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螺母  拼音:luó mǔ
螺栓的配合件。中心具有内螺纹的圆孔与螺栓的外螺纹相齧合,用以锁固物体。参见「螺丝帽」条。
《漢語大詞典》:蜒蚰螺
蜗牛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蜗牛
分類:蜗牛
《国语辞典》:水牛儿(水牛儿)  拼音:shuǐ niú ér
蜗牛的别名。参见「蜗牛」条。
分类:蜗牛
《漢語大詞典》:黄犊舍(黄犢舍)
蜗牛的别名。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杂虫:“蜗牛,螺虫之有角,俗或呼为黄犊舍。”
分類:蜗牛
《漢語大詞典》:陵螺
昆虫名。蜗牛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陵螺也。形如螔蝓,壳如小螺,热则自悬於叶下。”
《國語辭典》:蜗角(蝸角)  拼音:guā jiǎo
1.蜗牛的角。比喻细小。南朝梁。沈约 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北周。庾信小园赋〉:「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2.比喻为小事而时起争端。参见「蛮触相争」条。《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曰》:「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國語辭典》:触蛮(觸蠻)  拼音:chù mán
庄子则阳篇中所假设的两个小国。比喻细微的地方。参见「蛮触相争」条。清。程先贞〈还山春事〉诗三○首之七:「触蛮俄诧三军勇,雉犊频惊一注孤。」
《國語辭典》:蜗篆(蝸篆)  拼音:guā zhuàn
形容蜗牛行过处,所留的涎迹如篆文一般。宋。毛滂 玉楼春。泥银四壁盘蜗篆词:「泥银四壁盘蜗篆,明月一庭秋满院。」
《漢語大詞典》:蜗壳(蝸殼)
蜗牛的外壳。多喻矮小简陋的房屋。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壳宛转有文章。” 清 郑燮 《淮阴边寿民苇间书屋》诗:“ 边生 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
《漢語大詞典》:蜗牛庐(蝸牛廬)
形圆似蜗牛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先 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北齐书·蔡儁传:“ 高祖 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 苍鹰 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鲁迅 《〈二心集〉序言》:“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亦省作“ 蜗庐 ”。 唐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野老採薇暇,蜗庐招客幽。” 宋 陆游 《数日不出门偶赋》之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 清 黄景仁 《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
《漢語大詞典》:战蜗(戰蝸)
古代寓言,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 蛮氏 ,左角上的叫 触氏 ,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见庄子·则阳。后以“战蜗”比喻在细小事情上的争夺。 元 赵孟俯 《苏武慢》词:“细看来聚蚁功名,战蜗事业,毕竟又成何济!”
《国语辞典》:蜗行(蜗行)  拼音:guā xíng
像蜗牛般缓慢的移动。如:「朝圣的人潮沿著蜿蜒的山路蜗行而上。」
《漢語大詞典》:蜗蚓(蝸蚓)
蜗牛与蚯蚓。亦喻微小的事物。 唐 贾至 《议杨绾条奏贡举疏》:“夫以蜗蚓之饵,杂垂沧海,而望吞舟之鱼至,不亦难乎?” 金 景覃 《天香》词:“閒阶土花碧润,缓芒鞋恐伤蜗蚓。”
《漢語大詞典》:螔蝓
水螺。一说即蜗牛。今以水生者为螺,陆生者为蜗牛,古人无此分别。周礼·天官·醢人“蠃醢” 汉 郑玄 注:“蠃,螔蝓。”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蜗牛》:“蜗牛,陵螺也,形如螔蝓,殻如小螺,热则自悬叶下。” 宋 秦观 《寄题倪敦复北轩》诗:“簷度蕙风鸣鴶鵴,壁经梅雨画螔蝓。”
分類:蜗牛水生
《漢語大詞典》:篆蜗(篆蝸)
像篆字形的蜗牛。 金 元好问 《玉堂》诗:“玉堂阴合冷窗纱,雨过银泥引篆蜗。”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一:“槛曲看盘鹤,墙阴认篆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