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脚背(腳背)  拼音:jiǎo bèi
脚面。
《漢語大詞典》:曾茧(曾繭)
手掌或脚掌上磨起的多层硬皮。俗称“老茧”。曾,通“ 层 ”。《淮南子·修务训》:“﹝ 申包胥 ﹞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於 秦 庭。”汉书·叙传上作“重茧”。
《漢語大詞典》:俯卧撑
增强臂力的一种辅助性体育运动。两手和两前脚掌撑地,身体俯卧,连续平起平落 。
《国语辞典》:腿腕子  拼音:tuǐ wàn zi
小腿与脚掌间,脚骨两旁凸起的部位。也称为「脚踝」、「脚腕子」。
《漢語大詞典》:犀顶龟文(犀頂龜文)
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语本后汉书·李固传:“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李贤 注:“鼎角者,顶有骨如鼎足也。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髮际隐起也。足履龟文者二千石,见《相书》。” 康有为 《自题三十影像》诗:“犀顶龟文何肯相,雷光泡影认眉鬚。”
《国语辞典》:步幅  拼音:bù fú
大陆地区指走路或跑步时,同一脚掌两次著地间的距离。
《漢語大詞典》:足板
脚底板,脚掌。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我由 成都 到 昆明 ,这一个多月的山路,全凭两只赤裸裸的足板走。” 周文 《雪地》:“从大腿到足趾简直冰冷的,足板失去了知觉,冻木了。”
《国语辞典》:巴氏反射  拼音:bā shì fǎn shè
一种轻触婴儿脚掌即脚拇趾上翘,而其他四个脚趾作扇形散开的反应。由德国生理学家巴宾斯基(J. Babinski)于西元一八九九年首先提出。
《漢語大詞典》:骿胝
手脚掌上由于长期劳作所生的老茧。骿,通“ 胼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心烦於虑,而身亲其劳,躬傶骿胝无胈,肤不生毛。” 颜师古 注:“骿音步干反。胝音竹尸反。”
《漢語大詞典》:肉趼
即趼子。手掌或脚掌上因摩擦而生的硬皮。又称老趼。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她整天要帮着 阿兴 在炭窑上做活,或者到深山里去砍回松柏柴来烧炭,十指磨成肉趼,腰身瘦削得像一根枯木桩子。”
《漢語大詞典》:肉刺
(1).即鸡眼。脚掌或脚趾角质层增生而形成的形似鸡眼的硬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肉刺》:“肉刺证由缠脚生,或着窄鞋远路行,步履艰难疼痛甚,玉簪根捣贴涂灵。”注:“此证生在脚指,形如鸡眼,故俗名鸡眼。根陷肉里,顶起硬凸,疼痛步履不得。”
(2).见“ 肉中刺 ”。
《國語辭典》:肉中刺  拼音:ròu zhōng cì
比喻极端憎恶而急于去除的东西。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我见了那穷汉,似眼中疔,肉中刺。」
《漢語大詞典》:老趼
手掌或脚掌上因摩擦而生的硬皮。
《漢語大詞典》:膙子
趼子。手掌或脚掌因劳动或走路时摩擦多而生的硬皮。
《国语辞典》:脚腕子(脚腕子)  拼音:jiǎo wàn zi
小腿与脚掌间,脚骨两旁凸起的部位。如:「不知为什么,我的脚腕子忽然疼痛起来。」也称为「腿腕子」、「脚踝」。
《國語辭典》:趼子  拼音:jiǎn zi
手掌或脚掌上因摩擦日久而生成的硬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