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汉语词典》:琼酥金脍
指极名贵的食品
《骈字类编》:蛇脍(蛇脍)
《齐谐记》:江南有麻治,为人好啖脍。江北华本得一大蛇,唤麻为脍,别复切鱼为脍,自食,以蛇脍与麻,得食甚美。治索鱼名华本,因醉取蛇及余肉出,治见之大吐,殴血死。《本草·蚺蛇集解》:韩保升曰:大者径尺,长丈许,若蛇而粗短。恭曰:其形似鲱,头似鼍,尾圆无鳞,性难死。土人截其肉作脍,谓为珍味。藏器曰:其脍著醋,能卷人箸,终不可脱,惟以芒草作箸乃可。
《骈字类编》:鸠脍(鸠脍)
苏轼 诗雪芽何时动春鸠行 可脍注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骈字类编》:脍林(脍林)
《谈苑》:松江鲈鱼,长桥南所出者,四腮天生脍林也。
《漢語大詞典》:金齑玉脍(金齏玉膾)
谓精美的食物。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八和齑》:“熟粟黄。谚曰:金齏玉膾。橘皮多,则不美;故加粟黄,取其金色,又益味甜。”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擣辛物作齏,南方喜之,所谓金齏玉膾者。” 陈去病 《丁未八月海上藏书楼夜坐杂感》诗之六:“金齏玉膾未归休,落拓秋江愁復愁。”亦作“ 金虀玉鱠 ”。《太平广记》卷二三四引旧题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吴馔》:“收鱸鱼三尺以下者作乾鱠,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鱠拨令调匀,霜后鱸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虀玉鱠,东南之佳味也。”亦省作“ 金虀膾 ”。 宋 苏轼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莫将 南海 金虀膾,轻比 东坡 玉糝羹。”
《骈字类编》:美脍(美脍)
《画鉴》,五代袁义、宋徐白善画鱼,及观其迹,不过刀几间物耳,使人徒起美脍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