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诚明(誠明)
至诚之心和完美的德性。语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郑玄 注:“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 唐 李翱 《复性书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於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於书,以开诚明之源。” 宋 邵雍 《诚明吟》:“ 孔子 生知非假习, 孟軻 先觉亦须脩;诚明本属吾家事,自是今人好外求。” 明 邵璨 《香囊记·庆寿》:“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
《國語辭典》:尽性(盡性)  拼音:jìn xìng
完全发挥天赋的本性。《易经。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國語辭典》:尽性(儘性)  拼音:jǐn xìng
任意、随意。《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他自己到了山东一看,看钱来得容易,把眼眶子放大了,尽性的浪费。」
《漢語大詞典》:未孚
(1).不算大信,不是至诚。《左传·庄公十年》:“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杜预 注:“孚,大信也。”一说,未能遍及。参阅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2).未能信服。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卷下:“君之守 平江 也,而官未三十日,人心未孚。”
《國語辭典》:忱辞(忱辭)  拼音:chén cí
诚恳的言词。《书经。大诰》:「天棐忱辞,其考我民。」
分類:至诚
《漢語大詞典》:诚身(誠身)
谓以至诚立身行事。《礼记·中庸》:“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孔颖达 疏:“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 宋 陆游 《上史运使启》:“恭惟某官英姿山立,大度渊渟。不愧於天而不怍於人,卓矣诚身之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如説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漢語大詞典》:诚若(誠若)
至诚和顺。礼记·礼器:“君子之於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 郑玄 注:“若,顺也。” 孔颖达 疏:“至诚和顺。”
分類:至诚和顺
《漢語大詞典》:冥感
谓至诚而感通神灵。晋书·孝友传·刘殷:“ 刘殷 至孝冥感,兼才识超公,此人终当远达。”百喻经·得金鼠狼喻:“寻时金鼠变为毒蛇,此人深思,寧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心至冥感,还化为金。”《宋史·乐志十三》:“风云自冥感,嘉会翼飞天。”
《國語辭典》:献曝(獻曝)  拼音:xiàn pù
书载古时宋国农民,冬日在太阳底下干活,感到温暖舒适,便觉得这是个妙法,想献给国君以求重赏。典出《列子。杨朱》。后比喻人的见识浅陋,视平常事物为珍奇,并妄想他人亦会欣赏重视。今日用法多含谦义。如:「我只是学作献曝,思虑不周之处,敬请海涵。」也作「曝献」。
《漢語大詞典》:精志
至诚的心志。 宋 叶适 《安集两淮申省状》:“守以精志,行以强力。” 明 何景明 《悼马诗》:“平生精志在,不愧主人知。”
分類:至诚心志
《漢語大詞典》:训德(訓德)
犹顺德。谓遵从天生的至诚德性。训,通“ 顺 ”。书·立政:“谋面,用丕训德。” 孔 传:“谋所面见之事,无疑,则能用大顺德。” 宋 叶适 《〈周南仲文集〉后序》:“凡随事逐物,小为科举,大为典册,虽刻穠损华,然往往在义理之外矣,岂所谓文也!君子於此寄焉,则不足以训德;学者於此习焉,则足以害正。” 清 陈仪 《祭怡贤亲王文》:“於是衔感者怀不尽之恩,训德者慕无穷之义。”
《漢語大詞典》:追终(追終)
犹言慎终追远。谓居丧尽礼,祭祀至诚。 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义缘天属,生尽爱敬之容;体自心慈,死结追终之慕。”
《國語辭典》:推心置腹  拼音:tuī xīn zhì fù
语本《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后以推心置腹比喻真心诚意的待人。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七。规讽》:「李侍郎绍,江西安福人。与人交,必推心置腹,务尽忠告。」也作「推心致腹」。
《漢語大詞典》:析肝沥悃(析肝瀝悃)
谓披露肝胆,倾吐至诚。 宋 苏舜钦 《投匦疏》:“盖以陛下开言路,塞讳门,采瞽説,纳愚虑,是以析肝沥悃而具述之。”
分類:倾吐至诚
《国语辞典》:亲爱精诚(亲爱精诚)  拼音:qīn ài jīng chéng
至爱至诚的情谊。如:「亲爱精诚是黄埔军校的校训。」
分类:至诚情谊
《漢語大詞典》:单悃(單悃)
谓至诚恳挚的情意。 宋 梅尧臣 《〈答新安钱学士诗〉序》:“ 新安 钱学士 以近诗一轴见貺,輒成短言,用叙单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