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88,分306页显示 上一页 229 230 231 232 233 235 236 237 238 下一页
行如芭蕉喻
转行蕴成解脱身
转行蕴成解脱
有行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
戒行无失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修行施门
修行戒门
修行忍门
修行进门
修行止观门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于六斋日,敕诸境内令行不杀
佛类词典(续上)
行蕴实相行如芭蕉喻
转行蕴成解脱身
转行蕴成解脱
有行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
戒行无失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修行施门
修行戒门
修行忍门
修行进门
修行止观门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于六斋日,敕诸境内令行不杀
行蕴实相
【三藏法数】
行即造作之义。谓行是造作幻行,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行而明真空,是名行蕴实相。
行即造作之义。谓行是造作幻行,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行而明真空,是名行蕴实相。
行如芭蕉喻
【三藏法数】
行即造作之义,谓芭蕉体是危脆之物,无有坚实。以譬众生造作诸行,亦如芭蕉之虚脆而无坚实也。
行即造作之义,谓芭蕉体是危脆之物,无有坚实。以譬众生造作诸行,亦如芭蕉之虚脆而无坚实也。
转行蕴成解脱身
【三藏法数】
行蕴者,即造作种种诸业积聚之名,因此业行而有累缚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众生若能不作诸业,则脱其累缚而得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也。
行蕴者,即造作种种诸业积聚之名,因此业行而有累缚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众生若能不作诸业,则脱其累缚而得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也。
转行蕴成解脱
【三藏法数】
行以迁流生灭为义,谓如来神通变现,以清净法摄化大众生,令得自在,悉由转行蕴而成,故云转行蕴成解脱也。
行以迁流生灭为义,谓如来神通变现,以清净法摄化大众生,令得自在,悉由转行蕴而成,故云转行蕴成解脱也。
有行般涅槃
【三藏法数】
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无行般涅槃
【三藏法数】
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戒行无失
【三藏法数】
谓比丘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谓比丘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藏法数】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修行施门
【三藏法数】
施有三义:谓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舍自悭贪,令彼欢喜,即资生施也。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方便救济,令彼无畏,即无畏施也。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所解,方便为说,不为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即法施也,是名修行施门。
施有三义:谓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舍自悭贪,令彼欢喜,即资生施也。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方便救济,令彼无畏,即无畏施也。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所解,方便为说,不为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即法施也,是名修行施门。
修行戒门
【三藏法数】
谓不作众恶,远离愦闹,修头陀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轻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防止过失,故名修行戒门。(梵语头陀,华言抖擞。谓抖擞尘劳也。)
谓不作众恶,远离愦闹,修头陀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轻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防止过失,故名修行戒门。(梵语头陀,华言抖擞。谓抖擞尘劳也。)
修行忍门
【三藏法数】
谓能忍受他人损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故名修行忍门。
谓能忍受他人损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故名修行忍门。
修行进门
【三藏法数】
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勤修一切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是名修行进门。
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勤修一切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是名修行进门。
修行止观门
【三藏法数】
止谓遮止,一切境界散乱之相,随顺奢摩他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之相,随顺毗钵舍那故。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令得成就,是名修行止观门。(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梵语毗钵舍那,华言观。)
止谓遮止,一切境界散乱之相,随顺奢摩他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之相,随顺毗钵舍那故。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令得成就,是名修行止观门。(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梵语毗钵舍那,华言观。)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三藏法数】
四无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谓所行非正也。功德谓所求邪福也。若诸众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萨能以此四心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诸善业,则无妄行功德染也。
四无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谓所行非正也。功德谓所求邪福也。若诸众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萨能以此四心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诸善业,则无妄行功德染也。
于六斋日,敕诸境内令行不杀
【三藏法数】
六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以此六日,四天王差遣使者,巡察世间。若遇修善人民,注禄增寿;不善人民,即降灾殃。若能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则合国常臻福善,永享安荣,是即忏悔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六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以此六日,四天王差遣使者,巡察世间。若遇修善人民,注禄增寿;不善人民,即降灾殃。若能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则合国常臻福善,永享安荣,是即忏悔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