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丝缕(絲縷)
(1).蚕丝、线缕之类的统称。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西京杂记卷一:“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南史·张绪传:“ 刘悛之 为 益州 ,献 蜀 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
(2).指不断的情思。 鲁迅 《〈呐喊〉自序》:“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漢語大詞典》:碧丝(碧絲)
染青绿色的蚕丝。多用以形容初生细草或青年女子的头发。 唐 李白 《春思》诗:“ 燕 草如碧丝, 秦 桑低緑枝。” 瞿蜕园 朱金城 校注引 萧士贇 曰:“ 燕 北地寒,生草迟,当 秦 地柔桑低緑之时, 燕 草方生。” 清 钱陈群 《小尼姑下山》诗:“三寸黄冠綰碧丝,装成十六女沙弥。”
《漢語大詞典》:理丝(理絲)
(1).抽理蚕丝。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躬执桑曲,率导媵姬,修成蚕蔟,分茧理丝。”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懂得这一点,则作家观察生活,处理材料,就如理丝有绪。”
(2).谓弹奏弦乐器。 明 高启 《慰人悼亡》诗:“朱字箜篌委网尘,月明不见理丝人。”
《漢語大詞典》:丝粟(絲粟)
(1).蚕丝与粟米。北史·徐遵明传:“﹝ 遵明 ﹞颇好聚歛,与 刘献之 、 张吾贵 皆 河 北聚徒教授,悬纳丝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质,有损儒者之风。”
(2).比喻极小或极少。 唐 罗隐 《谗书·杂说》:“然珪璧者,虽丝粟玷纇,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杂徵馀论》:“若夫杂课除有额徵,未敢少宽丝粟。”
《漢語大詞典》:黄丝(黄絲)
(1).黄色纤维。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乃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以作黄丝之布,欲献之。”
(2).黄色的蚕丝。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九:“剉檗染黄丝,黄丝歷乱不可治。” 唐 张说 《梁四公记》:“ 扶桑国 使使贡方物有黄丝三百斤,即 扶桑 蚕所吐, 扶桑 灰汁所煮之丝也。帝有金炉重五十斤,係六丝以悬炉,丝有餘力。”
(3).指刚抽芽叶之柳条。 唐 戎昱 《赋得江上柳送人》:“江柳断肠色,黄丝垂未齐。”
(4).指花粉管。 唐 白居易 《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堦翻诗以为一句未尽其状偶成十六韵》:“釵葶抽碧股,粉蘂扑黄丝。”
《漢語大詞典》:春茧(春繭)
亦作“ 春蠒 ”。
(1).春季的蚕茧。 宋 范成大 《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桑蚕春茧劝,花蝶夜蛾迎。” 宋 陆游 《宿武连县驿》诗:“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於春茧丝。”
(2).用春蚕丝织成的锦袍。 唐 皮日休 《和鲁望风人》之一:“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
(3).食品名。犹今之春卷。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荤素从食店载有“子母春蠒”、“活糖沙馅诸色春蠒”、“莱萃皮春蠒”等名目。参阅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市食
《國語辭典》:茧衣(繭衣)  拼音:jiǎn yī
1.蚕初作茧时在茧外所营的散丝。
2.蚕丝制的衣服。
《漢語大詞典》:湖丝(湖絲)
浙江省 湖州市 出产的蚕丝。色白,柔韧,质地极佳,行销国内外。又名白丝。 清 魏源 海国图志·筹海篇四:“ 中国 以茶叶湖丝驭外夷,而外夷以鸦片耗 中国 ,此皆自古所未有,而本朝有之。”
《國語辭典》:柘丝(柘絲)  拼音:zhè sī
柘蚕所吐的丝,可做琴瑟的弦。南朝梁。昭明太子〈七契〉:「柘丝之弦激扬,三声吐韵,四结流唱。」
分類:蚕丝
《國語辭典》:丝绒(絲絨)  拼音:sī róng
一种丝织品。表面凸起,呈绒毛状,色泽鲜艳,质地柔软,多供妇女服装或装饰之用。
《國語辭典》:丝绸(絲綢)  拼音:sī chóu
以丝织成的布料或衣物的总称。
《漢語大詞典》:线春
丝织物名。用蚕丝织成,在平纹上起几何形的花纹。织物坚韧厚实,花纹淳朴,多经练、染、整理成单色,适宜做春季衣料,故名。 浙江 杭州 所产的线春最有名。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他穿着藏青线春的丝棉袍子,上面罩件黑呢马褂。”
《漢語大詞典》:综丝(綜絲)
整理蚕丝。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农夫咏於田陇,织妇欣而综丝。”
织机附件名。用线或钢丝制成,中部有小孔,经纱从孔中穿过。每根综丝控制一根经纱。综丝上下运动时将经纱分开,形成梭口,以便引入纬纱。
《漢語大詞典》:柘蚕(柘蠶)
(1).用柘叶饲养的蚕。 元 袁桷 《舟中杂书》诗之四:“春洲芦鴈少,晓户柘蚕匀。”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蚕:“今之柘蚕与桑蚕并育。”
(2).指柘蚕丝。太平御览卷八二五引 南朝 宋 刘缉之 《永嘉郡记》:“柘蚕,四月初绩。”
分類:蚕丝饲养
《漢語大詞典》:毛葛
即线绨。纺织品名。用蚕丝或化学纤维长丝作经,棉纱作纬。织物表面起横棱效应,可以分为素织或提花两类。质地较绸厚实,表面较绸粗糙,可作服装或被面。 茅盾 《林家铺子》一:“﹝ 林小姐 ﹞一手推开了又挨到她身边来的 小花 (猫),跳起来就剥下那件新制翠绿色假毛葛驼绒旗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