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4,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舟判
舟驴
舟人扬播
舟室
舟桅
舟中敌国
舟中作算
载舟覆舟
网漏吞舟
挽舟卒
吞舟是漏
吞舟是制
吞舟之鱼
吞舟漏网
推舟过堰
《骈字类编》:舟判
唐书宗室琮传:琮三子。行远、行方、行休。始琮与二弟同死桂林。开元四年。行休请身迎柩。既至。无封树。议者谓不可复得。行休埽地布席以祈。是夜梦王乘舟。舟判为二。既而适野。见东洲中断。乃悟焉。又灵堂锁一夕茎自屈。管上有指迹。一奇二并。使卜人筮之。曰屈于文为尸出指者是也。一奇二并。三殡也。先王告之矣。乃趣其所发之,如言而一节独阙,行休号而寝。梦琮告曰:在潞南洲。明日,直殡南得之。于是以三丧归,陪葬昭陵。
《骈字类编》:舟驴(舟驴)
宋史食货志:淳熙六年,敕令所进重修淳熙法,有收舟、驴、驼、马、契书之税,帝命删之,曰:恐后世有算及舟车之言。
《分类字锦》:舟人扬播(舟人扬播)
吕氏春秋:孟贲过于河,先其伍,船人怒而以楫虓其头,顾不知其孟贲也。中流,孟贲瞋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发,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于河。
分类:
《骈字类编》:舟室
越绝书:舟室者,句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
《骈字类编》:舟桅
淮南子: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注:桅,船弦板也。
《國語辭典》:舟中敌国(舟中敵國)  拼音:zhōu zhōng dí guó
同船的人都成了仇敌。语本《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比喻亲信叛离。唐。陆贽 论关中事宜状:「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任事之济否在人。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
《分类字锦》:舟中作算
异苑:晋安平有越王馀算菜,长尺许,白者似骨,黑者如角。古云:越王行海,曾于舟中作筹算,有馀者弃之于水生焉。
分类:数学
《國語辭典》:载舟覆舟(載舟覆舟)  拼音:zài zhōu fù zhōu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也作「覆舟载舟」。
《國語辭典》:网漏吞舟(網漏吞舟)  拼音:wǎng lòu tūn zhōu
网,鱼网,比喻法网。吞舟,指能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大恶的人。网漏吞舟语本《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致于奸,黎民艾安。」比喻法令宽疏,大奸大恶的人仍被饶恕。《晋书。卷八三。顾和传》:「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宋书。卷七四。沈攸之传》:「泰始开辟,网漏吞舟。」
《漢語大詞典》:挽舟卒
即挽卒。宋史·食货志上三:“ 汴河 挽舟卒多饥冻。”参见“ 挽卒 ”。
《漢語大詞典》:挽卒
纤夫。 宋 梅尧臣 《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诗:“柁师为我叹,挽卒为我愁。”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杨靖偿冤》:“有纲舩挽卒醉相殴,破鼻出血。”
分類:纤夫
《漢語大詞典》:吞舟是漏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亦作“ 吞舟漏网 ”。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秦始皇:“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立宪》:“吞舟漏网任纵横,賸几百个鯤鰍併命。”参见“ 吞舟之鱼 ”。
《國語辭典》:吞舟之鱼(吞舟之魚)  拼音:tūn zhōu zhī yú
能吞舟的大鱼。语出《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后比喻犯大罪的人。《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序》:「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分类字锦》:吞舟是制
郭璞蚍蜉赋:乃吞舟而是制,无小大与轻重。因无心以致力,果有象乎大勇。
分类:
《國語辭典》:吞舟之鱼(吞舟之魚)  拼音:tūn zhōu zhī yú
能吞舟的大鱼。语出《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后比喻犯大罪的人。《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序》:「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漢語大詞典》:吞舟漏网(吞舟漏網)
见“ 吞舟是漏 ”。
《漢語大詞典》:吞舟是漏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亦作“ 吞舟漏网 ”。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秦始皇:“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立宪》:“吞舟漏网任纵横,賸几百个鯤鰍併命。”参见“ 吞舟之鱼 ”。
《分类字锦》:推舟过堰(推舟过堰)
宋史食货志:崇宁三年,户部尚书曾孝广言:往年南自真州江岸,北至楚州淮堤,以堰潴水,不通重船,般剥劳费。遂于堰旁置转般仓,受逐州所输,更用运河船载之入汴,以达京师。虽免推舟过堰之劳,然侵盗之弊,由此而起。
分类: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