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苏武(苏武)  拼音:sū wǔ
人名。(西元前143?~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于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
《漢語大詞典》:苏武节(蘇武節)
指 苏武 出使 匈奴 时所持的符节。 汉武帝 天 汉 元年, 苏武 以中郎将使持节出使 匈奴 ,单于留不遣,欲其降, 武 坚贞不屈,持 汉 节牧羊于 北海 畔十九年, 始元 六年得归,须发尽白。后以“苏武节”用作忠臣的典故。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在 秦 张良 椎,在 汉 苏武 节。” 郁达夫 《岁暮感愤》诗:“穷塞寒浸 苏武 节,朝廷宴赐侍中貂。”
《漢語大詞典》:苏武传
传记篇名。东汉班固作。载于汉书,为《李广苏建(苏武父)传》的一部分,篇题后人所加。文章塑造了一位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国语辞典》:苏武牧羊(苏武牧羊)  拼音:sū wǔ mù yáng
1.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因守节不变,被单于拘留,放逐至北海无人处牧羊十九年。虽掘鼠而食仍不屈降。见《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后以苏武牧羊比喻坚贞的气节。
2.乐曲名。内容取材自苏武出使匈奴的故事,歌颂其留胡不辱的崇高气节。曲调流畅,具有淳朴的民歌风格。
《分类字锦》:何异苏武(何异苏武)
吴志吴主传注吴书曰冯熙使于魏文帝以陈群与熙同郡使群诱之啖以重利熙不为回送至摩陂欲困苦之熙惧见迫不从必危身辱命乃引刀自刺御者觉之不得死权闻之垂涕曰此与苏武何异
分类:奉使
《國語辭典》:属国(屬國)  拼音:shǔ guó
主权隶属于宗主国的国家。即一切内政、外交都须接受宗主国的支配。
《漢語大詞典》:苏卿(蘇卿)
指 苏武 。 武 字 子卿 ,故称。 唐 李商隐 《茂陵》诗:“谁料 苏卿 老归国, 茂陵 松柏雨萧萧。” 宋 文天祥 《题〈苏武忠节图〉》诗之一:“ 苏卿 更有归时国,老相兼无去后家。” 清 陈维嵩 《大江乘·闻雁》词:“不如北去,怕 苏卿 雪窖将老。” 郁达夫 《春江感旧》诗之三:“一梦 扬州 怜 杜牧 ,廿年辛苦忆 苏卿 。”
分類:苏武
《漢語大詞典》:餐毡苏(餐氊蘇)
指 苏武 。 汉武帝 遣 苏武 使 匈奴 , 匈奴 扣留 苏武 ,迫降。 武 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 武 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 武 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 以为神,徙置 北海 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 苏武 “杖 汉 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 汉 。 汉 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 宋 苏轼 《次前韵送刘景文》:“尔来又见三黜 柳 ,共此煖热餐氊 苏 。”
《漢語大詞典》:餐毡使
指 汉 苏武 。 宋 范成大 《再赋五杂俎》诗之三:“不得已,餐氊使。”参见“ 餐氊苏 ”。
分類:苏武
《漢語大詞典》:餐毡苏(餐氊蘇)
指 苏武 。 汉武帝 遣 苏武 使 匈奴 , 匈奴 扣留 苏武 ,迫降。 武 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 武 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 武 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 以为神,徙置 北海 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 苏武 “杖 汉 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 汉 。 汉 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 宋 苏轼 《次前韵送刘景文》:“尔来又见三黜 柳 ,共此煖热餐氊 苏 。”
《漢語大詞典》:牧羊臣
指 苏武 。 唐 崔湜 《塞垣行》:“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参见“ 牧羝 ”。
分類:苏武
《漢語大詞典》:牧羝
苏武 牧羊的典故。 汉 苏武 出使 匈奴 ,单于胁迫他投降, 苏武 不屈服。后来把他流放到“ 北海 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羝根本不会产乳,以此来断绝他回 汉 的希望。 苏武 在 匈奴 坚持了十九年,“及归,鬚髮皆白”。见《汉书·苏武传》。 宋 文天祥 《乙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诗之三:“沙边莫待哀黄鵠,雪里何须问牧羝。” 叶玉森 《玉楼春》词:“伤心失马塞翁吟,忍泪牧羝 苏武 怨。”
《漢語大詞典》:栘中属国(栘中屬國)
指 汉 苏武 。因其先后为栘中监、典属国,故以此称之。 宋 岳珂 桯史·牧牛亭:“ 金陵 牧牛亭 , 秦氏 之丘壠在焉,有 移忠 、 旌忠 寺,相去五里,金碧相照。 杨诚斋 尝乘軺过之,题诗壁间曰:‘ 函关 只有一 穰侯 ,瀛馆寧无再 帝丘 ?只看壁后 新亭 策,恐作栘中属国羞。’”
《國語辭典》:斟酌  拼音:zhēn zhuó
1.斟,倒酒。酌,饮酒。斟酌借指饮酒。《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一》:「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晋。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2.考虑可否而决定取舍。《国语。周语上》:「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红楼梦》第一○回:「大家斟酌一个方儿,可用不可用,那时大爷再定夺。」
《国语辞典》:但闻(但闻)  拼音:dàn wén
只听见。汉。李陵〈答苏武书〉诗:「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晋。陆机〈苦寒行〉:「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
《国语辞典》:常州  拼音:cháng zhōu
地名。隋开皇九年置州,治所在晋陵。辖境相当今大陆地区江苏武进、江阴、无锡、宜兴等地。元至元中改为路,明太祖改为府,清沿置府,民国废。为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
《漢語大詞典》:塞鸿(塞鴻)
(1).塞外的鸿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京洛篇》:“春吹回白日,霜歌落塞鸿。” 唐 白居易 《赠江客》诗:“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宋 苏轼 《次韵马元宾》:“塞鸿正欲摩天去,垂老追攀岂可期。”
(2).相传 汉 苏武 被拘于 匈奴 ,曾借鸿雁传书;后又有 唐 王仙客 苍头 塞鸿 传情的故事,因常以“塞鸿”指代信使。 宋 张元干 《兰陵王》词:“羞衾凤空展,塞鸿难託,谁问潜宽旧带眼。念人似天远。” 明 张景《飞丸记·公馆言情》:“他那里迢递登山托採蝱,我这里冷落悲秋盼塞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道士笑曰:‘我世外人,不能为君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