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88,分306页显示  上一页  249  250  251  252  253  255  256  257  25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行勤
盖可行
释行源
粟大用(行之 )
释行来
任中行
刘慎行( 性存 )
李行简(易从 )
董行父
夏行美
冯行己(肃之 )
吴中复(仲庶 )
张中行
郭行(思诚 )
释行伟( 行伟 于 )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有行勤、光远二僧,亦求经于西域。光远于太平兴国七年,始还京师,后皆得入经院。故宋代译经之盛,亦赖此久居西域者,能通其语言文字也。
盖可行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七
盖可行,真宗时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释行源 朝代:宋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五
行源,宋初僧人,渠州冲相寺寺主。
粟大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象州武仙人,字行之。真宗大中祥符中以通“五经”应童子科,至汴京入见,真宗奇之,特补登仕郎。后官至南雄太守。
释行来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八
行来,大中祥符中为青州皇化寺瑞像院主僧。
任中行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八
任中行,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中正弟。曾官太常博士。景德二年为大理寺丞,天禧五年任祠部员外郎,乾兴元年为兵部员外郎,判三司盐铁勾院。见《宋会要辑稿》刑法三之一三、蕃夷二之一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九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河间人,名晟。刘景子。圣宗时累迁至北府宰相,监修国史。时帝多于宴饮时行诛赏,以慎行谏而止。曾为都统领兵侵高丽。后出为彰武军节度使。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五
晟字性存,莆田人。洪武中,以荐官南阳知县。 田按:性存入壶山文会,诗最杰出,惜不多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同州冯翊人,字易从。家贫,刻志于学。聚木叶学书,笔法遒劲。第进士。历迁太常博士、知坊州。王嗣宗荐为监察御史,王旦数称其才,再迁侍御史。陕西旱蝗,命往安抚,发仓粟救乏绝,又蠲耀州积年逋租。还擢龙图阁待制,历尚书刑部郎中。真宗命讲《周易》,间访大臣能否,行简所对无怨昵,各道其所长,人以为长者。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终知虢州。
董行父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七
董行父,天禧中为大理寺丞。见《宋会要辑稿》运历一之二,《宋史》卷七○《律历志》三。
夏行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渤海人。圣宗时总领渤海军于保州。大延琳反辽,使人劝行美同反,行美执使者送统军。以功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兴宗时,从攻蒲奴里,获其首领。官至副部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91 【介绍】: 宋孟州河阳人,字肃之。冯拯子。以荫补右侍禁,知宪州。历知数州,皆有能声。仁宗皇祐中,知定州,韩琦荐为路钤辖。徙知代州,管干河东缘边安抚事。后进西上阁门使,四迁客省使。以卫州防御使致仕。与富弼、文彦博等十三人为耆英会。
全宋诗
冯行己(一○○八~一○九一),字肃之,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历知石、保、霸、冀、莫、定、代等州。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知雄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六)。以卫州防御使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四(同上书卷四五四)。《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98 【介绍】: 宋兴国永兴人,字仲庶。吴仲举子。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知峨眉县,悉废祠庙,以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奏罢宰相梁适、刘沆。改右司谏。历知泽、瀛州及江宁、成德、成都、永兴诸府军。以沮青苗法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复坐事免官。
全宋诗
吴中复(一○一一~一○七九),字仲庶,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仁宗宝元元年(一○三八)进士。皇祐五年(一○五三)为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五)嘉祐二年(一○五七)迁殿中侍御史充言事御史(同上书卷一八五)。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户部副使。出为河东都转运使,移知江宁府、成德军。神宗熙宁三年(一○七○)知成都府(同上书卷二一六)。迁给事中,知永兴军(《东都事略》卷七五)。六年,知河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元丰元年(一○七八)十二月卒(同上书卷二九五),年六十八。事见《名臣碑傅琬琰集》下集卷一五《吴给事中复传》,《宋史》卷三二二有传。今录诗二十四首。
全宋文·卷九三九
吴中复(一○一一——一○七八),字仲庶,兴国永兴(今湖北阳新)人。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知峨眉县,通判潭州。皇祐中,孙抃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先后弹罢宰相梁适、刘沆,仁宗尝书「铁御史」三字赐之。嘉祐中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泽、瀛州,移河东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成德军。熙宁中,历知成都府、永兴军、河阳、荆南,坐过用公使酒免。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八。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五《吴给事中复传》,《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宝元三年康定元年(1040)任岳州知州。
郭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思诚。举进士不第,遂学道。不食,唯饮酒。与仁宗时义士侯可为友。马默知须城县,行访之,一见如故。相传死后期年,有人过华阴,见其附书并诗与默,发其墓,唯见杖屦。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九七
行伟(一○一八——一○八○),俗姓于,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年十九游京师,谒宝相寺大乘师方益,为服勤十三年,始落发受具。益令入洛,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成名继其席。又谒黄龙南禅师,南卒,遂奉江西使檄住仰山,法席冠江南。元丰三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三。见《禅林僧宝传》卷二四,《罗浮野录》卷四。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四
禅师名行伟。生于氏。大名人也。幼寡笑语。颓然地坐终日。伏犀插额。眉目疏秀。人皆异之。年十九。游京师。闻宝相寺大乘师。方益有鉴裁。谒之。益曰。君风神不凡。然非凌烟麒麟所宜置。正当袒肩荷担如来。乃称耳。伟欣然曰。此吾心也。愿执役扫除。益以讲学聚徒。伟甘勤力。挽车运粟。破薪佐炊。无所不为者。十三年。乃剃落受具。辞益经行诸方。益令入洛。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成名继其席常千人。讲无定居。南游门弟子。有愿随者。伟不却。至淮上。所至禅林。盛藉藉闻宗师名。心怪之。馆淮山古寺。见昔同学法亮黪衲勃𥦑。高其衣裙。布缠两胫。惊曰。亮亦逃矣。呼俱行者。聚观太息。亮笑叙寒温而已。伟问曰。汝今称禅者。禅宗奥义语我来。亮曰。待我死后。为汝敷说。伟曰。狂耶。亮曰。我狂已息。汝今方炽。即趋去。伟请其属曰。亮闻见淹博。知法解义倍我。今甘尔。禅家。必有长处。乃独行诣黄檗。谒南禅师。依止二年。每造室。南公必敛目。良久乃语。伟曰。和尚见行伟。必合眼何耶。曰。麻谷见良遂来。荷锄锄草。良遂有悟处。我见汝来。但闲闭目。汝虽无悟。然且有疑。尚亦可在。伟滋不晓。时泐潭月禅师。与南公同坐夏积翠。月以经论有声。伟尝侍座。听其谈论。因读小释迦传曰。韦尚书问仰山寂公。禅师寻常如何接人。寂曰。僧来必问来为何事。曰来亲觐。又问。还见老僧否。曰见。又问。老僧何似驴。僧未有詶者。韦曰。若言见。争奈驴。若言不见。今礼觐谁。以此故难答。寂曰。无人如尚书辩析者耳。月公称善。伟亦以为然。南公独曰。沩仰宗枝。不到今者。病在此耳。伟日夜究思。不悟其意。将治行而西。卜庵嵩少之下。为粥饭僧。夜与一僧同侍座。僧问。法华经言。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何等语是陀罗尼。南公顾香炉。僧即引手。候火有无。无火。又就添以炷香。仍依位而立。南公笑曰。是此陀罗尼。伟惊喜。进曰。如何解。南公令僧且去。僧揭帘趋出。南公曰。若不解。争能与么。伟方有省。伟律身甚严。燕坐忘夜旦。占一室谢绝交游。有过伟者。虚己座以延之。躬起炷香。叉手而立。南公闻之以为。大绝物。非和光同尘之义。面诫之。对曰。道业未辨。岁月如流。大根器。如云门赵州犹曰。我惟粥饭二时是杂用心。又曰。我岂有工夫闲处用。矧行伟根性。日劫相倍者。宁暇囿世情。事清谈。谀悦人。增我相乎。南公贤之。熙宁二年。南公殁于黄龙。江西使者。檄宣春。厚礼致。以居仰山。未期年。法席冠江淮。平昔同参。知名者皆集。道俗尊事之。谓之后身通智。性刚莅事有法度。俾某人职某事。莫敢违者。尝遣化十二辈。伟以其名付维那。使明日俱来。受曲折。及会茶辄失一人。伟问为谁。曰随州永泰。伟方经营中。首座曰。泰游山去。请以他僧备员。伟然之。俄有告者曰。泰寔在。首座匿之。以欺众耳。伟色庄使搜得之。泰自陈。怯弱惧失所受事。首座寔不知也。伟令击钟。集众白曰。首座已分座授道。又老师所赏识。昧心罔众。他人犹不可为。乃甘自破坏乎。首座屏息受罚。俱永泰者出院。诸方伏其公。泰后嗣其法。住黄檗山。首座住沩山。嗣黄龙。伟夏夜坐深林。祖以食蚊蚋。会肠毒作。十日不愈。以刀绝之尺许。血流不止。门人泣曰。师独奈何不少忍。曰。为其障我行道。蒲伏床上。无所利于物。得死不愈于生乎。元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说偈而化。后三日阇维。得五色舍利。骨石栓索勾连。塔于寺之东。阅世六十三。坐三十三夏。 赞曰。法句经言。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观伟施为。宜若起心者何哉。永嘉曰。昼夜精勤。恐缘差故。不惜身命。以知恩故。伟方畏缘差。负法道之恩。引云门赵州。以自较渠。恤是真是妄哉。非志列秋霜。何以若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