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215,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阮放(思度 兖州八伯 )
司马保( 司马景度 景度 大司马 别称 晋王 元 )
帛尸梨蜜多罗(高座 )
杨难敌(左贤王 )
僧慧理(理公岩 )
许穆(思玄 上清真人 )
王濛(仲祖 入室之宾 )
郗愔(方回 别称 老病 文穆 )
谢安(世称 谢傅、谢舅、谢太傅、东山安石 东山 别称 东山太傅 安石 建昌县公、庐陵郡公 文靖 )
释道辨(佛所说 )
梁平老( 朔方侯 )
释慧持( 道仪 成都王 )
僧群(盂泉 )
刘程之(别称 刘柴桑、刘遗民 世称 柴桑令 仲思 寻阳三隐 )
释史宗(麻布道士、麻衣道士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陈留尉氏人,字思度。阮修族弟。元帝以为太学博士、太子中舍人。侍从太子,常说《老》、《庄》。明帝时擢为吏部郎,有称绩。性清约,为吏部郎,不免饥寒,王导、庾亮常供其衣食。与羊曼、庾亮等并为中兴之士,号兖州八伯。成帝即位,迁放为交州刺史,行达宁浦,逢陶侃将高宝自交州还,设馔伏兵杀之。至州,暴病卒,年四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94—320 【介绍】: 西晋河内温人,字景度。司马模子。袭爵南阳王。初拜南阳国世子。父死后,据有秦州之地,自号大司马,置百官,陇右氐羌并从之。晋悯帝立,以为右丞相,加侍中、都督陕西诸军事,寻进位相国。晋元帝大兴二年,自称晋王,改元建康,居上邦。为刘曜所逼,迁桑城。为其将张春所杀。谥元。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吉友。西域国王子也。让位于弟。如吴泰伯。出家东游诸国。永嘉中至关中。值乱渡江。止建邺建初寺。世呼为高座。丞相王茂弘见之曰。我辈人也。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茂伦。一时名士。皆造门结好。声名著缙绅间。友尝对导解带槃薄。尚书令卞望之适至。友正容肃然。人问其故。对曰王公风鉴期人。卞令范度格物。吾正当以是应之耳。桓廷尉欲为友作目。久而未得。或云尸梨蜜可谓卓朗。桓绝欲以为尽品题之极。大将军王处仲在南夏。闻友为诸公器重。心未然之。及见。不觉欣然致敬。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局。过语。叹曰为朝廷选贤。得如君者。真令人无愧耳。顗殁。友尉其孤。对坐作梵呗。清响凌云。又咒语千馀言而去。导曰。外国之不为富贵所惑者。有君一人而已。友笑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耶。时传以为名言。友高简不学晋言。以持咒称。初江夏未有咒。友译孔雀明王经诸神咒。以授弟子觅历。咸康中殁。寿八十馀。友好于石子冈行头陀。遂葬其地。成帝为树刹。冢侧有沙门亡其名。自关右来为造寺。号高座。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帛尸梨密多罗。此云吉友。西域人。时人呼为高座。传云。国王之子当承继世。而以国让弟。闇轨太伯。既而悟心天启。遂为沙门。密天姿高朗风神超迈。直尔对之。便卓出于物。晋永嘉中。始到中国。值乱仍过江止建初寺。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以为吾之徒也。由是名显。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与廷尉桓茂伦。皆一代名士。见之终日累叹。披衿致契。导尝诣密。密解带偃伏悟言神解。时尚书令卞望之亦与密致善。须臾望之至。密乃敛衿饰容。端坐对之。有问其故。密曰。王公风道期人。卞令轨度格物。故其然耳。诸公于是叹其精神洒厉皆得其所。桓廷尉尝欲为密作目。久之未得。有云。尸梨密可谓卓朗。于是桓乃咨嗟绝叹。以为标题之极。太将军王处仲在南夏。闻王周诸公皆器重密。疑以为失。及见密乃欣振奔。至一面尽虔。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过造密。乃叹曰。若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真令人无恨也。俄而顗遇害。密往省其孤。对坐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次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变。既而挥涕收泪。神气自若。其哀乐废兴皆此类也。王公尝谓密曰。外国有君一人而已。密笑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当时为佳言。密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语言。密虽因传译。而神领意得顿尽言前。莫不叹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密善持咒术所向皆验。初江东未有咒法。密译出孔雀王经明诸神咒。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传响于今。晋咸康中卒。春秋八十馀。诸公闻之痛惜流涕。桓宣武每云少见高座称其精神著出当年。琅琊王珉师事于密。乃为之序曰。春秋吴楚称子。传者以为先中国而后四夷岂不以三代之胤行乎殊俗之礼。以戎狄贪婪无仁让之性乎。然而卓世之秀。时生于彼。逸群之才。或侔乎兹。故知天授英伟。岂俟于华戒。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磾。然日磾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信纯至。非为明达足论。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密常在石子冈东行头陀。既卒因葬于此。成帝怀其风为树刹冢所。后有关右沙门来游京师。乃于冢处起寺。陈郡谢琨赞成其业。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34 【介绍】: 东晋略阳清水氐王。杨茂搜子。拜征南将军。元帝建武元年袭位。与弟杨坚头分部曲,号左贤王,屯下辨。太兴四年,刘曜来攻,与坚头俱奔晋寿,臣于李雄。曜退,复还仇池。
僧慧理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僧。西天竺人。晋成帝咸和初,登杭州灵隐、天竺间山峰,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树锡结庵,名曰灵隐,命其峰曰飞来峰。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慧理。西竺人也。东晋咸和初。来游此土。至杭。见山岩秀丽。曰。吾国中天竺灵鹫山之一小朵。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时。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耶。洞旧有黑白二猿。遂呼之。应声而出。人始之信。飞来峰由是得名。师即地建两刹。先灵鹫。后灵隐。常宴坐岩中。因号理公岩。今瘗塔在焉。 赞曰。 一峰飞来  自西而东  师亦戾止  爰指其踪 呼猿洞冷  宴坐岩空  花开花落  几度春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5—376 【介绍】: 东晋丹杨句容人,字思玄,一名谧。起家太学博士,累迁散骑常侍、护军长史。后辞官隐居茅山修道,号上清真人。卒于山中。
全晋文
穆,升平中为仓部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09—约347 【介绍】: 东晋太原晋阳人,字仲祖。哀帝王皇后父。少放纵不羁,不为乡曲所齿,晚节克己励行,以清约见称,善隶书。司徒王导辟为掾,补长山令,徙中书郎。长于清谈,穆帝永和二年司马昱为会稽王辅政,贵幸之,与谈客刘惔号为入室之宾。转司徒左长史。年三十九病卒。
全晋文·卷二十九
濛字仲祖,浑从会孙,司徒王导辟为掾,后出补长山令,复为司徒、左西属,不就,徙中书郎,转司徒左长史,有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3—384 【介绍】: 东晋高平金乡人,字方回。郗鉴子。袭爵南昌公。拜中书侍郎,再迁黄门侍郎。迁临海太守,在郡优游,与姊夫王羲之等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以疾去职,后简文帝辅政,征光禄大夫,出为辅国将军、会稽内史。桓温北伐,自称老病,以所部归温统领。晋孝武帝时,加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年老乞归。卒谥文穆。
全晋文
鉴字方回,鉴子。成帝时袭爵南昌县公,徵拜中书侍郎;历骠骑何充征北褚褒长史,迁黄门侍郎,转临海太守。以疾去职,居章安十馀年。简文辅政,徵拜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出为辅国将军、会稽内史,迁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平北将军假节,转冠军将军会稽内史。简文即位,就加镇军将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孝武时致仕,徵拜司空不起。太元九年卒,年七十二,赠侍中司空,谥曰文穆。有集四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0—385 【介绍】: 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善行书。初无处世意,累辟不就。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放情丘壑。年四十余始出仕。为桓温司马。晋孝武时,进中书监,录尚书事。时前秦强盛,晋军屡败。太元八年,前秦大军南下,次淝水,江东震动,安任征讨大都督,使弟谢石与侄谢玄加强防御,指挥作战,终获大胜。封建昌县公。继又使石等北征,收复洛阳及青、兖等州,进都督扬、江、荆等十五州军事。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受排挤,出镇广陵。旋疾卒。谥文靖。
全晋文·卷八十三
安字安石,尚从弟,寓居会稽,屡徵不就。年四十馀,桓温请为征西司马,除吴兴太守,徵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孝武即位,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总中书事;又领扬州刺史,进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司徒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假节,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苻坚入寇,加征讨大都督。坚破、进拜太保,都督扬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加黄钺。寻为会稽王道子所构,出镇广陵之步丘。卒赠太傅,更封庐陵郡公,谥曰文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范阳田氏。母梦僧著衲持锡入腹。而生。幼多神异。稍长以病聋聩。谢世缘。从薙落。经律奥义。不学而知。尤长于部析邪正。开释封滞。尝对孝文帝。弘宣大教。称旨。初住北台。后随南迁。誉蔼河洛。时有大法尊王经八十卷。号为佛所说。辨一读而识其伪。趣焚之。且欲尽注藏典。以辟馀非。或见异徵遂寝。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大乘义章。小乘义章。申玄照等。行世。弟子二人昙永亡名也。永负才傲俗。潜遁自守。辨每杖之。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梁平老 朝代:前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2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略阳人,氐族。才识明达,令行禁止。苻生时为特进,领御史中丞。生醉酒多杀戮,群臣自危,平老与苻坚定议杀生。及坚即位,为右仆射,进镇北大将军,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朔方侯。在镇十余年,鲜卑、匈奴惮而爱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慧持,慧远弟,年十八为僧,与兄俱师事道安,后随道安之襄阳。襄阳陷,随兄之庐山。隆安初入蜀,义熙八年卒,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慧远之弟也。冲默有远量。长八尺。风神俊爽。年十四。读书日倍同学。年十八出家。与远俱师事安公。精究经论。在庐山三千僧。推以为冠。其姑为尼。名道仪。自江夏观化都下。持送之。止东安寺。卫军王珣因赏识。珣既请西域沙门僧伽罗叉。出中阿含经。持为详定。后还山。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于是珣以书问宁。远持兄弟孰愈。宁答曰。诚今日之二难也。王曰。然观其兄。则足以见其弟矣。又恶得而优劣哉。罗什致书。愿结为友。持欲游蛾眉。远留之不可。曰人生爱聚。若独喜离何如。持曰。出家当以西方为期耳。径去不顾。时桓玄殷仲堪在荆州。持无停意。止蜀之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刺史毛璩。雅相倾挹。道俗争追崇之。有谯纵者。攻杀毛璩。据蜀自王。纵有从子道福。凶悖尤甚。将兵入持所居。众惊溃。持方盥漱。神色无忤。道福至旁。持弹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汗下。出谓人曰。大人故与众异也。以义熙八年卒。将终谓弟子曰。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若行住坐卧。宜自谨。经籍在东间者。以付道泓。在西间者。付昙兰。遂殁。寿七十六。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慧持者。慧远之弟也。冲默有远量。年十四学读书。一日所得当他一旬。善文史巧才制。年十八出家。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及安在襄阳遣远东下。持亦俱行。初憩荆州上明寺。后适庐山。皆随远共止。持形长八尺风神俊爽。常蹑革屣纳衣半胫。庐山徒属莫匪英秀。往反三千皆以持为称首。持有姑为尼名道仪。住在江夏。仪闻京师盛于佛法。欲下观化。持乃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晋卫军琅琊王珣深相器重。时有西域沙门僧伽罗叉。善诵四含。珣请出中阿含经。持乃校阅文言搜括详定。后还山。少时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于是四方云聚千里遥集。王珣与范宁书云。远公持公孰愈。范答书云。诚为贤兄弟也。王重书曰。但令如兄诚未易有。况复弟贤耶。兖州刺史琅琊王恭。致书于沙门僧检曰。远持兄弟至德何如。检答曰。远持兄弟也。绰绰焉信有道风矣。罗什在关遥相钦敬。致书通好。结为善友。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远苦留不止。远叹曰。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持亦悲曰。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行达荆州。刺史殷仲堪礼遇欣重。时桓玄亦在彼。玄虽涉学功疏而一往神出。见持有邻几独绝尤叹。是今古无比大欲结欢。持既疑其为人。遂弃而不纳。殷桓二人苦欲留之。持益无停意。临去与玄书曰。本欲栖病峨嵋之屾观化流沙之表。不能负其发足之怀。便束装首路。玄得书惆怅。知其不可止。遂乃到蜀。止龙渊精舍。大弘佛法。井络四方慕德成侣。刺史毛璩雅相崇挹。时有沙门慧岩僧恭。先在岷蜀人情倾盖。及持至止皆望风推服。有升持堂者皆号登龙门。恭公幼有才思为蜀郡僧正。岩公内外多解素为毛璩所重。后蜀人谯纵因锋镝之机攻杀毛璩。割据蜀土自号成都王。乃集僧设会逼请岩公。岩不得已而赴。璩既宿昔檀越一旦伤破。睹事增悲痛形颜色。遂为谯纵所忌。因而被害。举邑纷扰白黑危惧。持避难憩陴县中寺。纵有从子道福。凶悖尤甚。将兵往陴有所讨戮。还过入寺人马浴血。众僧大怖一时惊走。持在房前盥洗神色无忤。道福直至持边。持弹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悔流汗。出寺门谓左右曰。大人故与众异。后境内清怗还止龙渊寺。讲说斋忏老而愈笃。以晋义熙八年卒于寺中。春秋七十有六。临终遗命务勖律仪。谓弟子曰。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以东间经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间法典嘱弟子昙兰。泓业行清敏。兰神悟天发。并系轨师踪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不知何许人。有高行。居罗江海中之霍山。山有大石。广数丈。而洼其中。深可六七尺。得泉焉。味甘而色冽。且饮之能不饥。号盂泉。群因之以辟五谷。晋安太守陶夔。从群乞而遗之出山。辄臭气不可闻。夔必欲致之。乃亲渡海至山下。风雨暝晦。留数日不得往。叹曰正谓山灵。勒回俗驾耳。遂去。群庵外有涧。与盂泉隔。非略彴莫可渡。一日忽有折翅鸭。身横略彴上。群欲举杖拨去之。恐致鸭死。因不得饮者数日。遂没。寿百四十。临终曰。我少时折一鸭翅。此其报也。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群。清贫守节蔬食持经。居罗江县之霍山。搆立茅室。孤在海中。上有石盂。水深六尺。常有清流。古老相传是群仙所宅。群因绝粒。其庵舍与石盂。隔一小涧。常以木为梁。由之汲水。年至一百三十。忽见一折翅鸭当梁头。群将举锡拨之。恐有转伤。因此回归。遂绝水数日而终。临终谓左右曰。我少时曾折一鸭翅。验此以为报也。
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僧群。未详何许人。清贫守节蔬食诵经。后迁居罗江县之霍山构立茅室。山孤在海中。上有石盂。径数丈许。水深六七尺。常有清流。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群仙饮水不饥因绝粒。后晋守太守陶夔闻而索之群以水遗夔。出山辄臭。如此三四。夔躬目越海。天甚晴霁。及至山风雨晦暝。停数日竟不得至。乃叹曰。俗内凡夫遂为贤圣所隔。慨恨而返。群庵舍与盂隔一小涧。常以一木为梁。由之汲水。后时忽有一折翅鸭。舒翼当梁头就唼群。群欲举锡杖拨之。恐畏伤损因此回还。绝水不饮。数日而终。春秋一百四十矣。临终向人说。年少时经折一鸭翅验此以为现报。

人物简介

全晋文
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交之后,初为府参军,历宜昌柴桑令,去职,与周续之陶潜皆不应徵命,号寻阳三隐,刘裕以其不屈,旌其号曰遗民,有《玄谱》一卷,集五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著麻衣加纳其上。号麻布道士。喜怒不常。体癣疥。日坐广陵白土埭。讴唱引䋏自适。夜不知其归宿处。江都令檀祗召至。与语词无畔岸。索纸赋诗曰。有欲苦不足。无欲即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要当脱尘累。栖志老山丘。檀祗异之。施布若干。宗即以施人。时有一男子。杖负一簏。暮依海盐令宿。见牧鹅鸭小儿。从令借之。曰数日当遣还。令许之。即领一儿登一山。山有屋数椽。道人三四辈。相劳苦。所语小儿一不解。但食一小瓯如熟艾。问男子曰。君知史宗否。其谪何当竟。答曰。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计其词。行当竟矣。问者作书。授男子曰。为我达之。即以系之小儿衣带。还海盐。令喜问簏中何有。曰书疏耳。然终不次示令令欲盗观之而男子辄夜移他处且辞去。且曰吾本欲小留。而君常有盗意。岂复可留耶。令因呼小儿。问前事。小儿曰。前为捉杖飘然去。但闻足下波浪声。至一山。山中人。寄书。与曰。上埭阿上。即引衣带开读。令不能晓。小儿诣史宗。史宗大惊曰。汝乃从蓬莱山来耶。后过渔梁见捕鱼者。宗因浴其上流。而鱼悉不可捕。又与沙门道开夜语颇。闻蓬莱事。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史宗者。不知何许人。常著麻衣或重之为纳。故世号麻衣道士。身多疮疥性调不恒。常在广陵白土𡍖赁𡍖。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施人。栖憩无定所。或隐或显。时高平檀祇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祇知非常人。遣还所在。遗布三十匹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赍一杖一箱自随。尝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中困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塸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冥道人辞欲还去。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𡍖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云。书疏耳。道人常在厅事上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持。时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近所经。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耳。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𡍖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其潜拯物类如此。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究明论孝。而韬光隐迹世莫之知。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受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所之。陶渊明记。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或云。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见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置书于船中。同侣欲看书。书著船不脱。及至白土𡍖。书飞起就宗。宗接而将去。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常著麻衣。世号麻衣道士。常在广陵白土埭。凭埭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布施。栖憩无定所。持高平檀祗。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祗知非常人。遗布二十疋。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常赍一杖一箱。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日中。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瓯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瞑。道人辞欲还。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曰书疏耳。道人常在听事止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之。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韬光隐迹。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之所之。陶渊明记。白土埭。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