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以夷攻夷
(1).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颜师古 注:“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自相攻击也。” 宋 王安石 《宋翰林侍读学士知许州军州事梅公神道碑》:“公请择人,使 潘罗支 ,兵法所谓,以夷攻夷。”明史·李材传:“给事中 唐尧钦 等亦言:‘ 材 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2).晚 清 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國語辭典》:以夷伐夷  拼音:yǐ yí fā yí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乘其隙而攻伐之。《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也作「以夷治夷」、「以夷制夷」。
《漢語大詞典》:以夷攻夷
(1).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颜师古 注:“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自相攻击也。” 宋 王安石 《宋翰林侍读学士知许州军州事梅公神道碑》:“公请择人,使 潘罗支 ,兵法所谓,以夷攻夷。”明史·李材传:“给事中 唐尧钦 等亦言:‘ 材 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2).晚 清 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国语辞典》:抗心希古  拼音:kàng xīn xī gǔ
心志高尚、以古人自相期许。《文选。嵇康。幽愤诗》:「抗心希古,任其所尚。」
《国语辞典》:闯光棍(闯光棍)  拼音:chuǎng guāng gùn
江湖无赖之流,逞强争胜,党羽间自相誇耀,称为「闯光棍」。
《國語辭典》:自相鱼肉(自相魚肉)  拼音:zì xiāng yú ròu
手足或君臣等关系切近者互相残杀。《梁书。卷二九。高祖三王传。邵陵王纶传》:「若自相鱼肉,是代景行师,景便不劳兵力,坐致成效,丑徒闻此,何快如之。」《东周列国志》第七八回:「况叔孙氏君臣自相鱼肉,鲁之不幸,实齐之幸也。」
《漢語大詞典》:伙并(夥併)
同伙自相拼杀。《水浒传》第四七回:“ 晁盖 道:‘俺 梁山泊 好汉,自从伙併 王伦 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於民。’”
《漢語大詞典》:鳏对(鰥對)
犹孤对。对仗的一种。谓一句诗中自相为对。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专愚》:“‘烟锁池塘柳’,五字寓五行,昔称鰥对。”
《國語辭典》:势合形离(勢合形離)  拼音:shì hé xíng lí
结构保持完整而各部分形体自行独立。三国魏。何晏 景福殿赋:「尔其结构,则脩梁彩制,下塞上奇,桁梧复叠,势合形离。」
有法自相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相违之第三。有法者,宗之前名辞,自相者,于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即谓立者所设之因,望其宗之前名辞时,缺因之后二相,故不为成立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之因,而反为可打消之之理由,遂至敌者即用其因,成立反对之宗者。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自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事物,有自共二相。(参见:共相)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事物,皆有自共二相。(参见:共相)
【三藏法数】
自相者,即色身诸法自相,谓坚是地相,湿是水相,煖是火相,动是风相,各别不同故也。
共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有自共二相,局于自体之相曰自相,通于他之相曰共相。例如五蕴中五蕴各事,是自相也。空无我等之理,生住异灭等之相,是共相也。乃至于青色有多事体,其一一事体,是自相也。如华之青,果之青,乃至金之青,衣之青,自他共通之青,是共相也。故自相共相,重重相望而无尽,遂无自相之实体。唯识述记二末曰:「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中略)如是展转至不可说为自相,可说极微等为共相,故以理推无自相体。且说不可说法体名自相,可说为共相。以理而论,共既非共,自亦非自。」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有自相与共相二种,各别不同的相叫做自相,与他共通的相叫做共相。
【三藏法数】
共相者,即色身诸法和合之相也。谓此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也。
自相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八空之一。(参见:空)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八空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一切法有二种相:一者总相,生灭不住,本无今有,已有还无,皆是无常;二者别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火有热相,风有动相。如是二相皆空,是名自相空。
【三藏法数】
谓五蕴之法,虚幻不实,了无自相,故名自相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自相作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作意之一。
法自相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由有法与法之二语而成,「声」之语为有法,「无常」之语为法。其有法与法各有意许与言陈之二者,其言陈云自相,其意许云差别,今为法之言陈,故云法自相,然立者所说之因于所立之宗法中,法之自相相违反对,谓之法自相相违因。例如所谓「声为常,所作性故,如虚空(同喻)如瓶等(异喻)。」所作性之因不转于同品之常,而转于异品之无常,故相违法之自相之「常,」而反生成立无常之过也。见因明入正理论。
自相别
【三藏法数】
相即相状。谓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各别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识各别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观身以不净为自相,观受以苦为自相,观心以无常为自相,观法以无我为自相,故名自相别。(身受心法即四念处。身谓己身,受谓领纳诸事,心谓第六识,法谓善恶等法。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