故,犯之,则有罪报也。
〔二、遮罪〕,遮罪者,即酒戒也,谓佛制此酒戒,意为遮止无犯,守护馀戒,使不故犯,如有犯者,则获遮制之罪也。
七逆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逆)。
七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梵网经所说,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梨,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杀圣人。见梵网经下。辅行二曰:「言五逆者: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出血。(中略)若大乘中加杀和尚,杀阿阇梨,以为七逆。」
【佛学常见辞汇】
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摩僧及转法轮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七遮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七逆也。犯此七逆之一者,遮之不使受菩萨戒,故名遮罪。梵网经下曰:「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
【佛学常见辞汇】
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阇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三藏法数】
(亦名七逆罪,出梵网经)
遮谓遮障圣道,逆谓不顺于理。行此七罪,不复成就善根。经云: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是也。
〔一、出佛身血〕,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当历劫供养,以报其恩,况复出其身血。如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兜举石掷佛,迸石小片伤佛足指,即破出血,后堕地狱。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提婆达兜,亦云提婆达多,华言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也。)
〔二、弑父〕,弑者,下杀上也。谓父者子之所天,即当竭力孝养,以报恩德,岂宜悖戾,妄加杀害。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是也。(无间地狱者,即阿鼻地狱也。)
〔三、弑母〕,谓母之恩德,不异于父,即当恭敬供养,以期报答,岂宜悖戾,妄加杀害。所以经云:犯者得波罗夷罪。(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
〔四、弑和尚〕,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为和尚,华言力生,即亲教师也。谓出家者因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即当恭敬供养,以报其恩,岂宜悖戾,妄加杀害。若以恶心瞋心,而杀之者,得波罗夷罪。
〔五、弑阿阇黎〕,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言堪为后学之轨范,即得戒教授等师也。必当亲事恭敬供养,以报其恩,岂宜悖戾,妄加杀害。若以恶心瞋心而杀之者,得波罗夷罪。
〔六、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谓比丘俱集一处和合作法,若以恶心瞋心破之,令其不和合者,得波罗夷罪。(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七、弑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也。又名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也。即当恭敬供养,以种其福,岂宜悖戾,妄加杀害,若以恶心瞋心而杀之者,堕无间狱,求出无期。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对弥勒说东方佛馀九方九佛之名号功德及神咒。
十重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恶同。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八卷,隋阇那崛多译。列四千七百二十五佛之名,并载神咒。
五逆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逆之罪恶。(参见:五逆)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三藏法数】
逆者违悖天理也。谓人于父母,当竭力孝养,以报其恩,而反害之。僧之和合,得成道业,利益于人,反离间而破散之。诸佛如来出现世间,度脱一切众生,所当恭敬供养,反伤支体,以出其血。罗汉出离三界,为世福田,利益有情,所当礼敬,反加杀害。僧之羯磨,为人受戒,不一心奉事禀受戒法,反以恶言破毁其行。如是等人,永堕地狱,无有出期。如世极重之病,尤难治也。(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
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五无间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无间之罪业。与五无间业同。
不说四众过罪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所说菩萨十戒之一。禁止说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四众之过罪也。
互用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互相滥用三宝物之过罪也。此有三宝互用,当分互用,像宝互用,一一互用之四种。即从宽至狭之次第也。三宝互用者,谓佛物用于法或僧,法物用于佛或僧,僧物用于佛或法也。当分互用者,例如滥用造释迦像所施舍之金以造弥陀等像,滥用作无量寿经所施舍之金以作法华经等,回用施于甲寺僧之物以赠乙寺僧是也。像宝互用者,例如用供养五分法身之物供养形像,用供养灭谛涅槃理法之物供养黄卷赤轴之经典,用供养第一义谛僧之物供养剃发染衣之僧,是也。一一互用者,谓于三宝物,堂宇等受用物,田园等系属物,香灯等供养物,饮食等献纳物,一一互滥用之也。但法藏唯举三宝互用,当分互用之二种耳。出于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一之四等。
六罪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犯四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者。
六聚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聚戒同。
四夷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波罗夷之罪过也。
四重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四重禁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重禁)
四重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重罪。四波罗夷罪也。(参见:波罗夷)。【又】密教别有三昧耶戒之四重禁:一舍正法,二舍菩提心,三悭吝胜法,四恼害众生。是为四波罗夷罪。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四根本性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比丘之四波罗夷罪Pa%rajika%也。十轮经三曰:「出家受具足戒,于四根本性罪中精勤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