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对子戏
也称“二小戏”。戏曲名词。由小旦、小丑或小旦、小生两个脚色演唱的戏。如由小旦、小丑、小生三个脚色演唱,则称“三小戏”。许多由歌舞和曲艺发展形成的戏曲剧种,在形成初期,一般演唱对子戏和三小戏。
《漢語大詞典》:墩子武生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长靠武生的俗称。主要特点是扎“靠”(传统戏中武将的装束),穿厚底靴。如京剧《长坂坡》中的 赵云 、《挑滑车》中的 高宠 等。
《漢語大詞典》:短打武生
传统戏曲中脚色行当。武生的一种。同长靠武生相对。着短装,穿薄底靴,兼用长兵器和短兵器,大都表现步战。表演上重矫捷、灵活。如京剧《三岔口》中的 任堂惠 、《十字坡》中的 武松 。
《國語辭典》:搽旦  拼音:chá dàn
传统戏曲角色之一。多扮演活泼或轻浮泼辣的女子。元杂剧中称花旦为「搽旦」。
分類:杂剧脚色
《漢語大詞典》:袍带丑(袍帶丑)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指穿蟒袍官服的丑角。京剧文丑的一种。扮演正反面角色的文武官员,大都说京白,也有说韵白的。一般讲究口齿伶俐,念白清脆。如《昭君出塞》中的 王龙 、《斩黄袍》中的 韩龙 等。
《國語辭典》:髯口  拼音:rán kou
国剧演员所挂的假胡须。用头发或马尾等制成。
《漢語大詞典》:上场诗(上場詩)
戏剧用语。脚色登场时常先念韵语数句,谓之“上场诗”。可用前人成作,亦可由剧作家自撰。其内容按人物的身份、年龄及剧情而有所不同。念过上场诗,接着便自述姓名、籍贯、身份,或交代与剧情有关的人物和情节。始于 元 , 明 清 仍之。例如: 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白髮刁骚两髩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谓皇家俸,但得自安抵万金。老夫姓 孟 ,双名 从叔 ,祖居 汴梁 扶沟县 人氏。”其中“白髮刁骚两髩侵”等四句即为上场诗。
《漢語大詞典》:纱帽生(紗帽生)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小生的一种。大都扮演文官。如京剧《玉堂春》中的 王金龙 等。
《漢語大詞典》:坤旦
旧时称演青衣、花旦等旦行脚色的女演员。
《漢語大詞典》:浪旦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花旦的一种。扮演剧中行为放荡的妇女。如京剧《拾玉镯》中的 刘媒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