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地虎狼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光明经谓十地之菩萨,犹有虎狼之畏,为说十番之陀罗尼(合部经陀罗尼最净地品),除其怖畏。台宗以之为肉身超證十地之證。其故以既超證十地,尚有前业所感之肉身,为虎狼等所啖食之事也。但别教以之喻烦恼。妙玄二下曰:「圆教方一生中有超十地之义,此则烦恼已破无地狱业,犹有肉身未免恶兽。馀教,肉身一生之中不登十地。唯作行解,以烦恼为虎狼。作行解者,于理则通,于事不去。」
投身饲饿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之略名。
【佛学大辞典】
(譬喻)梵语曰弭也竭罗Vya%ghra,以譬无常之可畏。智度论十九曰:「无漏智慧常观一切无常,观无常故不生爱等诸结使。譬如羊近于虎,虽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如是诸圣人虽受无漏乐无常空观故不生染著脂。」
舍身饲虎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参见:萨埵王子)。又,乾陀尸利国王之太子以身投饿虎。见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经律异相三十一。
虎丘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宋虎丘山绍隆。嗣圜悟克勤,得应庵传道。绍兴六年寂。见五灯会元十九。
虎丘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在江苏省苏州。又称海涌山,或名武丘。东晋太和三年桓温主簿王珣及其弟珉,舍宅为寺,名虎丘寺。竺道壹,竺道生,昙谛,岌法师等,相次入山,以讲经为事,梁僧若,隋智聚,唐慧严,僧瑗,齐翰等,亦住此。宋以后,多为禅僧挂锡之所,及绍隆来住,众僧云集,道声大扬,遂成虎丘一派。其后枯椿昙,东山道源等,绍继遗音,以鼓扬禅风。见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
虎丘派
【佛学大辞典】
(流派)禅宗之一派,以虎丘绍隆为祖,绍隆住虎丘山,故有此称。初杨岐下三世孙有圜悟克勤,门叶颇多,道化布海内。绍隆与宗杲,皆受法于克勤,宗杲之法系,称大慧派,绍隆之法脉,号虎丘派。绍隆门风孤峻,得法者仅有应庵昙华一人。法孙有密庵,咸杰,禾山,心鉴等八人。密庵下破庵祖先,松源崇岳,曹源道生等辈出,法道大兴。元代以后,其门流更奔溢至日本,可谓盛矣。见佛祖通载,五灯会元等。
虎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之异名。
虎跑泉
【佛学大辞典】
(地名)在今浙江杭州大慈山。唐时释性空居此。苦无水。有二虎跑地。泉涌出。故名。
虎虎婆
【佛学大辞典】
(界名)Ha%hadhara(Hahava),八寒地狱之第五。俱舍宝疏十一曰:「虎虎婆者,寒增故不得开口,作虎虎声。」旧俱舍曰:「区睺睺。」瑜伽论四曰:「虎虎凡。」
虎溪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宋安国惠法师弟子,名了然,虎溪其号。居白莲,绍兴辛酉寂。赐号知漏。著宗圆记五卷,十不二门枢要二卷,虎溪集八卷。见佛祖统纪十五。
虎溪三笑
【佛学大辞典】
(故事)庐山慧远法师之故事也。庐山记二曰:「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法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时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此事诸书采录之者颇多,唐李龙眠始图之,孤山智圆作图赞,东坡山谷等亦盛唱此事,古今信之不疑。然案诸史册,慧远示寂,在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渊明浔阳人,以刘宋元嘉四年卒,其时代同,浔阳与庐山亦相近,二人交游,固不可谓其必无,若修静者,依辩正论,甄正论,续高僧传等,记梁敬帝绍泰元年即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与昙显对论佛道二教。是盖当于慧远寂后一百三十八年。年代遥隔,何由修好?且佛祖统记二十六,记其卒时为刘宋泰始三年,兼附记云笈七签本传,元徽五年卒去,年七十二之说,则年尚甚弱,与慧远交游不可信,其为后人拟托可知也。
降龙伏虎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释道两家。俱相传有降龙伏虎故事。谓能制御真龙真虎也。如苻秦僧涉。能使龙下钵中。后汉道士赵炳。能禁虎使伏地。又十八罗汉。有降龙伏虎二尊者是也。
律虎
【佛学大辞典】
(譬喻)戒律优胜譬之于虎。释氏要览中曰:「隋高僧法愿,大明律藏,词辨高亮。彭亨难敌,号律虎。」
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北凉法盛译。与金光明经舍身品之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