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芦苇(蘆葦)  拼音:lú wěi
植物名。禾本科芦苇属,多年生草本。秆高一至三公尺。叶扁平,线状披针形,长十五至四十五公分。圆锥花序顶生,稠密,长十五至四十公分,小穗紫色。颖果下有白毛,可随风飞散,将种子传到远方。多生长于溪流两岸或沼泽、湿地等地。茎皮细致光泽,可编织芦帘、芦席。
《国语辞典》:不上芦苇(不上芦苇)  拼音:bù shàng lú wěi
芦苇是编席的材料,用以代「席」。上不得席面,指不成材、叫人看不上眼。《醒世姻缘传》第五七回:「我把你这不识抬举不上芦苇的忘八羔子!你那老子挺了脚,你妈跟的人走了,我倒看拉不上,将了你来养活,你扯般不来,说我恶眉恶眼的!」
分类:芦苇材料
《高级汉语词典》:初入芦苇
比喻初入仕途
《漢語大詞典》:初入芦苇,不知深浅(初入蘆葦,不知深淺)
比喻阅历不深,不知利害。《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我家做官的,初入芦苇,不知深浅,望乞大人,凡事扶持一二。”
《漢語大詞典》:上不得芦苇(上不得蘆葦)
“芦苇”是制席的原料,用作“席”的代名词。“上不得芦苇”即“上不得席面”。谓不善于在正式场合应酬。《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再説 晁 家没有甚么近族,不多几个远房的人,因都平日上不得芦苇,所以不大上门。”
《國語辭典》:葭苇(葭葦)  拼音:jiā wěi
芦苇。唐。王维〈青溪〉诗:「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分類:芦苇
《漢語大詞典》:苇苕(葦苕)
芦苇。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髮,繫之苇苕。” 杨倞 注:“苕,苇之秀也。”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鸋鴂之鸟,巢於苇苕,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
分類:芦苇
《漢語大詞典》:蒹苇(蒹葦)
即芦苇。宋书·索虏传:“ 燾 至 瓜步 ,坏民屋宇,及伐蒹苇,於 滁口 造箄筏,声欲渡 江 。” 宋 王安石 《江上》诗之四:“共看蒹苇宅,聊即稻粱谋。”
分類:芦苇
《漢語大詞典》:雚苇(雚葦)
(1).荻和苇。《淮南子·说林训》:“橘柚有乡,雚苇有丛。”
(2).泛指芦苇。北史·魏纪二·太武帝:“十二月丁卯,车驾至 淮 。詔刈雚苇作筏数万而济, 淮 南皆降。”新唐书·裴延龄传:“京右偏故有雚苇地数顷。”
分類:芦苇
《漢語大詞典》:紫萚(紫蘀)
指初生的芦苇。西京杂记卷一:“ 太液池 边皆是彫胡、紫蘀、緑节之类……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蘀。”
分類:初生芦苇
《漢語大詞典》:苇子(葦子)
即芦苇。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棉花地是一项,苇子地是一项。”
分類:苇子芦苇
《漢語大詞典》:乌蓲(烏蓲)
芦苇的别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卑溼则生藏莨蒹葭” 裴駰 集解引 晋 郭璞 曰:“葭,芦也,似苇而细小。 江 东人呼为乌蓲。”
《漢語大詞典》:假节侯(假節侯)
芦苇的别称。 宋 陶谷 清异录·芦寒郡假节侯:“芦之为物,大类此君,但霜雪侵陵,改素为黄,故好事君子号芦为萧寒郡假节侯。”
分類:芦苇
《國語辭典》:芦花(蘆花)  拼音:lú huā
1.芦苇的花。花穗呈紫色,可以入药。
2.芦苇花下所丛生的白毛。由于外观似花,所以一般人多误以为芦花。也称为「芦絮」。
《漢語大詞典》:芦衣(蘆衣)
用芦花代棉絮的冬衣。语出太平御览卷八一九引 南朝 宋 师觉授 《孝子传》:“ 閔子騫 幼时为后母所苦,冬月以芦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后母。 子騫 跪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遂止。”后遂以“芦衣”为孝子的典故。
《漢語大詞典》:菰芦(菰蘆)
(1).菰和芦苇。 宋 陆游 《闻新雁有感》诗:“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 清 何巩道 《归至铁冈》诗:“菰芦自古容鸥鷺,怪得閒身到水边。”
(2).借指隐者所居之处;民间。 三国 蜀 诸葛亮 《称殷礼》:“ 东吴 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自叙》:“余菰芦中老儒尔。” 清 钱谦益 《答何三季穆》诗之三:“湖海忧危惟汝独,菰芦豪杰更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