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行谊(行誼)  拼音:xìng yì
品行道义。唐。韩愈 争臣论:「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
《國語辭典》:强暴(強暴)  拼音:qiáng bào
1.强横凶残。《荀子。富国》:「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三国演义》第一一○回:「綝字子通,为人强暴,杀大司马滕胤、将军吕据、王惇等。」也作「强悍」。
2.法律上指对人或物施加暴力,达到犯罪目的的暴力行为,称为「强暴」。
3.特指俗称「强奸」的性侵害暴力行为。如:「性平教育及道德宣导,是防止强暴事件发生的根本方法。」
《漢語大詞典》:逆节(逆節)
(1).叛逆的念头或行为。管子·势:“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 尹知章 注:“言将为篡杀凶逆之节。”隋书·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是时 僕固怀恩 虽未叛,然其逆节已著矣。”
(2).指违背伦理的行为。《国语·越语下》:“逆节萌生。” 韦昭 注:“害杀忠正,故为逆节。”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节乳母:“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
(3).犹叛逆。后汉书·朱浮传:“今 彭宠 反畔, 张丰 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新唐书·外戚传·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节,斲棺暴尸,夷其墓。”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六朝名教颓陵:“ 晋 王敦 、 桓温 ,叛臣也,而《世説》犹称 敦 为 王大将军 ,称 温 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节为异。”
(4).指叛逆者。 三国 魏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揜讨逆节,折衝四海。”《宋书·沈文秀传》:“凡诸逆节,亲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 唐 杜甫 《咏怀》之一:“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仇兆鳌 注:“逆节,指附贼者。”
(5).违背法度。《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凡杀无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节絶理。”
(6). 陕西 临潼 风俗。重阳节登 骊山 ,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参阅陕西通志·风俗
《漢語大詞典》:私义(私義)
(1).以私人关系为准则的个人道义。《商君书·画策》:“国乱者,民多私义;兵弱者,民多私勇。”韩非子·饰邪:“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於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罪沮,人臣之私义也。”战国策·赵策二:“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
(2).指个人合乎正义的行为。史记·游侠列传序:“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漢語大詞典》:毒螫
(1).谓毒虫等刺人或动物。鬼谷子·权:“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淮南子·说山训》:“贞虫之动以毒螫,熊羆之动以攫搏,兕牛之动以觝触,物莫措其所脩而用其所短也。” 唐 韩愈 《永贞行》:“蛊虫群飞夜扑灯,雄虺毒螫堕股肱。”
(2).指毒汁、毒素。 唐 元稹 《蛒蜂》诗序:“蛒,蜂类而大,巢在褰鼻蛇穴下,故毒螫倍诸蜂蠆。”
(3).毒害;危害。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民蒙毒螫。”明史·黄尊素传:“柴栅既固,毒螫谁何。”
(4).指毒害人的行为。史记·律书:“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汉 班固 《西都赋》:“流大 汉 之愷悌,盪亡 秦 之毒螫。”
(5).犹毒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况于廷杖虽除,诗案史祸,较诸廷杖毒螫百倍。”
《國語辭典》:义举(義舉)  拼音:yì jǔ
正义的举动。《儒林外史》第九回:「所以娄公子这一番义举,做梦也不得知道。」《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想开个小小女学堂,但只也要三千块左右,那二千多竟没处设法。你可能筹画筹画,赞成此番义举?」
《漢語大詞典》:行履
(1).犹往来,交往。南史·齐始兴简王鉴传:“ 王俭 常叹云:‘ 始兴王 虽尊贵,而行履都是素士。’”
(2).行走。《元典章新集·刑部·毁伤眼目》:“ 曹 辛三 将叔 曹 庆二 两脚用铁扒砍伤脚跟,左脚被伤,筋断紧缩,不能行履,已成废疾。” 清 恽敬 《姚江学案书后二》:“ 敬 尝观禪有近於 朱子 理在气先之説者,如 鲁祖 茶盏在世界前之言,是也;有近於 朱子 知在行先之説者,如 仰山 行履在何处之言,是也。”
(1).行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颢:“然行履稍劣,好蒲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有不愜即弃之,凡易三四。”
(2).经历。 清 钱谦益 《海印憨山大师遗事记》:“大师歷年行履,具在自製年谱及经解文集中。”
《漢語大詞典》:淫乐(淫樂)
靡靡之音。旧指不同于正统雅乐的俗乐。礼记·乐记:“凡姦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 汉 刘向 列女传·齐桓卫姬:“ 桓公 好淫乐, 卫姬 为之不听 郑 卫 之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邇及 元 成 ,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八佾篇六:“今之鼓琴者, 郑 声也,是以有泛;今之填词,淫乐也,是以端有引而尾有煞。”
(1).荒淫嬉乐。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徵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史记·殷本纪:“﹝ 紂 ﹞好酒淫乐,嬖於妇人。”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三:“淫乐心不极,雄豪安足论?” 任光椿 《戊戌喋血记》第三章:“何况现在又是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年景,这种淫乐的生活,更加使他痛恨。”
(2).指纵欲的行为。《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是夜 卜良 感激老尼,要奉承他欢喜,躲在庵中,与他纵其淫乐。”
《漢語大詞典》:践迹(踐跡)
亦作“ 践跡 ”。
(1).踩着前人的足迹。犹蹈袭,因袭。论语·先进:“ 子张 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明 李贽 《〈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儒臣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造其域,卒为名臣所嗤笑。” 明 袁宏道 《钦叔阳秀才》:“善人不践跡,彼却步步学 尧 舜 ,有恒踽踽凉凉,彼却与物无忤。”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不践迹:“服 尧 之服,诵 尧 之言,行 尧 之行,所谓践迹也。” 王闿运 《江陵书院记》:“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远慕古圣,未若践迹循涂之易为功也。”
(2).实践,实行。 晋 郗超 《答傅郎》诗:“奇趣感心,虚飇流芳。始自践跡,遂登慧场。”
(3).行迹;行为。 金 王若虚 《复之纯交说》:“慵夫因人而寄声曰:‘子之病果革矣。已寔行行,谓人之亢;悯我将颠,而子则先。是何其言之近似而践跡之乖歟!’”
《漢語大詞典》:律行
(1).指僧徒持守戒律的行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律行从是竟,摄心缘中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楚 僧 灵 ,律行高洁,而能为文。” 唐 法照 《送清江上人》诗:“一国诗名远,多生律行高。”
(2).谓僧徒按戒律实践。 明 李贽 《豫约·早晚钟鼓》:“然声音之道原与心通,未有平素律行僧宝而鐘鼓之音不清越而和平也。”
《国语辞典》:收脚(收脚)  拼音:shōu jiǎo
比喻停止不正当的行为。如:「江湖路上多险恶,我劝你还是赶快收脚吧!」
《漢語大詞典》:奇侅
(1).奇异,非常。说文·人部:“侅,奇侅,非常也。” 段玉裁 注:“奇侅与今云‘奇骇’音义皆同。”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陆珪》:“就中唯一僧,年约三十餘,形貌奇侅。”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己虽正,人以为奇侅, 騶子 、 南公 虽僻违,人顾谓之眇道。”
(2).指邪僻不规的行为。 明 归有光 《松江新建行省颂》:“孰是番鬼,敢作奇侅?”
《漢語大詞典》:迹行
亦作“蹟行”。
(1).指行为。管子·正世:“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
(2).停止不前。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恐惧而悼慄,危视而蹟行。”
分類:停止行为
《漢語大詞典》:做造
(1).制造。 宋 辛弃疾 《唐河传·傚〈花间〉体》词:“晚云做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 清 李渔 《凰求凤·作难》:“我想这许多事故,都是我做造出来的。”
(2).行为。朱子语类卷七一:“刚自外来,是所以做造无妄。”
(3).做作,不自然。 金 王若虚 《文辨》:“《邵氏闻见録》云:尝得 退之 《薛助教誌》石,与印本不同,‘挟一矢’作‘指一矢’……予谓‘指’太做造,不若‘挟’之自然。”
《國語辭典》:兽行(獸行)  拼音:shòu xìng
违反人性的秽乱、残暴行为。如:「这种天理难容的兽行,稍有人性的人都不可能做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