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脑后(腦後)  拼音:nǎo hòu
1.脑的后部。如:「脑后无眼」。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九。盗侠》:「乃举手搦脑后,五丸坠地焉。」《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一鞭打在脑后,猛然惊觉。」
2.比喻毫不注意或不予理会。如:「他早把你说的话置之脑后。」《董西厢》卷三:「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脑后,转关儿便是舌头,许了的话儿都不应口!」
《國語辭典》:置之脑后(置之腦後)  拼音:zhì zhī nǎo hòu
不注意,不放在心上。《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国语辞典》:抛在脑后(抛在脑后)  拼音:pāo zài nǎo hòu
把事情丢在一边,不去管它。如:「休假时,不妨暂时把工作抛在脑后,尽情放松自己。」
分类:不去
《国语辞典》:丢在脑后(丢在脑后)  拼音:diū zài nǎo hòu
比喻不放在心上。如:「把烦恼丢在脑后。」也作「丢在脑袋后头」。
分类:放在心上
《国语辞典》:劈脑后(劈脑后)  拼音:pī nǎo hòu
正对后脑勺。《警世通言。卷二○。计押番金鳗产祸》:「周三让他过一步,劈脑后便剁。觉得衬手,劈然倒地,命归泉世。」
分类:正对
《漢語大詞典》:脑后插笔(腦後插筆)
古代俗谚。谓好打官司。《全唐诗》卷八七七载 江 右四郡谚:“ 筠 、 袁 、 赣 、 吉 ,脑后插笔。”注:“言好讼也。”
《分类字锦》:脑后下针(脑后下针)
集异记狄梁公性闲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应制入关路由华州阛阓之北聚观如堵公引辔遥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疋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可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才如食箸或触之酸痛刻骨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仍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公遽抽针而疣赘应手而落曾无病痛
分类:
《漢語大詞典》:脑后账(腦後賬)
谓过去的事;以前的话。《醒世姻缘传》第五八回:“他就只翻脸的快,脑后账又倒沫起来。”
分類:过去以前
《國語辭典》:平头(平頭)  拼音:píng tóu
1.一种短发发型,从脑后到两鬓的头发全部推光,上端头发稍长齐平。
2.仆隶所戴的头巾,引申作奴仆。南朝梁。萧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西湖二集》卷一一:「收拾了细软物件,带领了平头、锅边秀,一径而来。」
3.平凡的、一般的。《负曝闲谈》第三回:「我们当老爷的都做了贼,那些平头百姓,不一个个都该做强盗么?」
4.不带零头的整数。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旦)敢问师母尊年?(末)目下平头六十。」也作「齐头」。
5.诗歌声律的「八病」之一,南朝梁沈约所倡。谓五言诗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如:「今日欢宴会,欢乐难句陈。」今、欢同属平声调,目、乐同属入声调。
《漢語大詞典》:平头小样巾(平頭小樣巾)
头巾名。新唐书·车服志:“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
《國語辭典》:平头奴子(平頭奴子)  拼音:píng tóu nú zǐ
称古代头戴平头巾的奴仆。南朝梁。萧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唐。李白〈梁园吟〉:「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吉了
鸟名。即秦吉了。似鹦鹉,嘴脚皆红,脑后有肉冠,善效人言。 唐 白居易 《双鹦鹉》诗:“始觉琵琶絃莽卤,方知吉了舌参差。”旧唐书·音乐志二:“今案 岭 南有鸟,似鸜鵒而稍大,乍视之,不相分辨,笼养久,则能言,无不通,南人谓之吉了,亦云料。”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 唐 万年 县尉 段公路 撰北户录,纪 廉州 民获赤白吉了者。赤者寻卒,白者久而能言,笑语效人,禽之珍者也。” 清 曹寅 《客馈洋茶半开戏题》诗:“吉了诅春浑不省,唐花纷笑总成堆。”参见“ 秦吉了 ”。
《國語辭典》:秦吉了  拼音:qín jí liǎo
动物名。鸣禽类鹦形目。形似鹦鹉,有两耳,全体黑色,两眼后有黄肉冠,能模仿人说话。
《國語辭典》:髽髻  拼音:zhuā ji
将头发梳拢盘结于头顶所成的髻,为女孩或女仆所梳的发式。也作「抓髻」。
《國語辭典》:头髻(頭髻)  拼音:tóu jì
挽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三国演义》第六六回:「歆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后曰:『望免我一命!』」
《國語辭典》:发髻(髮髻)  拼音:fǎ jì
一种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或颅后的发式。
《國語辭典》:对口(對口)  拼音:duì kǒu
1.嘴与嘴相对。形容讲话时靠得很近。汉。王充《论衡。解除》:「胡越之人,耳口相类,心意相似,对口交耳而谈,尚不相解。」
2.口角、争执。《平妖传》第五回:「婆子道:『你两个休对口,到天明我自有个计较。』」
3.一种曲艺表演方式。指两个人互相答对或演唱。如:「对口相声」、「对口快板」。
4.大陆地区指双方在工作内容和性质能相一致。如:「工作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