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羔羊  拼音:gāo yáng
1.小羊,或指小羊与大羊。《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汉。毛亨。传:「小曰羔,大曰羊。」
2.《诗经。召南》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羔羊,鹊巢之功致也。」或亦指美官吏安适之诗。首章二句为:「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3.比喻天真无邪或稚弱的人。如:「迷途羔羊」、「待宰羔羊」、「代罪羔羊」。
《國語辭典》:素丝羔羊(素絲羔羊)  拼音:sù sī gāo yáng
素丝,白丝,比喻廉洁。羔羊皮比喻毫无隐藏。素丝羔羊用来称赞任官廉洁正直。语本《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其令将相大夫会葬,加赐钱十万,及其在殡,以全素丝羔羊之絜焉。」
《国语辞典》:迷路羔羊  拼音:mí lù gāo yáng
迷了路的小羊。常用以比喻行为偏离正途的青少年。如:「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就像是迷路羔羊,需要指引。」
《国语辞典》:替罪羔羊  拼音:tì zuì gāo yáng
根据《旧约圣经。利未记》记载,若有人犯了罪,需找没有残疾的羊为供物,按手在羊头上,并将羊宰杀,表示自己的罪过由此羊代受;祭司用指头蘸些羊血,抹在燔祭坛的四角。后比喻代人受过的人。如:「他不是真正的凶嫌,可能只是替罪羔羊而已。」也作「代罪羔羊」、「替罪羊」。
《国语辞典》:代罪羔羊  拼音:dài zuì gāo yáng
比喻代人受罪的牺牲者。参见「替罪羔羊」条。如:「初出茅庐、涉世未深的小伙子,容易成为有心者的代罪羔羊。」
《漢語大詞典》:羔羊素丝(羔羊素絲)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毛 传:“小曰羔,大曰羊。素,白也。紽,数也。古者素丝以英裘,不失其制。大夫羔裘以居。” 孔颖达 疏:“ 毛 以为 召南 大夫皆正直节俭。言用羔羊之皮以为裘,缝杀得製,素丝为英饰,其紽数有五。既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私门,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跡而效之。言其行服相称,内外得宜。”后因以“羔羊素丝”称誉士大夫正直节俭、内德与外仪并美。 明 唐顺之 《与吕通竹屿书》:“用于世则为羔羊素丝之风,不用于世则励蔬食饮水之志。”亦省作“ 羔丝 ”。 清 龚自珍 《国朝春曹题名记序》:“此诸前辈秉心渊雅,用羔丝退食之暇辑是书之志也。”
《分类字锦》:德如羔羊
诗羔羊正义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故在位之卿大夫皆居身节俭为行正直德如羔羊
分类: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