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诚伪(誠僞)
真诚与虚伪。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观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诚伪。” 清 唐甄 潜书·受任:“君子之始得君也,观其聪明,观其用舍,观其诚伪,观其度量。” 清 傅维鳞 《明书·乱贼传二·满四》:“贼虽降,诚伪叵测。”
分類:真诚虚伪
《漢語大詞典》:欺伪
欺骗虚伪。 清 黄宗羲 《葬制或问》:“孝子之居丧,必诚必信。诚信贯于幽明,故来格来享;欺伪杂於其间,精诚隔絶。”
分類:欺骗虚伪
《漢語大詞典》:矫诈(矯詐)
虚伪诡诈。魏书·刘仁之传:“ 仁之 外示长者,内怀矫诈。”北史·冯元兴传:“﹝ 曹昂 ﹞常徒步上省,以示清贫,忽遇盗,大失綾縑,时人鄙其矫诈。” 宋 苏洵 《苏氏族谱亭记》:“其矫诈脩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 清 昭梿 啸亭续录·李赓芸之死:“不意终身之名败於末路,亦可以戒仕途之矫诈者矣。”
分類:虚伪诡诈
《漢語大詞典》:辩言(辯言)
(1).巧伪之言,美丽动听而奸诈虚伪的言词。书·太甲下:“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 孔 传:“利口覆国家,故特慎焉。”
(2).指巧言。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 镜机子 曰:‘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
《國語辭典》:虚诈(虛詐)  拼音:xū zhà
虚伪狡诈。《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言与行缪,虚诈不情。」
分類:虚伪狡诈
《漢語大詞典》:虚矫(虚矯)
虚伪做作。南史·梁纪下·元帝:“性好矫饰,多猜忌……及 武帝 崩,祕丧逾年,乃发凶问,方刻檀为像,置于 百福殿 内,事之甚谨。朝夕进蔬食,动静必启闻,迹其虚矫如此。”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且 汉 代词赋,虽云虚矫,自餘它文,大抵犹实。至於 魏 晋 已下,则伪繆雷同。” 郭沫若 《谢陈代新》:“不要让感情跑到了理智的前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一切的虚矫、武断、偷巧、模棱、诡辩、谩骂,都不是办法。”
分類:虚伪做作
《漢語大詞典》:浇伪(澆僞)
浇薄,虚伪。 晋 李阐 《颜府君碑》:“以为人神相与,何远之有?但患人心浇伪,自絶於神耳。”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弟子中颇有浇伪之徒,致起流言,大被谤黷。”
《漢語大詞典》:巧辞(巧辭)
(1).善于言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贡 利口巧辞, 孔子 常黜其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张司空 有一少年来謁,多才巧辞,疑是妖魅,使我取华表照之。”
(2).虚伪之辞。亦指巧妙的言辞。 晋 葛洪 抱朴子·时难:“於是 弘恭 、 石显 之徒,饰巧辞以搆象似,假至公以售私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三年:“ 雄 復欲以巧辞説之, 孝忠 怒,欲执送京师, 雄 惧,逃归。”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至於咎徵屡见,搆巧辞以粉饰太平。”
《國語辭典》:虚邪(虛邪)  拼音:xū xié
中医上指邪气乘虚而入。
《國語辭典》:虚徐(虛徐)  拼音:xū xú
1.雍容舒缓的样子。唐。杜牧〈张好好〉诗:「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2.疑惑。《文选。班固。幽通赋》:「承灵训其虚徐兮,伫盘桓而且俟。」
《漢語大詞典》:诬言(誣言)
(1).虚伪的话。墨子·非儒下:“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将守宗庙,故重之。’应之曰:‘此诬言也。’”
(2).捏造说。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 昭信 知 去 已怒,即诬言 望卿 歷指郎吏卧处,具知其主名,又言郎中令锦被,疑有姦。” 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如今把 敬德 下在牢中,诬言他有二心,思量重回山后去。”
分類:虚伪捏造
《漢語大詞典》:何楼(何樓)
(1). 宋 代民间俗语。谓虚伪欺诈。 宋 刘攽 中山诗话:“世语虚伪为何楼。葢国初京师有 何家楼 ,其下卖物,皆行滥者非沽滥称也。”
(2).指粗陋之物或赝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市肆》:“物不精好曰何楼。” 清 毛祥麟 《墨馀录·好奇售伪》:“今之收藏家,癖好奇书古物,而胸无卓识,目炫何楼,每出示人,言且凿凿,自矜博雅。”
《漢語大詞典》:诡伪(詭僞)
诡诈虚伪。 明 宋濂 《进大明律表》:“臣闻天生蒸民,不能无欲,欲动情胜,诡伪日滋,彊暴纵其侵陵,柔懦无以自立。”
分類:诡诈虚伪
《國語辭典》:鬼脸(鬼臉)  拼音:guǐ liǎn
1.指故意装扮出的丑陋或诙谐的面貌。如:「别扮鬼脸吓人。」
2.假面具。《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老忘八!羞也不羞!待我送个鬼脸儿与你戴了见人。」
《漢語大詞典》:浮诡(浮詭)
(1).浮华怪异。宋书·律历志下:“曲辩碎説,类多浮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辞人爱奇,言贵浮诡。”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公冶长篇一:“从俗儒、俗吏风尚浮诡之餘,而悠悠于千载之上。”
(2).虚伪诡诈。周书·卫剌王直传:“ 直 、 高祖 母弟,性浮诡,贪狠无赖。”旧唐书·李密传:“而志怀翻覆,言行浮诡。”
《漢語大詞典》:伪迹(僞跡)
见“ 伪迹 ”。
亦作“偽跡”。 装假的事;虚伪的事。文选·任昉〈奏弹刘整〉:“未见 孟尝 之深心,唯斆 文通 之伪迹。” 李善 注引《东观汉书》:“ 高凤 ,字 文通 ……年老,声名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 凤 本巫家,不应为吏。’又与寡嫂诈讼田,遂不仕。”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 晋 、 宋 已前,帝王传授,始自锡命,终於登极。其间笺疏款曲,詔策频繁。虽事皆伪跡,言并饰让,犹能备其威仪,陈其文物,俾礼容可识,朝野具瞻。”
分類:装假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