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良策,字慧炬,福人。得法云秀,初见六合牧,稍有发明。诣圆通会下,顿释疑滞,阐发华藏。次迁钟山,一日上堂:“雪消残,分外寒,向火易暖,涉道艰难。好是和衣打睡,任他日上阑干。祖师雪没腰臂,吾徒莫作等閒。光阴荏苒,人事多端。这边绿水,那边青山。难、难!百年三万六千日,看看便是鬓毛斑。山僧与么说䛡,未免拖泥带水。虽然如是,养子方知父母恩。”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一一
徐良策,字悬赤。东莞人。事见明张乔《莲香集》卷二。
陈良策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陈良策(1485年—?年),字于廷,湖广德安府随州人,军籍。治《诗经》,行一,由国子生中式庚午科(1510年)湖广乡试第二名举人,年三十九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二十六名,第二甲第八十七名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升员外、郎中,出为江西袁州府知府。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一九
文良策,字对三,一字汉卿,益阳人。嘉庆丁卯举人。有《汉卿遗集》。
《國語辭典》:良策  拼音:liáng cè
筹划细密的好计策。《旧唐书。卷一○一。薛登传》:「断浮虚之饰词,收实用之良策。」《三国演义》第二回:「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也作「良谋」、「良算」。
《分类字锦》:王良策马(王良策马)
史记天官书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
分类:
《漢語大詞典》:良筹(良籌)
良策。 唐 陈子昂 《答洛阳主人》诗:“方謁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元 王恽 《滹沱秋涨行》:“河防久废不復古,惟预揵治为良筹。” 明 张居正 《答蜀中开府谭二华书》:“ 老氏 至训,渊鱼不察。 定远 良筹,在门下加之意焉。”
分類:良策
《漢語大詞典》:长筹(長籌)
长远之计;良策。 唐 李咸用 《和彭进士感怀》:“四海英雄多独断,不知何者是长筹。”
分類:长远良策
《國語辭典》:非计(非計)  拼音:fēi jì
不是很好的办法。三国蜀。诸葛亮 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分類:良策失策
《漢語大詞典》:谋野(謀野)
(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裨諶 能谋,谋於野则获,谋於邑则否。”后因以“谋野”指良策或策谋。 明 陈子龙 《杂诗》之三:“谋野愧良筹,遯荒适孤尚。荷蓧岂无侣,饭牛今谁唱?”
(2).指谋于野。 清 曾国藩 《李勇毅公神道碑铭》:“公乃自 瑞 挈千七百人回救 湖北 ,师至 黄州 ,与 胡文忠 公并轡谋野,周览形势。”
《国语辞典》: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拼音: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cè
事态已经难以挽回,别无良策,唯有一走逃避了事。参见「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条。
《国语辞典》:三十六著,走为上著(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拼音:sān shí liù zhāo,zǒu wéi shàng zhāo
事态已经难以挽回,别无良策,唯有一走了事。参见「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条。《水浒传》第二回:「我儿,『三十六著,走为上著』,只恐没处走。」《醉醒石》第八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自己换了衣帽,连婢妾也叫穿了男衣,打通后墙逃却。」
《國語辭典》: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拼音: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
事态已经难以挽回,别无良策,唯有一走了事。《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也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國語辭典》:进可替否(進可替否)  拼音:jìn kě tì pǐ
进用好的替换不好的。《三国志。卷四二。蜀书。郤正传》:「感乡校之益己,彼平仲之和羹,亦进可而替否。」也作「进可替不」。
《國語辭典》:献可替否(獻可替否)  拼音:xiàn kě tì fǒu
臣子建议可以施行的方案,废止不可行的。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泛指臣子向君王劝善规过,建议兴革。《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也作「献替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