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虎气腾

相关人物
阖庐


《越绝书》卷二《越绝外传·记吴地传》
阖庐冢在昌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

例句

虎气必腾踔,龙身宁久藏。 杜甫 蕃剑

典故
虎首


《南史》卷十〈陈本纪下·宣帝纪〉~29~
高宗孝宣皇帝讳顼,字绍世,小字师利,始兴昭烈王第二子也。梁中大通二年七月辛酉生,有赤光满室。少宽容,多智略。及长,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垂手过膝,有勇力,善骑射。武帝平侯景,镇京口,梁元帝徵武帝子侄入侍,武帝遣帝赴江陵。累官为中书侍郎。时有军主李总与帝有旧,每同游处,帝尝夜被酒,张灯而寐,总适出,寻反,乃见帝是大龙,便惊走他室。魏平江陵,迁于长安。帝貌若不慧,魏将杨忠门客张子煦见而奇之,曰:「此人虎头,当大贵也。」

例句

敢向官途争虎首,尚嫌身累爱猪肝。 薛能 洛下寓怀

典故

《西京杂记》卷五~089~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示服猛也。铸铜象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之也。他日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镞破簳折而石不伤。
典故
虎头画手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顾恺之〉~2405~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恺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之图,恒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画一·顾恺之〉~607~
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人。多才气,尤工丹青,傅写形势,莫不妙绝。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已来未有。」又云:「卿画苍苍,古来未有。」曾以一橱画暂寄桓玄,皆其妙迹所珍秘者,封题之。其后玄闻取之,诳云不开。恺之不疑被窃,直云:「妙画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又尝悦一怜女,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于长康,康遂拔钉。乃愈。又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长康曰:「明府无病,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便如轻云蔽日。」画人物,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貌,正在阿堵之中。」又画裴楷真,颊上乃加三毛。云:「楷俊郎,有鉴识。具此,观之者定觉殊胜。」嵇康赠以四言诗,画为图。常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又画谢幼舆于一岩中,人问其故。云:「一丘一壑,此(明抄本此字上有谓之二字)子宜置岩壑中。」长康又尝于瓦棺寺北殿内画维摩居士,画毕,光辉月余。《京师寺记》云,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刹会,请朝贤士庶宣疏募缘。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长康独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僧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闭户不出(不出原作往来,据明抄本改)一月余,所画维摩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僧众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观者,请施五万;第三日观者,可任其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及百万。刘义庆《世说》云,桓大司马每请长康与羊欣讲论画书,竟夕忘疲。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班超〉~57~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閒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明年,下诏曰:「往者匈奴独擅西域,寇盗河西,永平之末,城门昼闭。先帝深悯边萌婴罗寇害,乃命将帅击右地,破白山,临蒲类,取车师,城郭诸国震慑响应,遂开西域,置都护。而焉耆王舜、舜子忠独谋悖逆,持其险隘,覆没都护,并及吏士。先帝重元元之命,惮兵役之兴,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窴以西。超遂踰葱领,迄县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雠。司马法曰:『赏不踰月,欲人速?为善之利也。』其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
《南史》卷十〈陈本纪·宣帝〉~75~
高宗孝宣皇帝讳顼,字绍世,小字师利,始兴昭烈王第二子也。梁中大通二年七月辛酉生,有赤光满室。少宽容,多智略。及长,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垂手过膝,有勇力,善骑射。武帝平侯景,镇京口,梁元帝徵武帝子侄入侍,武帝遣帝赴江陵。累官为中书侍郎。时有军主李总与帝有旧,每同游处,帝尝夜被酒,张灯而寐,总适出,寻反,乃见帝是大龙,便惊走他室。魏平江陵,迁于长安。帝貌若不慧,魏将杨忠门客张子煦见而奇之,曰:「此人虎头,当大贵也。」
典故

《周易注疏》卷二〈履〉~40~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三国魏·王弼注:「履虎尾者,言其危也。」

例句

事虽危虎尾,名胜泊鹓行。 罗隐 郴江迁客

典故
虎文彝


《周礼注疏》卷二十〈春官宗伯·司尊彝〉~305~
凡四时之间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
典故
虎卧庭前

相关人物
慧永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永》
释慧永,姓鄱,河内人也。年十二出家,伏事沙门竺昙现为师,后又服膺道安法师。……行经浔阳,郡人陶范苦相要留,于是且停庐山之西林寺。……又别立一茅室于岭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时有至房者,并闻殊香之气。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辄驱出令上山,人去后,还复驯伏。

例句

庭前猛虎卧,遂得文公庐。 杜甫 谒文公上方

典故 
虎溪僧
 
三笑
 
勿过虎溪
 
虎溪相送
 
虎溪远
 
过虎溪
 
远公不出
 
长隔虎溪

相关人物
陶潜
 
僧慧远


《莲社高贤传·百二十三人传》
时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
《庐山记》卷一〈叙山北〉
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时陶元亮居栗山,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此。

简释

虎溪相送:咏僧人。明吴廷翰《怀白云寺僧》:“几度南山不得归,虎溪相送迹应稀。”


例句

自喜他年接巾舄,沧浪地近虎溪头。 刘沧 与重幽上人话旧

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孟浩然 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

非因送小朗,不到虎溪边。 崔涂 东林愿禅师院

更寻同社侣,应得虎溪边。 崔涂 送僧归江东

游吴累夏讲,还与虎溪同。 张蠙 赠可伦上人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李白 别东林寺僧

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 李白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

禅床久卧虎溪水,兰若初开凤城里。 韩翃 题玉山观禅师兰若

典故
虎啸生风


《北史》卷七十八〈张定和等传论〉~2646~
论曰:虎啸风生,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时。张定和、张奫、麦铁杖皆一时壮士,而困于贫贱。当其郁抑未遇,亦安知有鸿鹄志哉!终能振拔污泥,申其力用,符马革之愿,快生平之心,得丈夫之节矣。孟才、钱杰、沈光等感怀恩旧,临难亡身,虽功无所成,其志有可称矣。权武素无行检,不拘刑宪,终取黜辱,不亦宜哉!仁恭武毅见知,文以取达,初在汲郡,清能可纪,后居马邑,贪吝而亡。鲜克有终,斯言乃验。吐万绪、董纯以萑蒲不剪,遽婴罪戮。大业之季,盗可尽乎?俱罗欲加之罪,非其咎衅。王辩殒身勍敌,志在勤王。陈棱缟素发丧,哀感行路,义之所动,固已深乎!赵才虽人而无仪,志在强直,拒世基之谄,可谓不苟同矣。
典故
相关人物
班超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超传》
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例句

虎穴得子人皆惊,行尽三湘不逢敌。 刘禹锡 观棋歌送儇师西游

典故
相关人物
盖延
 
铫期


《后汉书》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盖延〉~686~
盖延字巨卿,渔阳要阳人也。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光武即位,以延为虎牙将军。
《后汉书》卷二十〈铫期王霸祭遵列传·铫期〉~73~
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也。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父猛,为桂阳太守,卒,期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光武略地颖川,闻期志义,召署贼曹掾,从徇蓟。时王郎檄书到蓟,蓟中起兵应郎。光武趋驾出,百姓聚观,諠呼满道,遮路不得行,期骑马奋戟,瞋目大呼左右曰「●」,觿皆披靡。及至城门,门已闭,攻之得出。行至信都,以期为裨将,与傅宽、吕晏俱属邓禹。徇傍县,又发房子兵。禹以期为能,独拜偏将军,授兵二千人,宽、晏各数百人。还言其状,光武甚善之。使期别徇真定宋子,攻拔乐阳、枣、肥累。从击王郎将儿宏、刘奉于钜鹿下,期先登陷陈,手杀五十馀人,被创中额,摄帻复战,遂大破之。王郎灭,拜期虎牙大将军。

例句

星座通霄狼鬣暗,戍楼吹笛虎牙闲。 杜牧 道一大尹存之庭美二学士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

典故 
相关人物
何进
 
毛遂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600~
琳前为何进主簿。进欲诛诸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四方猛将,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琳谏进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无异于鼓洪炉以燎毛发。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违经合道,天人顺之;而反释其利器,更徵于他。大兵合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祇为乱阶。」进不纳其言,竟以取祸。琳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章。袁氏败,琳归太祖。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四十七〈魏·嵇康〉~32~
有弘达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方而不制。廉而不割。超世独步。怀玉被褐。交不苟合。仕不期达。常以为忠信笃敬。直道而行之。可以居九夷。游八蛮。浮沧海。践河源。甲兵不足忌。猛兽不为患。是以机心不存。泊然纯素。从容纵肆。遗忘好恶。以天道为一指。不识品物之细故也。然而大道既隐。智巧滋繁。世俗胶加。人情万端。利之所在。若鸟之追鸾。富为积蠹。贵为聚怨。动者多累。静者鲜患。尔乃思中之隐士。乐川上之执竿也。于是远念长想。超然自失。郢人既没。谁为吾质。圣人吾不得见。冀闻之于数术。乃适太史贞父之庐而访之曰。吾有所疑。愿子卜之。贞父乃危坐操蓍。拂几陈。曰。君何以命之。先生曰。吾宁发愤陈诚。谠言帝庭。不屈王公乎。将卑懦委随。承旨倚靡。为面从乎。宁恺悌弘覆。施而不德乎。将进趣世利。苟容偷合乎。宁隐居行义。推至诚乎。将崇饰矫诬。养虚名乎。宁斥逐凶佞。守正不倾。明否臧乎。将傲倪滑稽。挟智任术。为智囊乎。宁与王乔赤松为侣乎。将进伊挚而友尚父乎。宁隐鳞藏彩。若渊中之龙乎。宁舒翼扬声。若云閒之鸿乎。宁外化其形。内隐其情。屈身随时。陆沈无名。虽在人閒。实处冥冥乎。将激昂为清。锐思为精。行与世异。心与俗并。所在必闻。恒营营乎。宁寥落閒放。无所矜尚。彼我为一。不争不让。游心皓素。忽然坐忘。追羲农而不及。行中路而惆怅乎。将慷慨以为壮。感慨以为亮。上干万乘。下淩将相。尊严其容。高自矫抗。常如失职。怀恨怏怏乎。宁聚货千亿。击钟鼎食。枕藉芬芳。婉娈美色乎。将苦身竭力。剪除荆棘。山居谷饮。倚岩而息乎。宁如伯奋仲堪。二八为偶。排摈共鲧。令失所乎。将如箕山之夫。颍水之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乎。宁如泰伯之隐德让而不扬乎。将如季札之显节义。慕为子臧乎。宁如老聃之清净微妙。守抱一乎。将如庄周之齐物变化。洞达而放逸乎。宁如夷吾之不束缚。而终在霸功乎。将如鲁连之轻世肆志。高谈从容乎。宁如市南子之神勇内固。山渊其志乎。将如毛公蔺生之龙骧虎步。慕为壮士乎。此谁得谁失。何凶何吉。时移俗易。好贵慕名。臧文不让位于柳季。公孙不归美于董生。贾谊一当于明主。绛灌作色而扬声。况今千龙驰。万骥徂征。纷纭交竞。逝若流星。敢不惟思谋于老成哉。太史贞父曰。吾闻至人不相。达人不卜。若先生者。文明在中。见素表璞。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
典故 
三夫成虎
 
三成虎
  
三言成虎
 
市中有虎
  
众口成虎
 
话虎


《韩非子》卷九〈内储说上·说一〉~537~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战国策》卷二十三〈魏策·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402~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卷五〈秦策三·秦攻邯郸〉~208~
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王稽曰:「吾与王也,不用人言。」庄曰:「不然。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必不行者。曰『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守闾妪曰,『其夕,某懦子内某士』。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于王,不过父子之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

简释

三人成虎:指谣言惑众。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

典故
境外遗蝗
 
无蝗虎
 
蝗不入境
 
蝗退飞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卓茂〉~869~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平帝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馀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案行,见乃服焉。
《东观汉记校注》卷十三〈鲁恭传〉~465~
鲁恭为中牟令,时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國語辭典》:虎头(虎頭)  拼音:hǔ tóu
形容贵人之相。《南史。卷一○。陈宣帝本纪》:「此人虎头,当大贵也。」
《國語辭典》:虎头燕颔(虎頭燕頷)  拼音:hǔ tóu yàn hàn
形容相貌威猛,一副富贵之相。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九出:「七尺昂藏,虎头燕颔如画,莽男儿走遍天涯。」也作「燕颔虎颈」。
《國語辭典》:燕颔虎头(燕頷虎頭)  拼音:yàn hàn hǔ tóu
形容人容貌生得威仪、有富贵之相。唐。陈子昂 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铭:「公河目海口,燕颔虎头,性英雄而志尚元默。」《花月痕》第四二回:「总兵燕颔虎头,后来功名鼎盛,如何会死?」也作「燕颔虎颈」。
《漢語大詞典》:虎尾
比喻危险的境地。《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唐 李为 《蔺相如秦庭返璧赋》:“蹈虎尾而若闲,过鲸口而无惕。” 宋 陆游 《小舟》诗:“宦途危虎尾,闲味美熊蹯。”
《漢語大詞典》:虎溪
溪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 庐山 东林寺 前。相传 晋 慧远法师 居此,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 虎溪 。 唐 李白 《庐山东林寺夜怀》诗:“霜清 东林 鐘,水白 虎溪 月。” 唐 王维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暮持筇竹杖,相待 虎溪 头。”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刘白谒元》:“ 香炉 日照,秀色氤氲; 芙蓉 縹緲, 虎溪 旧约难寻, 莲社 从谁讨。”
《漢語大詞典》:虎穴得子
比喻诗文贴切中肯,且深得其要旨。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二·佛顶菊:“ 元 人 谢伯理 居 淞 之 泖湖 ,富而好礼,搆 光渌亭 ,为宴乐之所。九日,会友於其间。有园丁以佛顶菊花方开,献之筵间求诗,众为赋之。时 銕笛道人 杨廉夫 在座,走笔云:‘莲社 渊明 手自栽,头颅终不惹尘埃。东篱若为摩挲看,西域亲曾受记来。妙色尽从枝上发,慧香直奔脑门开。明年九月重阳节,再托 摩耶圣母 胎。’座客 顾仲瑛 奉觴称曰:‘先生之作,诚可谓虎穴得子矣!’”
《國語辭典》:虎牙  拼音:hǔ yá
1.老虎的牙。
2.犬齿的别名。参见「犬齿」条。
《漢語大詞典》:虎跃龙骧(虎躍龍驤)
形容威武雄壮。 明 方孝孺 《尚友五赞·诸葛武侯》:“惟 忠武公 ,千载一人。综覈万变,以义而动。虎跃龙驤,天下震恐。”京剧《将相和》第七场:“ 蒙敖 (唱)好似虎跃与龙骧。”
《國語辭典》:龙骧虎步(龍驤虎步)  拼音:lóng xiāng hǔ bù
骧,马昂首疾驰。龙骧虎步比喻气概威武的样子。《后汉书。卷六九。何进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旌麾所指,威棱无外,龙骧虎步,并集建业。」
分類:威武雄壮
《國語辭典》:三人成虎  拼音:sān rén chéng hǔ
战国时,庞恭和魏太子同去赵国当人质,临行前庞恭以三人成虎劝谏惠王不要听信谗言。典出《战国策。魏策二》。比喻谣言惑众。《隋唐演义》第二回:「正是积毁成山,三人成虎。到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诏废勇为庶人。」也作「市虎」。
《漢語大詞典》:三虎
(1).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著称的三人。指 东汉 贾彪 兄弟三人。后汉书·党锢传·贾彪:“ 彪 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 彪 最优,故天下称曰:‘ 贾氏 三虎, 伟节 ( 彪 字)最怒。’” 南朝 陈 徐陵 《代梁贞阳侯与荀昂兄弟书》:“ 贾氏 三虎,岂独贵於前修; 荀 家八龙,信服在於今日。” 唐 元稹 《曲江老人》诗:“雄推三虎 贾 ,群擢八龙 荀 。”
(2).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著称的三人。指 宋 代 杨紘 、 王鼎 、 王绰 三人。宋史·杨紘传:“ 紘 御下急……与 王鼎 、 王绰 ,号‘江东三虎’。”宋史·王鼎传:“ 鼎 提点 江 东刑狱,与转运使 杨紘 ,判官 王绰 ,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於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
(3).指三个凶恶如虎的人。宋史·宗室传四·彦倓:“邑民 潘氏 兄弟横邑中,号‘三虎’…… 彦倓 白其守,治之。”
《國語辭典》:市虎  拼音:shì hǔ
1.比喻以无为有,惑人听闻的流言蜚语。参见「三人成虎」条。《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当是不逞之人,曲为口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2.摩托车、汽车的俗称。因其在街道上疾驰时,易于伤人,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