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215,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张大豫(抚军将军、凉州牧 )
张蒲(玄则 公正 )
竺道生(别称 生公、道生 大小二生 )
刘黄老
杨定( 武王 仇池公、假之、陇西王 )
王恭(孝伯 讨王愉 阿宁 忠简 )
孙恩(灵秀 征东将军 )
张廌(高士 )
桓玄( 武悼皇帝、武悼帝 灵宝 敬道 太尉 楚王 )
王如(大将军 )
丘豆伐可汗( 郁久闾社仑 丘豆伐可汗 )
张平(平州刺史 )
树洛干(别称 吐谷浑王 戊寅可汗 )
韦逞母( 宣文君 )
僧昙始(世称 白足 白足和尚 )

人物简介

简介
张大豫(?—387年),前凉王张天锡的世子。淝水之战后,张天锡南奔东晋,前秦长水校尉王穆藏匿了张大豫,与他一起奔河西,依附秃发思复鞬,秃发思复鞬送他们到魏安。魏安人焦松、齐肃、张济等聚兵数千人,迎张大豫为主。386年二月,攻克吕光占据的昌松郡,捉住了太守王世强。吕光使辅国将军杜进进击,杜进兵败,张大豫兵临姑臧(今甘肃武威)。王穆谏曰:「光粮丰城固,甲兵精锐,逼之非利;不如席捲岭西,砺兵积粟,然后东向与之争,不及期年,光可取也。」张大豫不从,自号抚军将军、凉州牧,改元凤凰,以王穆为长史,传檄郡县,建康太守李隰、祁连都尉严纯皆起兵响应,有众三万,据守杨坞。张大豫从杨坞改屯姑臧城西,王穆和秃发思复鞬子秃发奚于帅众三万屯守城南;吕光出击,斩秃发奚于。387年,张大豫从西郡攻入临洮,掠民五千馀户,保据俱城。吕光率领彭晃、徐炅攻张大豫,张大豫奔广武,王穆奔建康。八月,广武人押解张大豫送到姑臧,吕光斩张大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26 【介绍】: 北魏河内修武人,本名谟,字玄则。任后燕慕容宝为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尚书左丞。后归魏,道武帝仍拜为尚书左丞。明元帝即位,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决庶狱,号为公正。泰常初,平丁零翟猛雀起事。太武帝即位,出为相州刺史,在官扶弱抑强,进善黜恶。卒于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34 【介绍】: 即道生,俗称生公。南朝宋僧。钜鹿人,寓居彭城。俗姓魏。幼从竺法汰出家,随师姓竺。后游长安,从鸠摩罗什受业关中,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道生都预其列。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还至建康,住青园寺。入宋,深为文帝所敬重。主张“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等。时大经未至,闻者难信,忤众被摈。遂南下虎丘山。传说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石为点头。后入庐山,预莲社。卒于山中。文帝元嘉七年,大本《涅槃》传到建业,一阐提有佛性,果如其说。著述甚多,有《维摩》、《法华》诸经义疏及《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等,多已佚失,今存《法华经疏》。
全宋文·卷六十二
道生,彭城人,师事法汰,初住龙光寺,隆安中入庐山,寻往长安,师事鸠摩罗什。义熙中南归,元嘉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魏氏。钜鹿人也。客居彭城。世衣冠。父为广威令。生幼而卓异。沙门竺法汰见之。大惊曰。此儿岂受功名富贵缚者耶。而生亦欣然。愿随归山中为弟子。年十五。便能讲授。一时名流。莫敢犯其词锋。于是名震法苑。居庐山七年。与慧严慧睿入长安。从罗什受业。什门英豪数百。无有出其右者。还都馆于青园寺。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礼敬。方设大会。帝地坐亲同众斋。食至。众疑日晚。不敢下箸。帝曰。日未晚也。才中耳。生曰。向日丽天。今天言日中。何得非中。举钵便食。一众从之。帝大悦。王弘范泰颜延之。皆造门结好。生每以真丹所译经文。未能尽达佛旨。而学者又滞见闻。然其所谓。善不受报。顿悟成佛。惟忘言得旨者知之。乃著二谛论。佛性常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皆网罗旧说。发其渊奥。皎如日星。而或者憎嫉之。已而涅槃泥洹前品。先至秦京。生熟读之曰。一阐提人。自当成佛。此经未尽耳。于是讲辈交攻之。诬以为邪说。据律当摈。生白众誓曰。若我所说。不合经义。愿于此身目见恶报。若实契佛心。愿舍寿时据狮子座。乃受摈袖手南还。仍馆青园。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有龙升天。光射西壁。改名龙光。众疑其异。俄生果去青园。而至吴之虎丘山。日竖石为听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则谓石曰。如我所说。义契佛心否。石皆为动。若首肯之者。遂还庐山销景岩。及涅槃大本至南京。果言阐提皆有佛性。生见而尉喜不自胜。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升法座。词音朗润。听者悦悟。俄麈尾堕地。隐几而化。有释慧生者。继止龙光。有高行。时号大小生以别之。
神僧传·卷第三
竺道生。本姓魏氏。钜鹿人。生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及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时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詶抗。年至具戒器鉴日深。初入庐山幽栖七年。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研群经。万里从师不惮疲苦。后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还止青园寺。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后太祖设会。帝亲同众御于地筵。下食良久。众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于是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枢机得衷。时涅槃后品未至。生曰。阐提皆当成佛。此经来未尽耳。于是文字之师。诬生为邪摈而遣之。生白众誓曰。若我所说不合经义。请于见身即见恶报。若实契佛心愿舍寿时据师子座。竟拂衣入吴之虎丘山。竖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龙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曰龙光。时人叹曰。龙既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迹庐山肖影岩岫。山中僧众咸共敬服。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生所说若合符契。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以宋元嘉十一年。于庐山升于法座讲说涅槃。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年至具戒器鉴日深。性度机警神气清穆。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后还都止青园寺。寺是晋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生既当时法匠。请以居焉。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后太祖设会。帝亲同众御于地筵。下食良久。众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于是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枢机得衷。王弘范泰颜延并挹。敬风猷从之问道。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与夺之声纷然竞起。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显大众摈而遣之。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言竟拂衣而游。初投吴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学徒数百。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龙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号曰龙光。时人叹曰。龙既已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迹庐山。销影岩岫。山中僧众咸共敬服。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合若符契。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神色开朗德音俊发。论议数番穷理尽妙。观听之众莫不悟悦。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卒。颜色不异似若入定。道俗嗟骇远近悲泣。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其神鉴之至徵瑞如此。仍葬庐山之阜。初生与睿公及严观同学齐名。故时人评曰。生睿发天真。严观洼流得。慧义彭享进。寇渊于默塞。生及睿公独标天真之目。故以秀出群士矣。初关中僧肇始注维摩。世咸玩味。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世皆宝焉。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此语有据。顿悟不受报等时亦为宪章。宋太祖尝述生顿悟义。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帝曰。若使逝者可兴。岂为诸君所屈。后龙光又有沙门宝林。初经长安受学。后祖述生公诸义。时人号曰游玄生。著涅槃记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著金刚后心论等。亦祖述生义焉。近代又有释慧生者。亦止龙光寺。蔬食善众经兼工草隶。时人以同寺相继。号曰大小二生。
刘黄老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彭城人。刘邵族子。孝武帝太元中,为尚书郎。注《老子》、《慎子》。
杨定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时氐族首领,杨难敌曾孙。仕前秦苻坚为尚书、领军,尽力于坚。坚死,乃率众奔陇右,称藩于晋,自号仇池公,晋孝武帝即以其自号假之,后以为秦州刺史。孝武帝太元中遂拥有秦州之地,自号陇西王,后为西秦乞伏乾归所杀。谥武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8 【介绍】: 东晋太原晋阳人,字孝伯。王蕴子。起家佐著作郎。孝武帝太元十五年,以中书令都督五州诸军事,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安帝立,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宠信王国宝,恭数谏,为道子所忌。安帝隆安初,起兵讨国宝,道子杀国宝,乃罢兵。明年复起兵,号为讨王愉、司马尚之兄弟。其部将刘牢之为司马元显收买,击败恭,收送京师斩杀。
全晋文·卷二十九
恭字孝伯,小字阿宁,濛孙。历著作佐郎、秘书监、中书郎、吏部郎、建威将军。太元中为丹杨尹,迁中书令,领太子詹事。孝武以后兄擢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改号前将军,寻降号辅国将军。安帝即位,以为安北将军,不拜。举兵讨王瑜等,为会稽王道子所杀。桓玄执政,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有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2 【介绍】: 东晋琅邪人,字灵秀。世奉五斗米道。叔父泰以天师道聚众见杀,恩流亡海岛。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之子元显当权。安帝隆安三年,元显发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当兵,群情激忿,恩因聚众起事。攻上虞,陷会稽,吴中八郡一时响应,众至数十万。恩自号征东将军。寻为谢琰、刘牢之所破,逃入海岛。次年,再破馀姚、上虞。谢琰败死,朝廷大震。五年,从水路至京口,图取建康。东晋倾全力防守,恩入海至郁州,为刘裕所败。元兴元年,攻临海,为辛景所破,赴海自沉。
张廌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河间乐成人。隐居不仕,征辟不应,一郡号为高士。家有苦竹数十顷,构屋竹中。王羲之闻而造访,避竹中不与相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9—404 【介绍】: 名一作灵宝。东晋谯国龙亢人,字敬道。桓温子。袭爵南郡公。初拜太子洗马。出补义兴太守。安帝隆安二年,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应之。恭为其部将刘牢之所杀,诏以玄为江州刺史。明年,朝廷用离间计,加玄都督荆州四郡,使击杀殷仲堪、杨佺期,据有荆雍,领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荆、司等八州。玄于是树用心腹,兵马日盛。安帝元兴初,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领兵讨伐桓玄,玄率军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父子,执掌朝政。二年称帝,国号楚。三年,刘裕、刘毅在京口起兵讨之,玄兵败西逃,为益州兵所杀。
全晋文
玄字敬道,小名灵宝。温第六子,袭爵南郡公,孝武末拜太子洗马,出补义兴太守,弃官归,安帝初以为都督交广二州、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不行,寻为江州刺史,加都督荆州四郡,进后将军、都督江荆襄雍秦梁益宁八州、及扬州八郡、江荆二州刺史,元兴初举兵犯顺,自加总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复让丞相,自署太尉,封楚王,加九锡,以元兴二年受禅,改元永始,义兵起,伏诛,有《周易系辞注》二卷,集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京兆新丰人。初为州武吏。遇乱,流离于宛。时有诏遣流人还乡里,将军山简、杜蕤遣兵送之,如潜结无赖少年袭破二军,自号大将军,领司、雍二州牧。与石勒结为兄弟,大掠沔汉,进逼襄阳。后归王敦,在敦从弟王棱麾下。敦使如杀棱,又捕如诛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0 【介绍】: 北魏时柔然可汗,姓郁久闾氏,名社仑。初居云中,道武帝登国间随父降魏。未几逃奔,袭杀其伯父匹候跋,遁漠北,侵高车,兼并诸部,立庭于敦煌、张掖之北,自号丘豆伐可汗,学中原战阵之法,与北魏常相攻战。魏明元帝永兴二年击之,社仑遁走,死于途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代人,一云谯国铚人。初仕石虎为部将。冉闵亡,平帅所部称藩于前燕,既而结援于前秦,擢授大将军、冀州牧。据有新兴、雁门、西河等诸郡,众十余万,自号平州刺史,攻掠秦境。为苻坚所败,降,坚赦之,署为右将军,仍为平州刺史。明年,为坚所逼,率众三千奔于平阳,败于追兵,乃降燕。
树洛干 朝代:十六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鲜卑首领。视罴子。九岁而孤,年十六嗣立。率部奔莫何川,自称吐谷浑王。众庶乐业,号戊寅可汗,归附者众。为乞伏乾归所败,遂降,拜赤水都护。后屡为乞伏炽磐所破,惭愤发病,在位九年而卒,时年二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人,姓宋。家世儒学,幼丧母。及长,受家学。后与夫徙山东。逞时年少,宋氏昼则采樵,夜则教逞。逞学成,仕为太常。苻坚就宋氏家立讲堂,宋氏授《周官》,生员隔绛纱幔以受业,号为宣文君。

人物简介

简介
东晋末刘宋时代僧。生卒年不详。关中(陕西)人。号白足和尚。出家后,常显神通。晋孝武帝太元末年,携带经、律数十部,至高句丽(辽东半岛)弘扬教法,此为高句丽闻道之始。义熙初年,还归关中。东晋末年,值匈奴肆虐,屠戮沙门,以刀斩师,然未能伤。继由长安移住于平城。后逢北魏太武帝废佛法难,帝亲斩之而不死,因惧师之神通,遂痛悔其废佛之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关中人。史亡其氏。为沙门大元末。游辽东。授三乘法。为高丽佛教流通之始也。义熙初。还长安又大弘佛教。名振三辅。始两足白行泥淖中不沾污。号白足和尚。有男子王胡者。其叔死数年。忽还家牵胡手。游地狱。且祝曰。当奉事白足阿练。既归。胡遍求得以事之。于是神异显著。晋末匈奴自朔方来。陷关中杀伐多。始遇之而刃不能伤。赫连勃勃嗟异。赦。馀沙门不杀。始因潜山林禅诵。俄拓拔焘王长安。而任崔浩以𡨥谦之之言劝。焘尽诛沙门。以绝其法。使无为民害。焘信之。太平七年。遣兵。烧佛舍。放僧尼。罢道。窜逸者捕斩之。一境为空。久之始知其可化。因焘元会曰。持锡至宫门伍伯白有道人至。焘曰。趣斩之刃下不伤。以白焘。焘大怒抽佩力自斩。不能伤。剑有微痕。如线。令置虎槛中。虎皆怖伏。不敢瞬。焘于是延上殿再拜悔谢。始为说法。焘愧恨感疾。而浩谦皆以恶疾。死。焘忿以事尽诛两族。下书兴复释教。焘死孙浚嗣佛法又盛始。不知所终。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太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之。晋末朔方匈奴赫连勃勃。破获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刃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浩。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化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北燕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官。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过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始后不知其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大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涅。天下咸称白足和上。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之。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破擭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刀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皓。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教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之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布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𮘧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焘以过由于彼。于是诛剪二家门族都尽。宣下国中兴复正教。俄而焘卒。孙𤀹袭位。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始后不知所终。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昙始。关中人也。自出家多有异迹。足白于面。虽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以晋大元末年赍持经律数十部。往化辽东。乘机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梁僧传以此为高句丽开法之始。时当开土王五年。新罗奈勿王四十一年。百济阿莘王五年。而秦符坚送经像后二十五年也。是后四年。法显西入天竺。又二年罗什生来。玄高法师生焉。晋义熙初。师复还关中。唱道三辅。长安人王胡之叔父某死已数年矣。一日梦中忽来现形。接引王胡。游遍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释。谓胡曰。既已知其因果。要当奉事白足阿练用修白业。胡敬诺寤已。遍询众僧。惟见始足白曰面。因即事之。晋末丐奴赫连勃勃袭取关中。斩戮无数。师亦遇害。刀不能伤。普赦沙门。悉皆不杀。而潜遁山中。修头陀密行。未几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时传陵崔浩少习左道。猜疾释教。位居伪辅。为焘所深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谓佛教无益于世。民利有伤。劝令废之。焘惑其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士。烧掠寺社。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追捕枭斩之。四境之内无复沙门。时玄高等被害。语在本传。师闭绝于兵革所不至处。依隐阅世及太平末。师算知焘化之将至。乃于元会日。手策金锡。即到宫门。有司奏云。有白足道人。从官门径入。仪形可怪焘闻已。即令猛卒斩之。不伤。焘大怒自以所佩利剑斫焉。惟剑所著处有痕如红绵。体无馀异。时有北园养虎子槛。焘驱令贻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焘试遣天师近槛。猛虎辄鸣吼。直欲搏噬。于是焘乃知佛教威神非黄老所及。即奉师上殿顶礼其足。悔责愆咎。师为说因果报应不差。指掌开示。略现神异。焘生大惭惧。改往修来。然祸恶已稔。遂感厉疾。而崔寇亦发恶病。将入死门。焘以谓祸由彼作罪。不可赦。因族灭二家。宣令国内。光复竺教。钟梵相闻。既而孙𤀹袭位。深惩殷鉴。洪阐真风。宝氎制度。其兴也勃焉。师不知所往。 赞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霜严草野。萧兰共悴。师之艰难险阻。诚曰殆哉。虽伐树削迹不足比也。然随时隐现。若青山白云之开遮。遇害亏盈。如碧潭明月之橯樚。捐躯济溺。道之以兴。菩萨法护。正当如此。其适来桑域。决膜生盲。亦乘夙愿而至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