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88,分306页显示  上一页  239  240  241  242  243  245  246  247  24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许行( 犯 )
高行
中行说
杨政(子行 )
李云(行祖 )
荀靖(叔慈 日玄行先生 )
行巡
滕延(伯行 )
阎行( 彦明 )
裴潜(文行 清阳亭侯 贞、贞侯 )
杜夷( 行齐 贞子 )
陶侃(别称 婆娑老子、老子婆娑、运甓公、运甓翁 士行 长沙郡公、东乡侯、柴桑侯 桓 )
庾衮(叔褒 别称 庾异行 )
杜崧( 行高 )
朱士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犯。战国时楚国人。曾从墨子弟子禽滑釐学。与弟子至滕,衣褐,捆屦织席为食。儒者陈相与其弟辛自宋至滕,见而大悦,尽弃儒而从之。提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之说,并谓国君“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
高行 朝代:战国魏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魏国人。大梁寡妇。失姓名,色美而行高,贵人争娶而不能得。梁王闻之,使相往聘,妇持刀割鼻以自明,王义之。尊其号曰“高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燕人。文帝时宦者。使送公主妻匈奴单于,说不欲行,强之,因降单于。复事其子军臣单于。以汉事告匈奴,为单于谋划,骚扰西汉边境。
杨政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京兆人,字子行。好学,从范升受《梁丘易》。升尝下狱,政肉袒抱升子候驾乞赦,虎贲以戟叉政,伤胸而不退。升得赦。章帝建初中官至左中郎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 【介绍】: 东汉清河甘陵人,字行祖。初举孝廉,再迁白马令。桓帝时中常侍单超等以诛梁冀功封列侯,专朝政。又外戚封赏甚盛。上书谓:“官位错乱,小人谄进,财货公行,政化日损。”触帝怒,下狱死。
全后汉文·卷六十六
云,字行祖,甘陵人。桓帝时,举孝廉,再迁白马令。延熹二年,以上书死狱中。
荀靖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颍川颍阴人,字叔慈。荀淑子。少有俊才,动止以礼,终身不仕,号日玄行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汉阳平襄人。事隗嚣,为大将军。嚣死,降汉。
滕延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北海人,字伯行。桓帝时为济北相。时宦官侯览、段圭之仆从宾客仗势侵民,劫掠行旅,延捕杀数十人,被免官。后为京兆尹,有治理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末金城人,后改名艳,字彦明。初从韩约,为小将。约使行见曹操,操厚遇之,表拜犍为太守。行请令其父入宿卫。及马超等举兵,行谏韩约,以故父未被诛。后将其众投操,拜为列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4 【介绍】: 三国魏河东闻喜人,字文行。汉末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曹操定荆州,以潜参丞相军事,迁代郡太守。时郡内大乱,乌丸三单于专制郡事,潜单车之郡,抚之以静,单于降服,百姓归心。还为丞相理曹椽,出为沛国相,迁兖州刺史。魏文帝即位,入为散骑常侍,出为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明帝即位,入为尚书,出为河南尹。封清阳亭侯。官至光禄大夫。卒谥贞。
全三国文·卷二十九
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避乱荆州,寻参丞相军事,出历三县令,拜代郡太守,又为沛国相,迁兖州刺史。文帝践阼,入为散骑常侍,历魏郡颖川典农中郎将。明帝即位,入为尚书郎,历河南尹,转太尉军师大司农,封清阳亭侯,进尚书令。父忧去官,拜光禄大夫。正始五年卒,追赠太常,谥贞侯。
杜夷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8—323 【介绍】: 名或作彝。东晋庐江灊人,字行齐。恬泊有操守。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图纬靡不毕究。寓汝颍间,十载不出。年四十余,还乡教授,生徒千人。朝廷累辟不就。司马睿为丞相,始拜为国子祭酒。国有大政,常就咨访。明帝立,自表请退。卒谥贞子。有《幽求子》。
全晋文
夷字行齐,庐江灊人。惠帝时三察孝廉,州命别驾,怀帝时徵拜博士,太傅东海王越辟,刺史王敦举方正,镇东将军周馥引为参军,皆不就。元帝为丞相,敕为儒林祭酒,又除国子祭酒,未尝朝会。大宁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大鸿胪,谥曰贞子。有《幽求子》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9—334 【介绍】: 东晋庐江浔阳人,字士行。少孤贫。为县吏。累迁南蛮长史。击破张昌、陈敏、杜韬,拜荆州刺史,镇武昌。深为王敦所忌,左转广州刺史,无事即朝暮运甓以习劳。敦败,复还荆州。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反,京都不守。温峤、庾亮推侃为盟主,力拒斩峻,收复建康。官至荆、江二州刺史,都督交、广、宁、江等八州诸军事。在军四十一年如一日,厌清谈浮华,常勉人惜分阴,为后世所称。封长沙郡公。卒谥桓。
全晋文
侃字士行,鄱阳人。徙居庐江之寻阳,为县吏。郡召为督邮,领枞阳令,迁主簿。元康中察孝廉,除郎中,补武冈令;弃官归,为郡小中正。太安中为南蛮长史,封东乡侯。光熙初迁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又加督护;母忧去职。永嘉中,东海王越以为参军。元帝镇江左,加奋威将军,迁龙骧将军,武昌太守。王敦表为使持节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左转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封柴桑侯。大兴初进号平南将军,加都督交州军事,领交州刺史,进号征南大将军。王敦平,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苏峻平,拜侍中太尉,改封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又加都督江州,领刺史。襄阳平,拜大将军。咸和七年卒,年七十六,赠大司马,谥曰桓。有集二卷。
庾衮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4 【介绍】: 西晋颍川鄢陵人,字叔褒。笃学勤俭,事亲至孝。武帝咸宁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复殆。家人皆出,衮留扶持。闻名乡里,州郡察孝廉,举秀才,清白异行,时称庾异行。惠帝永宁元年,八王之乱,率同族避乱禹山。共立誓约,修壁坞,树藩障,皆得保全。次年,携妻子,避地林虑山。林虑之人崇其德行,归之,称为“庾贤”。后至绝险大头山,坠崖卒。
杜崧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嵩。西晋庐江灊人,字行高。杜夷兄。有志节。晋惠帝时,俗多浮伪,著《任子春秋》以刺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颖川人。有气节。弃家嘿自穷经。读竺佛朔所译道行经。恨文简古弗尽佛意。甘露五年。如雍西渡流沙。至于阗。得旁行书正本。遣弟子不如檀。此言法饶。送洛阳方发。有小乘学者。白王曰。不当使婆罗门书入汉地。恐乱正典以聋盲其人。王入其语留之。士行乞火其经以验邪正。遂投经火中。火灭而经自若。国人大神之。乃得。行至陈留仓垣水南寺。有天竺优婆塞竺叔简。道士无罗叉。同译。为放光般若。皮牒故本。今在豫章大安寺。行殁于于阗。寿八十。阇维身不散。祝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而散。收骨为窣堵波。
神僧传·卷第一
朱士行。颖川人。少出家专务经典。尝讲道行经觉文意隐僻。遂誓志远求大本。西至于阗得梵书正本。将归洛阳。其国学众。乃白王云。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若不禁之恐聋盲汉地。王即不听赍经。士行深怀痛心。乃求烧经为證。王许焉。于是积薪殿前以焚之。临火誓曰。若大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然。如其无护命也。言已投经火中。火即为灭不损一字。大众骇服咸称其神感。遂得送至中国。后士行终于阗。年八十。阇维之薪尽火灭尸犹能全。众咸惊异。乃咒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碎散。因敛骨起塔焉。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朱士行。颍川人。志业方直劝沮不能移其操。少怀远悟脱落尘俗。出家已后专务经典。昔汉灵之时竺佛朔译出道行经。即小品之旧本也。文句简略意义未周。士行尝于洛阳讲道行经。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每叹曰。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求大本。遂以魏甘露五年发迹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阗。果得梵书正本凡九十章。遣弟子不如檀。此言法饶。送经梵本还归洛阳。未发之顷于阗诸小乘学众遂以白王云。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王为地主。若不禁之将断大法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听赍经。士行深怀痛心。乃求烧经为證。王即许焉。于是积薪殿前以火焚之。士行临火誓曰。若大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然。如其无护命也如何。言已投经火中。火即为灭不损一字。皮牒如本。大众骇服咸称其神感。遂得送至陈留仓恒水南寺。时河南居士竺叔兰。本天竺人。父世避难居于河南。兰少好游猎。后经暂死备见业果。因改励专精深崇正法博究众音。善于梵汉之语。又有无罗叉比丘。西域道士。稽古多学乃手执梵本。叔兰译为晋文。称为放光波若。皮牒故本今在豫章。至太安二年。支孝龙就叔兰一时写五部校为定本。时未有品目。旧本十四匹缣令写为二十卷。士行遂终于于阗。春秋八十。依西方法阇维之。薪尽火灭。尸犹能全。众咸惊异。乃咒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碎散。因敛骨起塔焉。后弟子法益从彼国来。亲传此事。故孙绰正像论云。士行散形于于阗。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