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吐长虹
 
日贯虹
 
无气成长虹
 
燕丹客
 
白虹贯
 
白虹贯日
 
精贯白虹
 
贯日长虹
 
长剑彩
 
长虹贯日

相关人物
荆轲
 
燕丹


《汉书》卷五十一《邹阳传》
「邹阳于狱中上书曰:『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东汉·应劭注:「燕太子丹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故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

简释

燕丹客:喻勇士。唐骆宾王《送郑少府人辽共赋快客运从戎》:“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例句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李白 南奔书怀(一作自丹阳南奔道中作。此诗萧士赟云是伪作。)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

独留长剑彩,终负昔贤心。 苏味道 咏虹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骆宾王 边城落日

典故
壮士悲歌
 
壮士冲冠发
 
壮气惊寒水
 
寒风易水
  
击筑长歌
 
易水别
 
易水寒
  
易水萧萧
 
易水离魂
 
燕歌易酒
 
白祫易水
 
荆轲悲歌
 
衣冠此日霜
 
送客白衣冠
 
长号易水
 
相关人物
聂政
 
荆轲
 
燕丹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2534~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伉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简释

燕丹客:喻勇士。唐骆宾王《送郑少府人辽共赋快客运从戎》:“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例句

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李咸用 猛虎行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李白 少年行二首

耻作易水别,临岐泪滂沱。 李白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李白 发白马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

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 李白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李白 赠友人三首

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 李白 鲁邵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旧说泾关险,犹闻易水寒。 皎然 送韦秀才

如何易水上,未歌先泪垂。 贾岛 壮士吟

温辉凌爱日,壮气惊寒水。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客似秦川上,歌疑易水滨。 骆宾王 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

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骆宾王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骆宾王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 鲍溶 壮士行

燕歌易水怨,剑舞蛟龙腥。 鲍溶 秋思三首

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齐己 剑客

典故
长虹吐日

相关人物
荆轲


《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2470~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应劭曰:『燕太子丹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故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如淳曰:『白虹,兵象。日为君。』《烈士传》曰:『荆轲发后,太子自相气,见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后闻轲死,事不立,曰「吾知其然也。」』」
《新校本南史》卷五十一《侯景传》
十五年,加侍中。及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坐法免,诏景以安右将军监扬州,置佐史,即宅为府。景越亲居扬州,固让至于涕泣,帝弗许。在州尤称明断,符教严整。有田舍老姥诉得符,还至县,县吏未即发,姥语曰:「萧监州符如火,汝手何敢留之!」其为人所畏敬如此。

例句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柳宗元 咏荆轲

典故 
市筑
 
悲歌燕市
 
击残哀筑
 
击筑歌
 
击筑渐离
 
渐离弦
 
渐离击筑
 
燕市击筑
 
燕市泣
 
燕市狂歌
 
燕市筑
 
燕赵悲歌
 
燕酒初酣
  
秦廷筑
 
荆歌高筑
  
蓟门歌
 
行歌燕市
 
离击筑
 
高歌酒市

相关人物
荆轲
 
高渐离
 
狗屠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2528~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简释

冲冠:喻指愤怒。唐卢照邻《咏史四首》之四:“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气。”


例句

渐离初击筑,司马正弹琴。 李峤

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 李白 醉后赠从甥高镇

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 李白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酒兰击筑语,及此离会因。 独孤及 壬辰岁过旧居

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虞世南 结客少年场行

嬴氏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发冲冠。 贾岛 听乐山人弹易水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

典故
歌酒市
  
荆卿歌

相关人物
荆轲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2528~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例句

高唱荆卿歌,乱击相如缶。 元稹 说剑

燕市悲歌又送君,目随征雁过寒云。 李涉 送魏简能东游二首之二

高歌酒市非狂者,大嚼屠门亦偶然。 罗隐 黄鹤驿偶题

典故
相关人物
荆轲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2526~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彊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例句

荆轲只为闲言语,不与燕丹了得人。 李山甫 游侠儿

方朔初闻汉,荆轲昔向秦。 李峤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李贺 春坊正字剑子歌

荆卿吾所悲,适秦不复回。 高适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典故
荆庆才疏

相关人物
秦始皇
 
荆轲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2534~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典故
卷地图
   
献图
 
督亢图穷
 
藏匕首

相关人物
荆轲
 
秦武阳


《战国策》卷三十一〈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36~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简释

图穷:喻最终显露本意或真相。宋钱惟演《始皇》:“金椎漫筑甘泉道,匕首还献督亢图。”


例句

燕丹卷地图,陈平绾花绶。 元稹 说剑

典故
鲁句践

相关人物
荆轲
 
鲁句践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传》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例句

因声鲁句践,争情勿相欺。 李白 少年行二首之一

典故 
雨粟

相关人物
燕太子丹
 
荆轲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2538~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论衡校释》卷五〈感虚〉~235~
传书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祐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
典故
戏荆卿

相关人物
荆轲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2526~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典故
燕太子

相关人物
燕太子丹
 
荆轲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剪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三十年,秦灭魏。

例句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李白 少年行二首之一

典故
易水离人

相关人物
荆轲


《战国策》卷三十一〈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37~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伉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國語辭典》:荆轲(荊軻)  拼音:jīng kē
人名。(?~西元前227),字公叔,战国时卫人。好读书击剑。燕王喜二十八年,带著夹有匕首的地图和秦将樊于期的首级入秦,欲刺秦王,结果事败被杀。
《國語辭典》:易水  拼音:yì shuǐ
河川名。有中易、北易、南易之分,其源皆出于河北省易县境。
《漢語大詞典》:悲歌击筑(悲歌擊筑)
战国 时, 荆轲 受 燕 太子丹 托付,入 秦 刺 秦王 ,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 易水 , 高渐离 击筑, 荆轲 歌“风萧萧兮 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登车不顾而去。见《史记·刺客列传》。后以“悲歌击筑”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宋 陆游 《老将》诗:“百战西归变姓名,悲歌击筑醉 湖城 。”亦作“ 悲歌易水 ”。 清 丘逢甲 《十一用〈久旱得雨初霁饮人境庐时闻和局将定〉诗韵》之二:“悲歌 易水 无豪侠,买骨 金臺 有钝駑。”
《國語辭典》:易水歌  拼音:yì shuǐ gē
战国时荆轲赴秦行刺秦始皇,燕太子丹在易水上送别,临别时荆轲慷慨所唱的歌。《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漢語大詞典》:发冲冠(髮衝冠)
同“ 髮上衝冠 ”。 南朝 齐 陆厥 《临江王节士歌》:“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紈,节士慷慨髮衝冠。” 唐 贾岛 《听乐山人弹易水》诗:“ 嬴氏 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髮衝冠。” 明 唐顺之 《岳将军墓》诗之一:“吾生非壮士,於此髮衝冠。” 龚华声 等《普通党员》:“他发冲冠,气冲霄,怒火燃烧;心如割,肠如绞,热泪双抛。”
《國語辭典》:白虹贯日(白虹貫日)  拼音:bái hóng guàn rì
1.白虹,日晕。白虹贯日指一种罕见的天象。古人以为在天下有异动时出现,为君王遇害的兆象。《战国策。魏策四》:「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人眼白特别大。《南齐书。卷二三。褚渊传》:「以渊眼多白精,谓之白虹贯日,言为宋氏亡徵也。」
《漢語大詞典》:长虹贯日(長虹貫日)
谓白色长虹穿日而过。旧时以为这是一种预示人间将遇灾祸的天象。 唐 李白 《拟恨赋》:“长虹贯日,寒风颯起。” 王琦 注引 如淳 曰:“《列士传》曰: 荆軻 发后,太子自相气,见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后闻 軻 死,事不立,曰:‘吾知其然也。’”参见“ 白虹贯日 ”
《國語辭典》:白虹贯日(白虹貫日)  拼音:bái hóng guàn rì
1.白虹,日晕。白虹贯日指一种罕见的天象。古人以为在天下有异动时出现,为君王遇害的兆象。《战国策。魏策四》:「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人眼白特别大。《南齐书。卷二三。褚渊传》:「以渊眼多白精,谓之白虹贯日,言为宋氏亡徵也。」
《漢語大詞典》:击筑(擊筑)
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史记·刺客列传:“至 易水 之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 击筑, 荆軻 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后以“击筑”喻指慷慨悲歌或悲歌送别。 明 张煌言 《愁泊》诗:“往事分明堪击筑,浮生那得数啣杯。” 郁达夫 《金缕曲·寄北京丁巽甫杨金甫仿顾梁汾寄吴季子》词:“记离时,都门击筑, 汉 皋赌酒。”
分類:弦乐器
《國語辭典》:狗屠  拼音:gǒu tú
以杀狗为业的人,后用以比喻生活卑贱者。《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
《漢語大詞典》:荆高
荆轲 和 高渐离 的并称。后泛指任侠行义的人。 清 钱谦益 《咸子诗序》:“少壮为诸生时,流观经史,每及 椒举 之班荆, 绕朝 之赠策, 荆 高 燕 市之饮泣……輒为引觴击节,曳袖起舞。” 清 陈维嵩 《贺新郎·题沙介臣词》词:“索米 长安 非失策,看掀髯,意气雄 河朔 。 荆 高 辈,未萧索。”
《漢語大詞典》:燕市悲歌
史记·刺客列传:“ 荆軻 既至 燕 ,爱 燕 之狗屠及善击筑者 高渐离 。 荆軻 嗜酒,日与狗屠及 高渐离 饮於 燕 市,酒酣以往, 高渐离 击筑, 荆軻 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以“燕市悲歌”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 唐 李涉 《送魏简能东游》诗之二:“ 燕 市悲歌又送君,目随征雁过寒云。”
《漢語大詞典》:图穷(圖窮)
比喻形迹败露,处境窘促。 陈毅 《为苏南摩擦答某君》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参见“ 图穷匕见 ”。
分類:处境
《國語辭典》:图穷匕见(圖窮匕見)  拼音:tú qióng bǐ xiàn
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献燕国的地图,而藏匕首于图中,以谋刺秦王的故事。典出《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后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形迹败露,现出真相。如:「他私下挪用公款来周转,没想到图穷匕见,终于吃上官司。」也作「图穷匕现」、「图穷匕首见」。
分類:太子荆轲
《漢語大詞典》:天雨粟
(1).天降粟。古人传说天下将饿,则有此兆。《淮南子·本经训》:“昔者 苍頡 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 注:“ 苍頡 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
(2).表示决无可能之词。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燕 太子丹 朝於 秦 ,不得去,从 秦王 求归。 秦王 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