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字锦》:脍具(脍具)
世说:桓车骑在荆州,张元为侍中,使至江陵,路经阳岐村,俄见一人持小半笼生鱼,径来造船,云:有鱼欲寄作脍。张维舟纳之,问其姓字,称是刘遗民。张素闻其名,大相忻待,甚欲话言,刘了无停意。既进脍便去,云:向得此鱼,观君船上当有脍具,是故来耳。于是便去。
分类:脍
《骈字类编》:鲤脍(鲤脍)
枚乘七发:薄耆之炙,鲜鲤之脍。
《漢語大詞典》:脯脍(脯膾)
犹脯醢。《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若使 桂阳 得志,民若不轘裂军门,则应腰斩都市,婴孩脯膾,伊可熟念。”参见“ 脯醢 ”。
《漢語大詞典》:魁脍(魁膾)
刽子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屠、钓、倡、优、魁膾、除粪,旌厥宅居,斥之邑外,行里往来,僻於路左。”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四:“魁膾,主杀人者。” 章炳麟 《军人贵贱论》:“若夫入受命於政府,出而翦除寇盗,镇服潢池者,无过魁膾伍伯之等夷。”
分類:刽子手
《韵府拾遗 齐韵》:脍齑(脍齑)
齐民要术:八和齑:蒜一、姜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黄五、粳米饭六、盐七、酱八。右件法止为脍齑耳,馀即薄作,不求浓。
《漢語大詞典》:金齑脍(金虀膾)
见“ 金齏玉膾 ”。
《漢語大詞典》:金齑玉脍(金齏玉膾)
谓精美的食物。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八和齑》:“熟粟黄。谚曰:金齏玉膾。橘皮多,则不美;故加粟黄,取其金色,又益味甜。”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擣辛物作齏,南方喜之,所谓金齏玉膾者。” 陈去病 《丁未八月海上藏书楼夜坐杂感》诗之六:“金齏玉膾未归休,落拓秋江愁復愁。”亦作“ 金虀玉鱠 ”。《太平广记》卷二三四引旧题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吴馔》:“收鱸鱼三尺以下者作乾鱠,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鱠拨令调匀,霜后鱸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虀玉鱠,东南之佳味也。”亦省作“ 金虀膾 ”。 宋 苏轼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莫将 南海 金虀膾,轻比 东坡 玉糝羹。”
《骈字类编》:豚脍(豚脍)
黄庭坚题跋:龙威洞南有乔木,似栟榈,叶间有实,穟生似橄榄。问从者,盖木威也。宜州诸城砦多有之。风俗取豚脍合之为䱹,盘中珍膳也。
《漢語大詞典》:水晶脍(水晶膾)
见“ 水晶鱠 ”。
《漢語大詞典》:脍刀(膾刀)
切肉的刀。《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鏐》:“ 汉宏 易服,持膾刀以遯,追者及之, 汉宏 曰:‘我宰夫也。’举刀示之,乃免。”
《分类字锦》:脍用(脍用)
礼记:脍兽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