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叛亡
背叛逃亡。汉书·韩王信传:“陛下宽仁,诸侯虽有叛亡,而后归,輒復故位号,不诛也。” 唐 张九龄 《敕书·敕薛泰书》:“禽兽无知,不怀恩信,相率种落,一时叛亡。”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 达瓦齐 既立,不能统驭其属,岁多叛亡。”
《國語辭典》:叛乱(叛亂)  拼音:pàn luàn
造反作乱。《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也作「反乱」。
《漢語大詞典》:叛命
背叛王命。《后汉书·左雄传》:“今之墨綬,犹古之诸侯,拜爵王庭,舆服有庸,而齐於匹竖,叛命避负,非所以崇宪明理,惠育元元也。”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蕞尔种 羌 之叛命,慨然当宁以请行,威声所加,膻秽自屏。”
分類:背叛王命
《漢語大詞典》:僭叛
越礼背叛。亦指越礼背叛之人。新五代史·司天考一:“ 世宗 即位,外伐僭叛,内修法度。”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国初,僭叛虽平,人情未一,故设逻卒,广耳目,有不便者,一切闻上改之。”
分類:越礼背叛
《國語辭典》:反叛  拼音:fǎn pàn
背叛。《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命炜以书招喻垂及泓、冲,使息兵还长安,恕其反叛之咎。」《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为见蝗虫为灾,天下饥馑,遂结谋聚众,在那郓、曹、濮三州反叛。」
《國語辭典》:反叛  拼音:fǎn pan
匪寇。比喻暴横不讲理的恶人。
《國語辭典》:携离(攜離)  拼音:xī lí
离心,背叛。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部落携离,酋豪猜贰。」
《國語辭典》:离叛(離叛)  拼音:lí pàn
脱离背叛。《管子。形势解》:「失天之道,则民离叛而不听从,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骆统》:「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恶败俗,生离叛之心,急宜绝置,权与相反覆,终遂行之。」
分類:离心背叛
《漢語大詞典》:肆逆
横行不法,背叛作乱。《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汉 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羣凶肆逆,宇内颠覆。”晋书·郗鉴传:“贼臣 祖约 、 苏峻 不恭天命,不畏王诛,凶戾肆逆,干国之纪,陵汩五常,侮弄祖器。” 前蜀 杜光庭 《中和周天醮词》:“或近臣肆逆,或远镇辜恩。”
《国语辞典》:反教  拼音:fǎn jiào
1.背叛其所信仰的宗教。
2.反对一般的宗教。
《漢語大詞典》:叛人
犹叛徒,背叛者。左传·襄公元年:“己亥,围 宋 彭城 。非 宋 地,追书也。於是为 宋 讨 鱼石 ,故称 宋 ,且不登叛人也。”北齐书·文襄帝纪:“况闻负杖行歌,便以狼顾反噬,不蹈忠臣之路,便陷叛人之地。” 明 张敬修 《张文忠公行实》:“朝议纷纷,皆以为不宜纳叛人。”
分類:叛徒背叛
《國語辭典》:叛国(叛國)  拼音:pàn guó
背叛国家。如:「通敌叛国者,罪处极刑。」
《國語辭典》:叛徒  拼音:pàn tú
对国家或团体有背叛行为的人。如:「叛徒不可饶恕。」《孽海花》第六回:「走到半路来了一枝兵,是冯督办部将叫潘瀛,一阵乱杀把叛徒来杀尽,倒救了我一条性命。」
《漢語大詞典》:不倍
(1).不背叛;不背弃。倍,通“ 背 ”。礼记·缁衣:“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大学》:“上恤孤而民不倍。” 郑玄 注:“不倍,不相倍。”
(2).不加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鎔裁:“夫美锦製衣,脩短有度,虽翫其采,不倍领袖。”
《漢語大詞典》:叛道
背叛正道。《孔子家语·入官》:“万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三:“有 庄子 者,著书自 尧 舜 以下无一不毁,毁 孔子 尤甚,诗、书、礼、乐、刑名、度数举以为可废,其叛道害教非 杨 墨 二氏比也。”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三》:“然为基督宗徒,则身被此名,正如 中国 所谓叛道,人羣共弃,艰于置身。”
分類:背叛正道
《國語辭典》:背主  拼音:bèi zhǔ
1.背叛朝廷。《三国演义》第六回:「背主懦夫,何得妄言!」
2.背弃主人。如:「那个外佣背主,捲款潜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此是雇工背主,假捏出来的事。」
分類:背叛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