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笔芦(筆蘆)
相传 唐 李白 墓上所生芦苇形状如笔,人称“笔芦”。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笔芦:“ 姑熟 青山 李白 墓,生芦,其形如笔,号‘笔芦’。 绩溪 舒頔 道原 有诗云:‘笔芦萧萧 青山 巔。’”
分類:李白芦苇
《漢語大詞典》:芦莩(蘆莩)
芦苇内壁的薄膜。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律中大蔟” 唐 孔颖达 疏:“ 熊氏 云:‘按吹灰者,谓作十二律管,於室中四时位上埋之,取芦莩烧之作灰,而实之律管中,以罗縠覆之,气至则吹灰动縠矣。’”
分類:芦苇薄膜
《國語辭典》:罩棚  拼音:zhào péng
用芦苇、竹子等为材料,搭在门前或院子里的棚子。《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门前搭著一路罩棚,棚下摆著走桌条凳,棚口边安著饮水马槽。」
《漢語大詞典》:苇钥
古代用芦苇做成的管乐器。
《漢語大詞典》:苇舆(葦輿)
用芦苇扎成的轿子,祭祀时烧化给死者。 清 姚鼐 《张贞女传》:“乡俗焚苇舆以送终。”
《漢語大詞典》:桃弓苇戟(桃弓葦戟)
用桃木制的弓,芦苇做的戟。旧俗用以辟邪。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未济》:“桃弓苇戟,除残去恶,敌人执服。”
《漢語大詞典》:茓子
方言。做囤用的狭长的粗席子,通常是用高粱秆子或芦苇的篾儿编成的。也称踅子。
《国语辞典》:葭莩之亲(葭莩之亲)  拼音:jiā fú zhī qīn
葭莩,芦苇中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
《国语辞典》:苇苕系巢(苇苕系巢)  拼音:wěi tiáo xì cháo
将鸟巢筑在芦苇上。语本《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比喻处境极危险。
《国语辞典》:隔音板  拼音:gé yīn bǎn
隔绝声音的建筑材料,多以刨花、芦苇、稻草制成。如:「高架桥两侧,最近都架上了隔音板。」
《国语辞典》:不上芦苇(不上芦苇)  拼音:bù shàng lú wěi
芦苇是编席的材料,用以代「席」。上不得席面,指不成材、叫人看不上眼。《醒世姻缘传》第五七回:「我把你这不识抬举不上芦苇的忘八羔子!你那老子挺了脚,你妈跟的人走了,我倒看拉不上,将了你来养活,你扯般不来,说我恶眉恶眼的!」
分类:芦苇材料
《漢語大詞典》:黄茅白苇(黄茅白葦)
连片生长的黄色茅草或白色芦苇。形容齐一而单调的情景。 宋 苏轼 《答张文潜县丞书》:“ 王氏 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於生物,不同於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 王氏 之同也。” 宋 陈亮 《送王仲德序》:“最后 章 蔡 诸人以 王氏 之説一之,而天下靡然,一望如黄茅白苇之连错矣。” 王闿运 《〈湘雨楼词〉序》:“然观其所选,汗漫如黄茅白苇,其所作乃如嚼蜡。”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后生小子,目不见先正之典型,耳不闻大雅之绪论,氓之蚩蚩,惟捫盘逐臭者是听;而黄茅白苇之诗派,遂遍天下矣。”
《漢語大詞典》:雚泽(雚澤)
地名。泽中芦苇丛生,因以为名。 春秋 时 郑国 的一次奴隶起义即在此发生。地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陈奇猷 集释:“疑泽多萑蒲,遂以为名。”左传·昭公二十年作“萑苻之泽”。
《漢語大詞典》:柴帘(柴簾)
用芦苇做的遮蔽门窗的帘子。形同竹帘。《新华日报》1979.10.11:“柴帘是 滨海县 传统手工业产品之一,素雅,精巧,远销 日本 名古屋 、 东京 、 大阪 等地。”
《漢語大詞典》:穷士芦(窮士蘆)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子胥 ( 伍子胥 )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飢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餉。’渔父去后, 子胥 疑之,乃潜身於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 子胥 乃出芦中而应。”后因称芦苇为“穷士芦”。 林之夏 《行路难》诗:“宅边学种先生柳,江上遍生穷士芦。”
分類: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