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万步表(万步表)  拼音:wàn bù biǎo
一种计步仪器。外形像马表,使用者配挂在腰带,走路时每走一步弹簧振动一下,牵动表面指针跳一格,以计步数。配戴者可由此得知运动量的多寡。
《國語辭典》:钩络带(鉤絡帶)  拼音:gōu luò dài
一种有环形带扣的腰带。其形或圆或方,讲究者还附上扣针,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
分類:束腰腰带
《漢語大詞典》:肚束三条篾(肚束三條篾)
勒紧腰带。比喻忍饥安贫。语出五灯会元·石头迁禅师法嗣·药山维俨禅师:“子之所得,可谓协於心体,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往山去。” 宋 王廷珪 《刘时举主簿相聚月馀赋诗为别》:“且将肚束三条篾,敢望腰缠十万钱。”
分類:腰带安贫
《漢語大詞典》:板带(板帶)
宽而硬的腰带。 沙汀 《随军散记》:“那是个矮小而瘦削的汉子,一面编织着那种恰和北方人的粗豪相称的羊毛板带,一面回答着他( 贺龙 )的问话。”
分類:腰带
《漢語大詞典》:抱兜
一种附有钱包的阔腰带。 沈从文 《牛》:“小牛皮做的抱兜,佩带舒服。” 沈从文 《阿金》:“但是 阿金 抱兜已空,翻转来看,还是罄空尽光。”
《漢語大詞典》:带鐍(帶鐍)
腰带上的环扣。后汉书·舆服志下:“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
《漢語大詞典》:带衽
1.腰带和衣衽。喻近处。
《國語辭典》:沈腰潘鬓(沈腰潘鬢)  拼音:shěn yāo pān bìn
沈腰,沈约因病日瘦,腰带逐渐宽松。参见「沈腰」条。潘鬓,潘岳的鬓发中年已斑白。参见「潘岳鬓白」条。沈腰潘鬓比喻男子的身体瘦弱,早生白发。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词:「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也作「潘鬓沈腰」。
《漢語大詞典》:毬路带(毬路帶)
宋 代大臣用的一种腰带。其上绣或织有球形花纹,束于袍服之外。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太宗 命创方团毬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亦省称“ 毬路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下:“ 太宗 尝曰:‘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惟金也。’乃创为金銙之制,以赐羣臣;方团毬路,以赐两府。”
《漢語大詞典》:球路带
同“毬路带”。宋 代大臣用的一种腰带。其上绣或织有球形花纹,束于袍服之外。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太宗 命创方团毬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亦省称“ 毬路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下:“ 太宗 尝曰:‘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惟金也。’乃创为金銙之制,以赐羣臣;方团毬路,以赐两府。”
《國語辭典》:轻裘缓带(輕裘緩帶)  拼音:qīng qiú huǎn dài
本指穿著轻暖的皮衣,系著宽大的衣带。《晋书。卷三十四。羊祐传》:「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后常用以形容态度閒适从容。《野叟曝言》第三十五回:「轻裘缓带,羊叔子之风流。」
《漢語大詞典》:青袍角带(青袍角帶)
青色袍服,角饰腰带。 明 代未授职进士服式。借指未授职进士。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荐主同咨:“自戊戌一咨,候命輦下者五载,青袍角带,鳞集都城。”
《漢語大詞典》:闹装带(鬧裝帶)
用金银珠宝等杂缀而成的腰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闹装:“闹装带,余游 燕 日,尝见于 东市 中。合众宝杂缀而成,故曰闹装。”参见“ 闹装 ”。
《國語辭典》:闹装(鬧裝)  拼音:nào zhuāng
以宝石杂缀而成的带状佩饰。《水浒传》第六二回:「身穿鸦翅青团领,腰系羊脂玉闹装。」也作「闹妆」。
《漢語大詞典》:十三环金带(十三環金帶)
亦作“ 十三鐶金带 ”。 服饰之一。一种带钩的皮腰带。周书·李穆传:“﹝ 李穆 ﹞乃遣使謁 隋文帝 ,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之服也,以微申其意。”
《漢語大詞典》:狮带(獅帶)
古代高级武官用的狮蛮腰带。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未赐铁券的王侯,儘着蟒衣狮带。”参见“ 狮蛮 ”。
《國語辭典》:狮蛮(獅蠻)  拼音:shī mán
1.宋朝重阳节时,于蒸糕上放置由粉制成的饰物。宋。孟元老《东京孟华录。卷八。重阳》:「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五。九月》:「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䌽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色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
2.古代武官用的腰带,常饰有狮子、蛮王等图案。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出沙鱼鞘。」《三国演义》第三回:「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
3.节庆时人扮作狮子、蛮王的模样尽情跳舞。后泛指各种歌舞。《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狮蛮社火,鼓乐笙箫,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