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羞耻(羞恥)  拼音:xiū chǐ
羞愧耻辱。汉。王充《论衡。程材》:「昼夜学问,无所羞耻。」《西游记》第二四回:「呆子对他们只是磕头礼拜,其实羞耻难当。」
《国语辞典》:不识羞耻(不识羞耻)  拼音:bù shì xiū chǐ
没有羞耻心。《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我怎么贪恋爵位,不识羞耻,你倒骂得刻毒!」
分类:羞耻
《國語辭典》: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拼音: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
(谚语)形容人不知廉耻已达极点。宋。欧阳修 与高司谏书:「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漢語大詞典》:愧耻(愧恥)
羞耻。书·说命下:“其心愧耻,若挞于市。” 唐 韩愈 《答窦秀才书》:“足下之能,足以自奋, 愈 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 宋 苏辙 《〈孟子〉解》:“人之为不善也皆有愧耻不安之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惩淫:“顷刻心下清醒,愧耻无以自容。”
分類:羞耻
《國語辭典》:惭愧(慚愧)  拼音:cán kuì
1.羞愧。《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三公子满心惭愧,叫请了四老爷和杨老爷出来。」《文明小史》第四○回:「说得陆天民很觉惭愧,脸都红了。」
2.侥倖、难得。常用作自谦之词。宋。苏轼 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词:「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小生惭愧,有缘遇这个小娘子,许我明夜再会。」
《國語辭典》:无耻(無恥)  拼音:wú chǐ
不顾羞耻。《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國語辭典》:不耻(不恥)  拼音:bù chǐ
不认为羞耻。晋。干宝 晋纪总论:「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逸之过。」三国魏。李康 运命论:「古之君子,盖耻得之而弗能治也;不耻能治而弗得也。」
《國語辭典》:可耻(可恥)  拼音:kě chǐ
令人感到羞耻。《三国演义》第四四回:「今主公听谋士之言,欲降曹操,此真可耻可惜之事!」《文明小史》第二六回:「做中国人的奴隶固是可耻,做外国人的奴隶可耻更甚。」
分類:可耻羞耻
《國語辭典》:羞恶(羞惡)  拼音:xiū wù
因自己不好而觉得耻辱,看到别人不好而觉得憎恶。《孟子。公孙丑上》:「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國語辭典》:面皮  拼音:miàn pí
1.脸皮。如:「她面皮白皙。」《红楼梦》第六三回:「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
2.脸上的神色。《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太尊听了还不打紧,不料龙知县登时面皮失色,不敢说什么,只得二人同退,自去办款不提。」
《國語辭典》:羞愧  拼音:xiū kuì
羞耻惭愧。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儒林外史》第五一回:「众人看著那妇人穿了衣服,起来又磕了两个头,同乌龟满面羞愧,下船去了。」
《漢語大詞典》:耻格(恥格)
知羞耻而归于正。语本《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邢昺 疏:“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脩而归正也。” 唐 张九龄 《故襄州刺史靳公遗爱铭序》:“夫然后人斯耻格,庭少諍讼。”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且进人以行,则枝叶安有难别乎?防下以礼,则耻格安有不形乎?”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当今四海之广,而刑奏止息,逮乎逾月,足彰耻格之化。”
《漢語大詞典》:起羞
(1).招致羞辱。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颖达 疏:“王者法天施化,其举止不可不慎,惟口出令不善,以起羞辱。” 唐 储光羲 《狱中贻姚张薛李郑刘诸公》诗:“直道时莫亲,起羞见谗口。”
(2).产生羞耻之感。 宋 王令 《龙角歌和崔公度伯易》诗:“视龙有角急起羞,亟去诉帝龙可忧。”
《國語辭典》:遮羞  拼音:zhē xiū
1.把不宜让人看见的部分盖住。《老残游记二编》第三回:「你买的帐幔,给别人遮羞;你买的被褥,给人家盖。」
2.掩饰丢脸的事,或补偿别人所受的羞辱。如:「那小女孩擦口红,看到大家都在笑,她赶紧把手帕盖在脸上遮羞。」
《漢語大詞典》:识羞(識羞)
知道羞耻。多用于否定式。《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张郃 出马,见了 黄忠 ,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战耶?’”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俗语説得好,一日不识羞,三日喫饱饭。”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哈哈,骗子……你不识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