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114,分1875页显示 上一页 271 272 273 274 275 277 278 279 280 下一页
刘观(别称 老成 )
李严老
杨辅世(字 昌英 号 达斋 )
蒋雍(字 元肃 号 莆阳十先生 )
谢谔(字 昌国 世称 艮斋先生 别称 桂山先生 号 艮斋、桂山老人 )
赵彦端(字 德庄 号 介庵 )
释子猷(字 修仲 号 笑云老人、壮刹 )
释德光( 彭 佛照、佛照禅师 普惠宗觉禅师 号 拙庵 )
释慧温(号 萝庵 郑 )
陈尚文(字 质夫 号 漫翁 )
侯平老
冯观国(号 无町畦道人 )
李吕(字 滨老、东老 号 澹轩 )
李岩老
其它辞典(续上)
何称(字 德扬 号 玉雪 )刘观(别称 老成 )
李严老
杨辅世(字 昌英 号 达斋 )
蒋雍(字 元肃 号 莆阳十先生 )
谢谔(字 昌国 世称 艮斋先生 别称 桂山先生 号 艮斋、桂山老人 )
赵彦端(字 德庄 号 介庵 )
释子猷(字 修仲 号 笑云老人、壮刹 )
释德光( 彭 佛照、佛照禅师 普惠宗觉禅师 号 拙庵 )
释慧温(号 萝庵 郑 )
陈尚文(字 质夫 号 漫翁 )
侯平老
冯观国(号 无町畦道人 )
李吕(字 滨老、东老 号 澹轩 )
李岩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何称(一一二一~一一七八),字德扬,号玉雪,龙泉(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为太常博士。二年,提举福建常平茶事。淳熙五年卒,年五十八。有《玉雪集》,已佚。事见《续括苍金石志》卷一《太师郑国公神道碑》,光绪《龙泉县志》卷一○有传。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简介
眉山(今属四川)人。建炎初为侍从,任待制三十年,奉祠里居。廉靖自守,时称老成。绍兴三十一年卒。事迹散见于《系年要录》各卷。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兴二十年(1150)任将作监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杨辅世(一一二一~一一七○),字昌英,号达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万里族叔。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为永和主簿,知沅州麻阳县。卒,年五十。有文集,已佚。事见《诚斋集》卷七九《达斋先生文集序》。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元肃。少博学强记,与林光朝等十人俱知名,号莆阳十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教授泉州。尝撰时政十议。迁知通州,秩满入觐,首言江东盐课之弊,应对如流。将除赣州,为执政所沮,遂请祠告归,以寿终。有《朴斋文稿》。全宋诗
蒋雍,字元肃,莆田(今属福建)人。与林光朝等人并号莆阳十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为泉州教授。知江阴军、通州,秩满入觐。将除赣州,为执政所沮,退居朴乡十馀年,以寿终。事见《莆阳文献列传》卷三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194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昌国,人称艮斋先生,亦称桂山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摄乐安尉,有能声。改吉州录事参军、知分宜县,皆有惠政。擢监察御史,上所创《义役法》,诏行于诸路,民以为便。光宗即位,献十箴,又论当节宴饮、去妄费等。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祠,以提举太平兴国宫而归。尝学于郭雍,传程颐之学,教弟子数百人,重躬行。有《性学渊源》、《艮斋集》等。全宋诗
谢谔(一一二一~一一九四),字昌国,号艮斋,晚号桂山老人,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调峡州夷陵县主簿,未至,先摄抚州乐安县尉。三十一年至夷陵,移吉州录事参军,知袁州分宜县。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领宫祠以便亲。丁父忧,起授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除国子监主簿、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十四年,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十六年,为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未几奉祠。光宗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著作仅《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七八存《艮斋集》一卷。事见《周文忠集》卷六八、《诚斋集》卷一二一《谢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九有传。今录诗十八首。全宋文·卷四八七二
谢谔(一一二一——一一九四),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乐安尉、吉州录事参军、知分宜县。丁父母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迁国子监簿,寻擢监察御史。上义役法,迁侍御史,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光宗登极,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祠,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又辞,提举太平兴国宫而归。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谔为郭忠孝门人,学者称艮斋先生,又称桂山先生,著述颇丰,有《性学渊源》、《论语诗书解》、《春秋左氏讲义》、《柏台谏垣奏议》、《经筵总录》、《孝史》、《艮斋集》等。见周必大《朝议大夫工部尚书赠通议大夫谢公神道碑》(《文忠集》卷六八),杨万里《谢公神道碑》(《诚斋集》卷一二一)及《宋史》卷三八九本传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175 【介绍】: 宋宗室,字德庄,号介庵。高宗绍兴八年进士。授钱塘县簿,迁建州观察推官,知馀干县,为政简易。进吏部员外郎,太常少卿。孝宗乾道间,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迁浙东提刑,官至朝奉大夫。工诗词。有《介庵集》、《介庵词》。全宋诗
赵彦端(一一二一~一一七五),字德庄,号介庵,宋宗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调建州观察推官。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六年,知建宁府、权发遣福建路转运副使(《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二○、二四,食货五九之四五)。有《介庵集》十卷,外三卷(《宋史·艺文志》七),已佚。事见《南涧甲乙稿》卷二一《直宝文阁赵公墓志铭》。今录诗三十三首。全宋文·卷四八七九
赵彦端(一一二一——一一七五),字德庄,号介庵,宗室。绍兴八年进士,授临安府钱塘县簿,改建州观察推官,又判秀州。隆兴改元,除国子监丞,迁吏部员外郎,知江州,迁右司员外郎,除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寻假户部尚书,迁太常少卿。乾道六年,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淳熙二年卒,年五十五。有文集十卷、《介庵词》一卷(存)。见韩元吉撰《直宝文阁赵公墓志铭》(《南涧甲乙稿》卷二一)。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子猷法师。字修仲。晚自号笑云老人。出陈氏。亦山阴人。七岁为童子。十二祝发受具。习华严经论于广福院择交得其学。又游钱唐。见会因院师会。博尽所疑。二师。皆自以为勿迨。遂还山阴。说法于城东妙相院。仅二十年。学者尝百馀人。师厌其近城市。思居山林。乃舍众。遁于梅山上方。学者不肯散去。而院隘不能容。相与言于府。愿延师还妙相。于是。法席加盛于昔。所著书。大行于世。院亦益葺。号为壮刹。大慧杲过而异之。为留偈壁间。然师竟弃去。学者犹不舍。又说法者三。最后住姜山。阅三年。喟然叹曰。老矣。将安归耶。亟橐书。归梅市。结庵以老。淳熙十六年八月二十有六日。忽命舟。遍别平日所往来者。明日晨起。说法遂坐逝。寿六十有九。又三日火化。得舍利五色粲然。弟子。即庵之西建塔。奉灵骨及舍利以葬。师宏材博学。高行达识。卓然出一世之表。虽华严其宗。而南之天台。北之慈恩。少林之心法。南山之律部。莫不穷探。历讨取其妙。以佐吾说。至于百家之书。无所不读。闻名儒贤士。虽在千里之远。必往交焉。笃行义励风操。严取与。一得丧。接物简而峻。不屈于富贵。有以供施及门者。苟礼不足。虽累百金。辄拒不取。于虖贤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203 【介绍】: 宋僧。临江军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诸地宝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诏居临安灵隐。召对论佛法,称旨,留宿内观堂,赐号佛照,因进《宗门直指》一篇。宁宗庆元元年,归老东庵。嘉泰间别众书偈,坐寂而逝。谥普惠宗觉禅师。全宋诗
释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赐号佛照,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禅师南迁,望见而慕之。后二年,谒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终不自肯。二十六年,闻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彻。杲归径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鸿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对。淳熙七年(一一八○),归老育王广利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径山。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还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谥普慧宗觉大禅师。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有《语录》传世,见《续藏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语》。《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学,成年始出家,遍访名师,得大彻悟,名公贵卿多从之游。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召住灵隐寺,应对称旨,赐号佛照禅师。丐閒山林,处以育王,绍熙中改莅径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见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圆鉴塔铭》。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军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全身于东庵。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光。临江彭氏子。彭氏故旧族。母袁。梦异僧入室。惊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积德。此子必光吾门。因是命名。九岁值寇扰。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梁栋。俄失恃怙归伯氏。年二十一。闻人诵金刚经。有省。自伯母曰。适闻诵经。身心欢喜。世间万事。真如幻梦。儿愿出家。即散家赀与其族。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足庵携之入闽。语师曰。是行。为子择所依。东禅月庵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时复有吾足矣。见月庵。机语相契。是时老宿。多集闽中。如妙湛佛心圆觉。望重丛林。师无不参叩。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最后见大惠于育王。为举竹篦话。师儗对。痛棒随之。遂大悟。从前所得。为之冰释。惠曰。尔这回始彻也。说偈以顶相付之。随过蒋山。谒应庵。庵称赏不已。谓人曰。光兄插翅虎。吾当避之。乾道丁亥。住台之鸿福。徙光孝。台守李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闻师名。淳熙三年。被旨住灵隐。入对选德殿。问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别。对曰。直下无第二人。曰。如是则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耶。对曰。成一切性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又问。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对曰。将谓陛下忘却。上悦。赐号佛照禅师。自是召见无虚岁。至留内观堂。五宿而出。恩遇异常。绍熙改元。孝宗御重华宫。称寿皇。而径山命下。师力辞。寿皇曰。欲频相见耳。何以辞为。庆元初。请老许归育王。师之在内观堂也。上时乘小辇过堂。至则促席而坐。或曳袂而行。欢如平生。宣赐金玉器用缯䌽。计缗三万馀。及王臣长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国史陆游。详记其事。自创数椽。曰东庵。掩关自娱。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众曰吾世缘将尽。未几问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对曰然。即索纸作遗书。与平昔所厚者。集众叙别。皆法门之旨要。无半语及他事。索浴更衣。大书云。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腊六十。谥普慧宗觉大禅师。塔曰圆鉴。 明河曰。南渡后宗师。唯妙喜老子。得人为多。开堂说法。显然为天人师者。不下数十人。然皆不数传寂寂矣。能使道脉长永。枝叶繁茂。不忝师门传受。唯师一人而已。古称妙喜。能大圆悟之门。愚谓。妙喜之得师。犹圆悟之得妙喜。续灯举妙喜之嗣。契悟广大者。九人。师不与焉。已失其鉴。至谓弟子之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开法。俾法嗣广布。然则师岂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拈棒劈脊一击。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于东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温,号萝庵,俗姓郑,福州(今属福建)人。年二十,礼灵凤主僧,落发受具。偏参诸老,晚依竹庵于东林寺,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冬,住宣城宝胜寺,晚住通州狼山寺。为南岳下十六世,龙翔士圭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七首。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慧温,字萝庵,福州郑氏子,与升同依竹庵。未几,因竹庵谢事,自以胸次尚未洒然,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诸耆宿,俱承赏许。会竹庵迁闽乾元,温复归省,竹庵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因长智,道将一句来!”温释然悟入,呈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竹庵肯之。后住通州狼山,与升共树竹庵赤帜,为一方良道。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尚文,字质夫,号漫翁,休宁(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举特科(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六),仕止簿尉。以杜鹃诗知名,人号陈杜鹃。有《漫翁集》,已佚。事见《新安文献志·先贤事略上》、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兴二十一年(1151)任桂阳军知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冯观国(?~一一六二),自号无町畦道人,邵武(今属福建)人。既冠,遇异人,得导引内丹之法。后寓宜春,醉酒不羁,好吟诗,人呼为冯颠道。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端坐作颂而逝。事见《夷坚丙志》卷一九、《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2—1198 【介绍】: 宋邵武军光泽人,字滨老,一字东老,号澹轩。李纯德子。幼学于从父李郁。年四十弃科举,纵览百家,尤留意《通鉴》。孝宗淳熙六年见朱熹,遂为讲学之友。教人循循善诱。学甚富,尤深于《易》。有《周易义说》、《澹轩集》。全宋诗
李吕(一一二二~一一九八),字滨老,一字东老,邵武军光泽(今属福建)人。早岁多次应礼部试不第,年四十弃科举家居,与朱熹多有交往。宁宗庆元四年卒,年七十七。家有澹轩,所著《澹轩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其中诗三卷。事见本集附录周必大《李滨老墓志铭》。 李吕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轩集》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八八六
李吕(一一二二——一一九八),字滨老,一字东老,号澹轩,邵武军光泽(今福建光泽)人。少孤,能自力于学,研精《易》义,遍观百家,尤留意《资治通鉴》。年四十后不复应科举。清修无竞,持身有素,与朱熹为益友。庆元四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周易义说》、《澹轩集》等。见《周文忠公集》卷三五所载《李滨老墓志铭》等。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兴二十二年(1152)任祠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