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118,分1875页显示  上一页  396  397  398  399  400  402  403  404  40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顾信(善夫 乐善处士 )
马祖常(伯庸 文贞 马氏 )
黄居庆(庆远 石庭散人 )
乔吉( 吉甫 梦符 笙鹤翁、惺惺道人 )
僧允若( 季蘅 浮休、若耶、浮休子 别称 僧中御史、云门三高 世称 钱塘四依 )
僧念常(梅屋 黄 )
吴福孙(子善 清容野叟 )
吴镇(仲圭 梅花道人、梅花庵主、梅沙弥 )
吾丘衍(子行 别称 吾衍 贞白处士 )
张悌(信甫 无为子 )
郭畀(天锡、佑之 云山 )
释僧茂(实庵 松隐 郑 )
井德用(容辅 鉴峰 )
僧了性(大林 姓、弘教、宏教 )
王玙(君玉 晦岩居士 )
顾信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1353 【介绍】: 元昆山人,字善夫。晚号乐善处士,累官杭州军器同提举,后辞归奉母。善笔札,尝从赵孟頫游,得其书翰,持归刻石置亭下,扁名“墨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1338 【介绍】: 元光州人,先祖为汪古部人,字伯庸。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劾奏丞相铁木迭儿十罪,帝黜罢之。累拜御史中丞,持宪务存大体。终枢密副使。卒谥文贞。文章宏赡精核,以秦汉为法,自成一家言。诗圆密清丽。尝预修《英宗实录》。有《石田文集》。
元诗选
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靖州之天山。其高祖锡里吉思,当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子孙因号马氏。曾祖月合,乃从元南伐留汴,后徙光州。祖常七岁知学。延祐初,贡举法行,乡贡会试皆第一,廷试为第二人。授应奉翰林文字,擢监察御史。劾奏柄臣铁木迭儿十罪,罢之。柄臣复相,左迁开平县尹,因欲中伤之,退居光州。铁木迭儿死,乃除翰林待制。累迁礼部尚书,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寻参议中书省事,参定亲郊礼仪。元统初,拜御史中丞,转枢密副使,辞归。起为江南行台中丞,又改陕西,皆不赴。至正四年卒,年六十。赠河南行省右丞魏郡公,谥文贞。伯庸文章宏赡而精核,刮除近代南北文士习气,而专以先秦、两汉为法。与姚文公燧、元文敏公明善,实相继后先。尤致力于诗,大篇短章,多可传者。所著曰《石田集》,以所居有石田山房也。浙东廉访苏天爵请于朝,刻以行世。序之曰:「公诗接武隋、唐,上追汉、魏。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与会稽袁公、蜀郡虞公、东平王公更唱迭和。金石相宣,而文益奇。」史官陈旅亦曰:「公古诗似汉、魏,而律句入盛唐,散语得西汉之体。」文宗尝驻跸龙虎台,祖常应制赋诗,尤被叹赏,曰:「孰谓中原无硕儒乎!」
黄居庆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 【介绍】: 元饶州安仁人,字庆远,号石庭散人。女道士。顺帝元统二年授端静冲粹通妙真人、江南诸路女冠都提点,住持大都玄之万寿宫、抚州路东庭观、常德路乾明观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45 【介绍】: 名一作吉甫。元太原人,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美容仪,能词章,工散曲杂剧。不仕,居江湖间四十年,晚年流寓杭州。有杂剧《两世姻缘》、《扬州梦》及《金钱记》及小令、套曲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9 【介绍】: 元僧。绍兴人,俗姓李,字季蘅,号浮休,又号若耶。九岁能通《春秋》,十五岁受具戒。历主兴化教、园通、天竺灵山等寺。后退居云门,为云门三高之一。善诗,为文雄健有法,赵孟頫称之为僧中御史。有《内外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郡之相里人。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父母钟爱之。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遂依云门元和尚。十五祝发为大僧。随渡涛江。首谒大山恢法师于杭之兴福。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一览而知大旨。闻湛堂主南竺往依焉。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至于思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非是。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其院颇颓弊。乃力为经度。田芜者辟之。室圮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刹。湛堂复招之。徕归命居第一座摄众规范。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公。道望并峙湖上。世称为钱塘四依。未几退居越之云门。又与断江恩休耕逸。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世又称为云门三高。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若至持锡叩岩祷曰。苟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不然则涸如故。言讫泉涌出渊冷渐盈。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命之曰再来泉。复退隐云门。筑精舍专修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众欲拥若避去。若斥曰。难可苟免乎。吾对将至。待以酬之。众遁若独危坐。贼众入其舍。若毅然不为屈。辞色俱厉。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白乳溢出于地。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贼退众归荼毗。舍利如菽无算。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赵孟頫称为僧中御史。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證等若干人。所著内外集黄溍为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允若。字季蘅。自号浮休子。族相里氏。越人也。代为簪缨。师生有绝尘之趣。初为童子。给侍云门元上人。十五圆具。为大僧。至虎林。谒恢大山于兴福。自是习天台教。湛堂澄公。主南天竺。师与焉。声入心通。知解日至。湛堂甚器之。既出世净圣矣。湛堂念之弗置。招之徕归。请居第一座。摄众千馀人。持规峻整。经其指示。多所悟入。泰定中。行宣政院。请主兴化。当是时。倡道杭之南北两山者。若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与师皆有重望。人称为佛海会中四天王。居亡何退居云门。视荣名利养。恬不屑意。翱翔岩壑间。时同断江恩师休耕逸师。临风笑咏。不知夕阳之在树。君子又目之。为云门三高师。前后凡四座道场。教雨所及。如甘露醍醐。饮者心泰然。终以云门为归。筑深居精舍。以法华观慧三昧。为暮年净行。会天下大乱。于戈纷扰。法师与之。遇胁以白刃。毅然不为屈。辞色俱厉。因遇害。白乳溢出于地。寿八十。腊六十有五。兵退阇维之。获舍利如菽者无算。瘗于云门山之麓。师风度简远。暮年神气完固。刘伯温。称其诗文古雅峻洁。而有奇风。故一时名。公卿咸倾倒焉。师素履之美。虽不获考。终命而定业所制。在古贤圣或未免。初无伤乎道德之崇高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郡之相里人。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父母钟爱之。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遂依云门元。十五祝发为大僧,随渡涛江,首谒大山恢于杭之福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一览而知大旨。闻湛堂主南竺,往依焉。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𧏙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至于恩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非是。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其院颇颓弊,乃力为经度,田芜者辟之,室圯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刹。湛堂复招之徕归,命居首座,摄众规范。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师道望,并峙湖上,世称为钱塘四依。未几,退居越之云门,又与断江恩、休耕逸,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又称为云门三高。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若至,持锡叩岩,祷曰:“茍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不然则涸如故。”言讫,泉涌出,渊泠渐盈。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命之曰“再来泉”。后退隐云门,筑精舍,专脩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众欲拥若,避去。若斥曰:“难可茍免乎,吾对将至,待以酬之。”众遁,若独危坐,贼众入其舍,若毅然不为屈,辞色俱厉,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白乳溢出于地,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贼退,众归,荼毗舍利,如菽无算。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赵孟頫称为僧中御史。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證十人。所著《内外集》,黄溍为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松江华亭人,号梅屋,俗姓黄。仁宗延祐中,居嘉兴祥符寺。英宗至治间,尝驿召至京师,缮写金字佛经,因受法于帝师帕克巴。有《佛祖通载》。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念常。号梅屋。华亭黄氏子。母杨。梦僧庞眉雪发。称大长老。托宿焉。因而娠。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诞。于夜神光烛室。异香袭人。逾日不散。既长。喜焚香孤坐。风骨秀异。年十二。恳求出家。父母钟爱之。诱以世务。终莫夺其志。遂舍之。元贞乙未。江淮总统所。授以文凭。薙发受具。遍游江浙大丛林。博究群经。宿师硕德。以礼为罗延之。皆撝谦弗就。至大戊申。佛智晦机和尚。自江西百丈。迁杭之净慈。师往参承。于言下有省。俾掌记室。服勤七年。延祐乙卯。佛智迁径山。师职后版表率。明年。朝廷差官理治教门。承遴选住嘉兴祥符。至治癸亥。乘驿赴京。得以观光三都之胜。览燕金遗墟。入五台礼曼殊。出入金门。讨论坟典。如司徒云麓洪公。别峰印公。自帝师以下。皆尊而爱之。自京而回。主姑苏万寿法席。师精通内义。外博群书。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传授之源流。及夫时君世主之所尊尚。王臣将相之所护持。参异同。考讹正。运弘护之心。秉至公之笔。缉而成书。谓之佛祖历代通载。凡二十有二卷。翰林道园虞公序其首。慨僧史无续而失传。讥志磐书事之无法。盖深有取于师言也。宝洲上人谓。师此述。理明事实。出入经典。考五宗传。殊有补于名教。于是。即普觉文房。采摭内外典籍成编。题曰稽古略。与师并行于世。详略各得其宜也。
吴福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48 【介绍】: 元杭州人,字子善,号清容野叟。成宗元贞初,补嘉兴路儒学录,迁宁国路儒学正。善楷书,兼工篆籀。赵孟頫极称许之。顺帝至正初累迁上海县主簿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4 【介绍】: 元嘉兴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性高介。不求仕进,隐于武塘,所居曰梅花庵,自署梅花庵主。工词翰,善画山水竹石,每题诗其上,时人号为三绝。与黄公望、倪瓒、王蒙为元末四大画家。有《梅花道人遗墨》。
元诗选
镇字仲圭,嘉兴人。性高介,书仿杨凝式,画出关荆董巨。每画山水竹石,辄题诗其上,时人号为三绝。与黄公望、倪瓒、王蒙有画苑四大家之目。少与兄元璋师事毗陵柳天骥,得其性命之学,尤邃先天易,言禨祥多中。垂帘卖卜,隐于武塘。所居曰「梅花庵」,自署「梅花庵主」,又号「梅花道人」,卒年七十五。仲圭将殁,命置短碣冢上曰「梅花和尚之塔」。或怪之,曰:此有意,当自验。元末兵起,所至椎冢,惟仲圭以碣所署,疑为缁流,舍去。按仲圭生于前至元十七年庚辰,卒于至正十四年甲午,有墓碑可考。而野史流传,发墓为杨琏真伽事,不知杨髡发掘宋陵,在前至元戊寅,是时仲圭犹未生也。陈徵士继儒仲醇作《梅花庵记》,亦从而附会其说,可为大噱。钱宗伯牧斋谓仲醇为装点山林,附庸风雅,于此益信。为千古定评矣。
词学图录
吴镇(1280-1354) 字仲圭,号梅花庵主,又号梅花道人、梅沙弥。嘉兴人。性高介,隐居不仕,擅水墨山水,兼工竹石。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亦善诗词法书,每写山水竹石,辄题咏其上,时人号为"三绝"。有《梅花道人遗墨》,乃后人荟萃其题画之作。存词29首。

人物简介

元诗选
衍字子行,钱塘人。意气简傲,常自比郭忠恕。居生花坊一小楼,客至,僮辄止之,通姓名乃使登。一日,廉访使徐琰来见,衍从楼上呼曰:此楼何敢当贵人登耶!愿明日谒谢使节。琰笑而去。生徒从衍游者常数十百人,衍坐童子地上,使冠者分番下授之,时出小清凉伞,教之低昂作舞势。或对宾游谈大噱,解发濡酒中为戏,群童皆肃容莫敢动。衍左目眇,又跛右足,一俯一仰,妩媚可观。畜两铁如意,日持弄之。或倚楼吹洞箫数曲,超然如忘世者。性好讥侮文学士,独推服仇远及胡之纯、长孺兄弟。初,衍年四十未娶,买酒家女为妾,至大三年秋,或讼女为己妻,官逮女父母,会其伪券事觉,连及衍,衍固弗知也。因逻卒辱衍,衍大不胜惭。腊月甲子,衍持玄绦缁笠诣仇远别,值晨出,因留诗一章竟去,不知所之。明日,或有得遗履于断桥上者。后卫大隐以六壬筮之,得亥子丑顺流相。曰:是其骨朽渊泥九十日矣!多宝院僧可权故从衍学为诗,闻其死,哭甚哀,招魂葬之西湖上。子行工隶书,尤精于小篆。兼通声音律吕之学。诗善效李贺。有《竹素山房诗》,竹房、竹素、贞白,皆其号也。
华夏人物库·古代人物
一作吾衍。元代龙游(今属浙江)人,字子行,号贞白处士。左目眇,右足跛,性格旷放,不事检束,以教学为业,因官司受辱,投西湖死。平生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于音律尤精;诗效李贺体;工隶书、小篆。有《竹素山房诗集》、《续古篆韵》、《周秦刻石释音》、《学古编》、《閒居录》等。
张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27 【介绍】: 元庆元路象山人,字信甫,号无为子。早年从方士游,后弃家入武当山紫霄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35 【介绍】: 元镇江丹徒人,字天锡,一字佑之,号云山。历饶州路鄱江书院山长、青田县腊源巡检、江浙行省掾吏。气岸雄豪。工书画。尝从学于赵孟頫,极得其法。善画竹石窠木。有《快雪斋集》、《云山日记》。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僧茂,字实庵,别号松隐。姓郑氏,奉化人也。父孝,母胡氏,世业儒术,颇崇道谊。茂生有异禀,尝在幼龄,中夜跏趺,习为禅观,母殊不悦。推之使仆,辄达旦不瞑。年十六,依馀杭传法寺希颜剃落,受大戒于昭庆惠律师。归杭希颜,使司食物琐务,乃叹曰:“离家为求道耳,奈何羁绁于此耶?”遂潜行大江,西见南涧泉于云居。泉命入堂,夙夜操持,无少间缺。一夕松月下照,起步檐隙间,岩泉泠泠然,微有觉触,遽叩之泉。泉曰:“此间寻常设施,不足发子大机大用。古林茂禅师为横川正宗,见道最真,今住饶之永福,子盍往依之。”即担簦启行。既至,古林问曰:“尔来欲何为?”茂曰:“正为生死大事,求出离尔。”古林曰:“子明知四大五蕴是死生本根,何缘入此革囊?”方拟议间,古林以杖叩之,豁然而省,从此悟入。机辩峻绝,纵横自如。古林器其为人,命居首座。末几,古林迁建康保宁,挟茂与俱。踰年回浙,会月江印涖湖之道场,法席之盛,震于东南,请茂分座。一音演唱,四众悦服。元至正壬午,行宣政院命长明之瑞云山清凉寺。学侣奔奏,机锋敏妙。兔走鹘落,瞬目即逝。有沙门至,问对末竟,以手拍地而笑。茂曰:“钝根何烦拈出?”沙门一嘘,茂厉声喝之,竟相视莫逆,释然而去。其应机接物,皆刋落支流,直造根源,故所證如是。茂居清凉一十五载,始退东堂。影不出山,块然独处。时元明良方主天童,迎归此轩,举扬法要。一日示微疾,左右具觚翰,请书偈,乃以手指心曰:“我此中廓然也,何偈之有?”端坐凭几,右手掘拳,以额枕而逝。时甲辰八月二十七日也,寿八十五,腊七十。经七昏旦,容貌明润,其顶犹温。以香华幡幢导引灵龛于太白山阳,茶毗,火方举,有物飘洒晴空,似雪非雪,如雨非雨,视之非无,即之非有,霏微缤纷,离地即隐,盘旋列焰之上,至火灭乃已,盖天花云。其弟子获舍利如机珠,建塔瑞云之西藏焉。著有《语录》一编。宋文宪濂为之铭,曰:“我闻如来,演说般若,天雨宝花,缤纷而下。岩岩普照,诸佛之子,依佛仿佛,乃亦有此。岂非天龙,及护法者,欲警有情,使之四洒。感应之机,非由外铄,风动籁鸣,实自中作。曷以明之?法因心悟,表彼空华。以无著故,何有四大,何有五蕴?一空之馀,诸法销霣。如大宝镜,罔不合摄,随物赋形,了无馀迹。宴坐云峰,学侣川赴,孰不清凉,如饮甘露。有窣堵波,中藏设利,佛光焯然,群昏咸赖。”
井德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1—1348 【介绍】: 元陕西人,字容辅,号鉴峰。全真道士苗道一弟子。文宗天历二年授洞阳显道忠贞大师、领诸路道教都提点,居嵩山,后隐五台。惠宗至正元年改授真人,住持奉元万寿宫,四年复归五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1 【介绍】: 元僧,号大林,俗姓武。少好学,性刚毅,负气节。武宗时住五台山普宁寺,为第一代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讳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其门领其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师之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顶赤毳峨冠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谄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访诸耆德。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门领旨。及归。复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江海之土。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藏仓毁沮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謟则佞。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了性。号大林。姓武氏。少好学聪睿之性。殆天授之礼耆德安公。为师而落发焉。既登具。历诸讲庠。探颐经论。遇真觉圆师。启悟初心。而周游南北几万里。穷览幽胜。所至必咨访其人。询至道之要。其所师而学者。如柏林潭公。关辅怀公。南阳兹公。皆以义学著称。及归复见真觉于垄坻。愈见墙仞之高。堂室之奥。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乎。真觉殁。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悠然如处江海之上。与世若相忘焉。然以怀璧之美。被褐而莫掩。名既喧于众口。声遂闻于九重。会万宁初落。诏师居之。至大中。大后创寺台山。曰普宁。以兹擅天下之胜。住持之寄。非海内硕望。莫能胜之。故以命师。师居十有馀年而殁。师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俯仰随世。虽居官寺。未尝一至城府。造权贵之门。或谓师少和气。师曰。予以一介苾刍。天子不以人之微。处之大寺。惟竭诚匪懈。图以报国而已。夫何求哉。必有臧仓毁鬲之言。盖亦营营青蝇。止于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纳履而去之。何往而不得于道乎。时国家尊宠西僧。其徒甚盛。出入骑从。拟迹王公。其人赤毳峨冠。岸然而自居。诸名德辈。莫不为之致礼。或磬折而前。抠衣接足。丐其按顶。谓之摄受。师独长揖而已。或谓师傲。师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苟屈其节。而巽于床。自取卑辱乎。且吾于道。何求于彼。彼以其势自大而倨。吾苟为之屈。非谄则佞也焉。有君子而为佞谄之行哉。识者壮师之气。以谓如佛印元公之遇高丽王子。可谓识大体而得乎礼矣。殁时至治元年九月。塔舍利于竹林之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泊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其门,领厥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渤海之滨,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性居之。性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闉,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宏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项赤毳峨,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性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茍为之屈,非謟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识者高之。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宏教”。
王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1—1346 【介绍】: 元建德路桐庐人,字君玉,自号晦岩居士。家居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