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六年苦行
【佛学大辞典】
(故事)释迦佛出家已后至成道为六年苦行也。因果经曰:「便前进伽阇山苦行林中。(中略)宜应六年苦行。」无量寿经上曰:「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别有乐行六年之言,一义也。
【三藏法数】
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答曰:何用见此髡道人。如是至三后日,护喜复曰:可共暂见。答曰:何用见此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于是护喜捉火鬘头曰:为汝共见如来。火鬘惊怖,心念此非小缘,必有好事耳。即曰:今放我头,我共汝去。既至佛所,礼迦叶足。护喜白佛:火鬘不识三宝,愿佛开化。火鬘睹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时火鬘者,即我身是。护喜者,我为太子逾城出家时,作瓶天子导我者是。我往昔以恶言道迦叶佛,故受诸苦报。由此馀殃,今欲临成佛时,复受六年苦行也。(梵语波罗柰,华言江绕城。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迦叶,华言饮光。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作瓶天子,即色界净居天也。)
六苦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行同,外道六种之苦行也。(参见:外道)下。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六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种苦行外道也。(参见:外道)下。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自饿外道〕,谓外道修行,不羡饮食,长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饿外道。
〔二、投渊外道〕,谓外道修行,寒入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投渊外道。
〔三、赴火外道〕,谓外道修行,常热炙身,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赴火外道。
〔四、自坐外道〕,谓外道修行,常自裸形,不拘寒暑,露地而坐,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坐外道。
〔五、寂默外道〕,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六、牛狗外道〕,谓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六种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见涅槃经十六。
行苦行论师
【佛学大辞典】
(流派)(参见:外道)附录二十种外道项。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苦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Dus!kara-carya又Tapas,又常曰难行苦行,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也。主指佛法以外外道所教之行业。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此思想印度多行之者。观世尊六年苦行之事迹可知。至后世,佛教中之荒行亦云苦行。【又】寺内之净人谓之苦行。传灯录(丰干章)曰:「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宋高僧传(常誉传)曰:「乃礼归宗寺禅师,充苦行焉。」
【佛学常见辞汇】
很艰苦的修行方法。
【佛学次第统编】
苦行常曰难行苦行,谓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又谓艰难之行法也。专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本属外道,但佛教行者,于正法之下,亦须修习种种之难行苦行也。
【俗语佛源】
古印度有不少宗教徒风行禁欲苦行。如佛经上提到的「六师外道」中的尼乾子外道亦称「苦行外道」。当时实施苦行的内容有:裸体、拔发、涂灰、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鸡犬戒、卧冢间等,佛教斥为「无义苦行」。佛教既反对纵欲,也反对无意义的苦行,而提倡不偏不倚的「中道」。释迦牟尼成道前,曾在著名的苦行林中作了六年苦行,结果形体枯瘦,并未获得觉悟和解脱,最后毅然放弃了苦行生涯。《释氏西域记》谓:「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与此苦行,日食糜六年。」即指此事。当然,适当的「苦行」,包括生活俭约、勤于劳作等,可以抑止放逸、贪欲和名利心等,也是值得赞许的。南传佛教提倡的「头陀行」,即僧人行脚乞食,便是一例。又如《高僧传·昙无竭》载:「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勤苦或舍身为人的僧人称为「苦行僧」或「苦行头陀」。宋·洪迈《夷间乙志·法慧燃目》记载:「绍兴五年大旱……苦行头陀潘法慧者,默祷于佛,乞焚右目以施。即取铁弹投诸火,煆令通红,置眼中,燃香其上。香焰才起,行云满空,大雨倾注,阖境沾足。」此外,佛寺专事劳作的净人(未出家者)也称「苦行」。如《景德传灯录·丰干》:「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今亦以「苦行僧」比喻生活及其清苦的人。如:他为了事业,四十多岁还不成家,放弃了一切娱乐,足不出户,过著苦行僧式的生活。(李明权)
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俱舍论九曰:「如诸离系及婆罗门输婆多,般利伐罗多迦等。异类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发,杖乌鹿皮,持髻,涂灰,执三杖,剪须发等无义苦行。」百论上曰:「勒沙婆弟子,诵尼乾子经。言五热炙身,拔发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止观辅行十之一曰:「苦行即长寿天行,五热炙身等。总有六行:一、自饿,二、投渊,三、赴火,四、自坠,五、寂默,六、持鸡犬等戒。」本行集经二十四曰:「或有裸形,或卧棘上,或卧板上。(中略)或卧冢间,或蚁垤内,犹如蛇居。(中略)或复有用沙土烟尘,以涂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头首面目,发如螺髻,拳挛而住。或复拔发,或拔髭须。」智度论三十八曰:「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言是王子惯乐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
佛伏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故事)因果经三曰:「即于尼连禅河侧,静坐思惟,观众生根。宜应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诸天奉献麻米,太子为求正真道故,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
苦行宿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说佛六年苦行之宿因缘者。摄于佛说兴起行经下。
苦行论师
【佛学大辞典】
(流派)二十外道之一。出外道小乘涅槃论。
苦行林
【佛学大辞典】
(地名)释尊苦行之地。优楼频螺村也。(参见:优楼频螺)
难行苦行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恩)
【三藏法数】
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苦行恩。(剜身千灯者,菩萨本行经云:佛昔以刀剜身肉千处,注以酥油,然作千灯,求闻一偈。时婆罗门为说偈曰:常者皆尽,高者皆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是也。投形饲虎者,谓佛昔为萨埵太子,游山见虎饥饿,投身虎前以济之也。雪岭亡躯者,谓佛昔为婆罗门,于雪山修行。有罗刹唱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闻已,欲求全偈。罗刹饥渴,必得肉血食之,乃肯为说。因得后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遂遍书树石,乃以身施之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十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于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为利益众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三、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身命,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会一念为自己也。是名一向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如来化身之形。垂于天人修罗等六道中。救济众苦。使得安乐。是名垂形六道恩。五、随逐众生恩,如来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而长劫不舍,故运平等之大悲,使众生离苦得乐,是名随逐众生恩。六、大悲深重恩,如来见诸众生造恶如割支体,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复见众生堕于三恶道,受种种之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以救护之,若见作善。则生大欢喜。是名大悲深重恩。七、隐胜彰劣恩,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身劣应身之用,如说华严时,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是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之胜法也。如说三乘教时,但示现三十二相之劣应身。于二乘及小教之菩萨,方蒙利益,是名隐胜彰劣恩。八、隐实施权恩,如来现观诸众生之根机狭劣,隐覆大乘之实教,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使之成就,然后以大乘度脱之。是名隐实施权恩。九、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则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生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使诸众生知值遇佛出世之难,心怀恋慕,便植善根。是名示灭令慕恩。十、悲念无尽恩,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馀福,以救济之,若示同于人寿,则为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灭,则留二十年之馀福,以荫末法之弟子。复留三藏之教法,广使众生依之修行,皆成胜果,悲悯爱念利益无穷也。是名悲念无尽恩。见大疏演义钞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
佛经苦行缘
【三藏法数】
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语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答曰:何用见此髡道人。如是至三。后日,护喜复曰:可共暂见。答曰:何用见此髡头道人,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于是护喜捉火鬘头曰:为汝共见如来。火鬘惊怖,心念此非小缘,必有好事耳。火鬘即曰:今放我头,我共汝去。礼迦叶足。护喜白佛:火鬘不识三宝,愿佛开化。火鬘睹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时火鬘者,则我身是。护喜者,我为太子时,踰城出家,作瓶天子导我者是。我时以恶言道迦叶佛,故受诸苦报。由此馀殃,今临成佛时,复受六年苦行,以偿馀业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作瓶太子即色界净居天也。)
外道苦行论师
【三藏法数】
此外道师,说身尽福德尽,名为涅槃。
外道行苦行论师
【三藏法数】
此外道师,说罪福尽,德亦尽,名为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