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15,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其它辞典
释迦牟尼佛(别称 释迦牟尼、如来佛、如来佛祖、释迦如来、释迦老子、瞿昙老子、净饭王子、净梵王子、悉达、释迦 悉达多、悉达陀 瞿昙 号 天人师 )太姒(别称 大姒 姒 号 文母 )老商氏老成方(别称 老成子 )晋昭侯( 伯 号 曲沃桓叔 )管仲(别称 管敬仲 管夷吾 夷吾 字 仲 敬、敬子 号 仲父 )骊山老母(世称 骊母 别称 黎山老母 )鲍苏妻(号 女宗 )襄老虞丘子(别称 虞邱、虞丘 号 国老 )公孙归生(号 声子 )卫姬(号 管仲为仲父 )声姬(号 孟子 别称 声孟子 )维摩诘(别称 维摩、维摩老子 )老古
人物简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佛名悉达多,净饭王子,年十九立为太子,出家成佛,号天人师。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至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死,年七十九,是为贤劫第四世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亦作大姒。西周有莘氏之女,姒姓。周文王妻,武王母,号曰文母。旦夕勤劳以尽妇道。生有十男。与太姜、太任共称周室三贤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传说中西周人。传列御寇从之学道,七年,列子心无是非之念,口无利害之言,老商氏始与之并席坐而论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或称老成子。西周宋人。尝任大夫。学幻术于尹文先生。习黄老之学。有《老成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生卒】:?—前739
【介绍】:
西周晋国国君,名伯。文侯子。封叔成师于曲沃,号曲沃桓叔。立七年,为大臣潘父所杀,而迎曲沃桓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生卒】:?—前645
【介绍】:
即管敬仲。春秋时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与鲍叔牙友善。初事公子纠,奔鲁。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桓公)争位失败,以好友鲍叔牙推荐,桓公不念前仇,于鲁庄公九年任为卿,尊为仲父。执政期间,因势制宜,实行改革。实行国野分治,分国都为士乡十五,工商乡六;分鄙野为五属,设五大夫分别治理。并以士乡乡里编制与军队编制相结合,编制三军。制订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可选为上卿之赞。于野则主张按土地肥瘠,分级征税。设盐铁官,煮盐制钱。适度征发力役,无害农时,禁止掠夺家畜。并制定以交纳兵器赎罪之刑法等等。齐日益富强,使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名,九合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卒谥敬。今本《管子》,托名管仲所作,其中《牧民》、《形势》、《权修》、《乘马》等篇有其遗说,《大匡》、《中匡》、《小匡》等篇述其遗事。
全上古三代文·卷七仲字夷吾,颍上人。姬姓之后,事齐公子纠。纠败,桓公以为上卿,号仲父。卒,谥曰敬子。有《管子》十九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一作黎山老母。传说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一说亦为天子。唐、宋以后遂以为女仙,尊之曰姥或老母。一说为道教传说中之古女仙。唐李筌自称曾遇之于秦骊山下,为李筌说黄帝《阴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周时宋国人。鲍苏妻。鲍苏出仕卫国三年,而娶外妻。苏妻得知后愈益孝养婆婆,对外妻毫无妒意。妯娌劝其离走,不听。宋公闻之,表彰于闾里,号曰女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生卒】:?—前597
【介绍】:
春秋时楚国人。庄王时任连尹。邲之战,晋军败,楚熊负羁获晋知嵤。知嵤父荀首以族众反战,射杀襄老,获其尸。又射获庄王之子榖臣,擒之而还。后十年,晋以榖臣及襄老尸归楚,易知嵤以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春秋时楚国人。为楚令尹十年,闻孙叔敖贤,荐于庄王,让位以代己。王从之,赐采地三百,号曰国老。后其家有人犯法,孙叔敖执而杀之。喜而入见庄王,言孙叔敖奉国法而不党,果可使持国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春秋时蔡国人,号声子。与伍举友善。伍举因王子牟出亡得罪,将奔晋。归生使晋后复使楚,告楚令尹子木晋将重用伍举,不利楚国。子木言于楚王,楚王遂益伍举禄爵迎之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春秋时卫国人。齐桓公夫人。卫侯之女。桓公好淫乐,卫姬为之不听郑卫之音。桓公用管仲、宁戚行霸道,诸侯皆朝,卫独不至,将伐卫。卫姬见桓公色厉音扬,知意在伐卫,下堂再拜,愿为卫请罪,桓公许诺称善,乃立卫姬为夫人,号管仲为仲父,并言夫人治内,管仲治外,己虽愚,亦足以立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春秋时鲁侯女,号孟子。或称声孟子。齐灵公夫人。通于大夫庆克。齐国大乱。灵公卒,国人杀之,乱乃息。
人物简介
简介[梵语Vimalakīrti]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佛经中人名。《维摩诘经》中说他和 释迦牟尼 同时,是 毗耶离城 中的一位大乘居士。尝以称病为由,向 释迦 遣来问讯的 舍利弗 和 文殊师利 等宣扬教义。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农夫。晋文公猎,逐麋而失之。问老古,乃以足指曰如是往。公责其无礼,遂假禽兽被逐之由为喻,讽谏人君之不可轻出。文公悟,以客礼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