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乌台旧案(烏臺舊案)
宋 苏轼 反对 王安石 新法,辗转贬谪,赋诗托讽,被人弹劾,下御史台问罪。时称为“乌台诗案”。事见 宋 朋九万 《东坡乌台诗案》。后因以“乌臺旧案”为言官谏臣受迫害的典故。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再和前韵》词:“不是先生瘖哑了,怕杀乌臺旧案。” 清 剑心 《〈轰天雷〉题词》:“此后抒辞宜作意,乌臺旧案认分明。”
《漢語大詞典》:苏公笠(蘇公笠)
竹笠名。相传为 宋 苏轼 贬官 惠州 时所倡制。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韩公帕苏公笠:“ 惠州 嘉应 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 眉山 遗製也。”
《國語辭典》:苏海韩潮(蘇海韓潮)  拼音:sū hǎi hán cháo
唐代的韩愈与宋代苏轼所写的文章,像海潮般气势磅礴。后用苏海韩潮形容文章风格雄伟豪放。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出:「早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中年浩气,流成苏海韩潮。」
《漢語大詞典》:韩潮苏海(韓潮蘇海)
亦作“ 韩海苏潮 ”。 谓 唐 韩愈 和 宋 苏轼 的文章如潮如海,气势磅礡,波澜壮阔。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韩海苏潮:“国朝 萧墨 《经史管窥》引 李耆卿 文章精义云:‘ 韩 如海, 柳 如泉, 欧 如澜, 苏 如潮。’然则今人称‘韩潮苏海’,误矣。” 杨毓煇 《郑观应〈盛世危言〉跋》:“观其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直兼乎 韩 潮 苏 海,则不啻读《经世文编》焉。”
分類:苏轼文章
《漢語大詞典》:一日三月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云麓漫钞》卷九引 宋 章援 致 苏轼 书:“伏念某远离墙门,於今九年,一日三月,何可数计。”
《国语辞典》:明月之诗(明月之诗)  拼音:míng yuè zhī shī
以《诗经。陈风。月出》篇的首句「月出皎兮」为篇名,称为「明月之诗」。宋。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国语辞典》:葡萄深碧  拼音:pú táo shēn bì
形容江水清澈碧绿。宋。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词:「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国语辞典》:流风遗烈(流风遗烈)  拼音:liú fēng yí liè
前人遗留的风范、功勋。宋。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叙〉:「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烈,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
《国语辞典》:流风遗俗(流风遗俗)  拼音:liú fēng yí sú
流传于后代的风尚习俗。宋。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
《国语辞典》:石心木肠(石心木肠)  拼音:shí xīn mù cháng
形容意志坚定,绝不动摇。宋。苏轼〈谢失觉察妖贼放罪表〉:「布衣蔬食,或未死于饥寒;石心木肠,誓不忘于忠义。」
《国语辞典》:事在必行  拼音:shì zài bì xíng
事情已经决定非做不可。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犯无恕。」《东周列国志》第六六回:「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国语辞典》:贪吏猾胥(贪吏猾胥)  拼音:tān lì huá xū
贪财、狡猾的小官吏。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劄子〉二首之二:「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国语辞典》:水光接天  拼音:shuǐ guāng jiē tiān
水面反映的光色和天空相接连。宋。苏轼〈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英烈传》第四七回:「但见湖中清风徐来,水光接天,众籁无声,一碧万顷。」
《国语辞典》:水光潋滟(水光潋滟)  拼音:shuǐ guāng liàn yàn
形容水势盛大,波光闪烁的样子。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国语辞典》:清风徐来(清风徐来)  拼音:qīng fēng xú lái
清凉的风缓缓吹来。如:「夏日里,清风徐来,令人神清气爽。」宋。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国语辞典》:三复斯言(三复斯言)  拼音:sàn fù sī yán
反覆再三体会这些话。宋。苏轼〈答毕仲举书〉:「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