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自比曾参(自比曾参)
齐书徐伯珍传早丧妻晚不复重娶自比曾参
分类:夫妇
《分类字锦》:自比子贡(自比子贡)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猊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
分类:
《國語辭典》:自况(自況)  拼音:zì kuàng
自比、以他人比方自己。《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陶潜字元亮,……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新唐书。卷一六八。王叔文传》:「广陵王为太子,群臣皆喜,独叔文有忧色,诵杜甫诸葛亮祠诗以自况,歔欷泣下。」
分類:犹自自比
《漢語大詞典》:寒谷
(1).山谷名。一名 黍谷 。在今 北京市 密云县 。相传为 邹衍 吹律生黍的地方。 汉 刘向 《七略别录·诸子略》:“ 邹衍 在 燕 ,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 邹子 居之,吹律而温至黍生,至今名 黍谷 。”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夫和阴阳,当以道德至诚。然而 邹衍 吹律, 寒谷 更温,黍穀育生。推此以况诸有成功之类,有若 邹衍 吹律之法。故得其术也,不肖无不能;失其数也,贤圣有不治。” 晋 左思 《魏都赋》:“且夫 寒谷 丰黍,吹律暖之也;昏情爽曙,箴规显之也。”后以借喻夫妇之间的依存关系。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椅梧倾高凤, 寒谷 待鸣律。”
(2).常用以自比为对别人提携奖掖的谢词。 唐 柳宗元 《谢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启》:“藻镜洞开,而秋毫在照;文律傍畅,而 寒谷 生辉。” 宋 曾巩 《襄州回相州韩侍中状》:“譬如 寒谷 ,幸蒙六律之吹;有若秋毫,遂借千钧之重。”
(3).阴冷的山谷。 唐 宋之问 《游法华寺》诗:“寒谷梅犹浅,温庭橘未华。” 唐 韩偓 《病中初闻复官》诗之二:“曾避暖池将浴凤,却同寒谷乍迁鶯。”
《漢語大詞典》:窃比(竊比)
谦词。私自比拟。《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 老彭 。’” 刘宝楠 正义:“窃者,《广雅·释詁》云:私也。夫子谦言,不敢显比 老彭 ,故言私比也。” 唐 苏瑰 《兴庆池侍宴应制》诗:“如临窃比微臣惧,若济叨陪圣主游。” 宋 陆游 《岁晚》诗:“从宦虽如棋已决,治经窃比茧初繅。”
《國語辭典》:自喻  拼音:zì yù
将自己比喻为某个对象。《文选。贾谊。吊屈原文。序》:「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
分類:自比
《漢語大詞典》:僭拟(僭擬)
越分妄比。谓在下者自比于尊者。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宗既王,亲属洽和,诸侯大小为藩,爰得其宜,僭拟之事,稍衰贬矣。”《晋书·宣帝纪》:“今大将军 爽 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内官定制:“近日内臣用事稍关兵柄者,輒改御马衔以出,如督抚之兼司马中丞,亦僭拟甚矣。”
《國語辭典》:活死人  拼音:huó sǐ rén
骂人的话。称毫无生气的人。如:「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英姿焕发,怎么可以无精打采,像个活死人呢?」
《国语辞典》:班姬咏扇(班姬咏扇)  拼音:bān jī yǒng shàn
汉成帝时,妃子班婕妤失宠后,作怨歌行以纨扇自比,抒幽怨之情。后比喻失宠者或废弃之物。唐。李中〈新秋有感〉诗:「张翰思鲈兴,斑姬咏扇情。」也作「斑姬题扇」。
《漢語大詞典》:六籍奴婢
隋 王通 著《文中子》,以 孔子 自比, 唐 刘蕡 谓“若以人望,《文中子》於六籍,犹奴婢之於郎主耳。”后人遂以《文中子》为“六籍奴婢”。参阅 宋 钱易 南部新书戊、 张洎 贾氏谭录·六籍奴婢
自比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量之一。(参见: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因明三量之一。(参见:三量)
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教量。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参见:三字部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佛学次第统编】
三量者:
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谓似现似比,总名非量。
一、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境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谓于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自比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