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88,分306页显示 上一页 250 251 252 253 254 256 257 258 259 下一页
王安石(世称 王荆公、拗相公 荆公、荆国公、舒国公、舒王 别称 獾郎 字 介甫 号 半山 文 )
张择行(字 行先 )
黄中庸(字 长行 )
姚景行(名 景禧 )
何中行(字 适道 )
王世行
江中行
朱服(字 行中 )
满中行(字 思复 )
莫表深(字 智行 别称 循吏 )
李潜(字 君行、几道 号 庐峰隐者 )
余中(字 行老、正道 )
邵清(字 彦明 世称 八行先生 )
翁彦约(字 行简 )
其它辞典(续上)
僧行均( 于 字 广济 )王安石(世称 王荆公、拗相公 荆公、荆国公、舒国公、舒王 别称 獾郎 字 介甫 号 半山 文 )
张择行(字 行先 )
黄中庸(字 长行 )
姚景行(名 景禧 )
何中行(字 适道 )
王世行
江中行
朱服(字 行中 )
满中行(字 思复 )
莫表深(字 智行 别称 循吏 )
李潜(字 君行、几道 号 庐峰隐者 )
余中(字 行老、正道 )
邵清(字 彦明 世称 八行先生 )
翁彦约(字 行简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王益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历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元丰三年,封荆国公。卒谥文。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诗》、《书》、《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青州益都人,字行先。第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改言事御史、右司谏,与唐介、包拯等极论张尧佐除节度及宣徽二使不当,又言河北兵多财乏,愿分兵就食内地。迁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累迁吏部员外郎。后除户部郎中、集贤殿修撰,逾年卒。全宋文·卷九九○
张择行,字行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进士起家,历北海、临沂主簿,自宣州观察推官为大理寺丞。皇祐时,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改言事御史、右司谏。迁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累迁吏部员外郎。除户部郎中、集贤殿修撰,提举兖州仙源县景灵宫,踰年而卒。《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中庸,字长行,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官太常博士。授浙西提刑,未拜命而卒(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五三)。事见清乾隆《仙游县志》卷三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中京兴中人,初名景禧。兴宗重熙五年进士。道宗为秦晋国王时,辟为教授。道宗清宁间,历官参知政事、北府宰相。咸雍初,召拜南院枢密使。大康初,以上京多滞狱,命为留守。不数月,积案尽决。加守太师。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八
何中行(一○三五——一○九五),字适道,河南府新安(今河南新安)人。自幼笃学好古,为时贤所器。凡两应进士,不第,遂无仕进意,日以经史自乐。平居自守不妄交,畴昔之旧有登显仕者亦未尝一过其门。娶张氏,有男六人,女三人。绍圣二年三月以疾卒,年六十。见侯彦若《宋故河南何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第一二九九页)、姚奭《宋何庆之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第一二七四页)。
人物简介
简介
治平元年(1064)任全州知州。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四年(1071)任夔州路提点刑狱公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乌程人,字行中,朱临子。神宗熙宁六年进士。元丰中,为监察御史里行,章惇遣人道欲荐引之意,以期市恩,服举劾之。哲宗绍圣初,累官礼部侍郎。以居丧违礼,谪知莱州。后坐与苏轼游,贬海州团练副使,蕲州安置,改兴国军以卒。全宋诗
朱服(一○四八~?)(《萍洲可谈》卷三),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彧父。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为淮南节度推官,充国子监修撰、经义所检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四)。元丰三年(一○八○),擢监察御史里行(同上书卷三一○),俄知谏院。七年,权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历知润、福、泉、婺、宁、庐、寿诸州。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召为中书舍人(《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六七)。四年,谪知莱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徽宗即位,再知庐州,徙广州,黜知袁州。坐与苏轼游,贬海州团练副使,蕲州安置,卒。有集十三卷(《宋史·艺文志》),已佚。《宋史》卷三四七有传。今录诗十三首。词学图录
朱服(1048-?) 字行中。湖州乌程人。词存一首。全宋文·卷二二一七
朱服(一○四八——?),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熙宁六年进士及第,授淮南节度推官。历国子直讲、秘阁校理,为太学博士。元丰三年,擢监察御史里行。四年,除馆阁校勘、知谏院。五年,迁国子司业,为起居舍人。八年,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元祐中,先后徙泉、婺、宁、庐、寿五州。绍圣中,召为中书舍人,拜礼部侍郎。以罪出知莱、澶、宣等州。徽宗即位,再为庐州,徙广州、袁州。坐与苏轼游,贬海州团练使,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著有《文集》十三卷,校定《六韬》、《三略》、《孙子》、《司马法》、《吴子》。见《萍洲可谈》卷三,《宋史》卷三四七本传,《宋史·艺文志》六、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满中行,字思复,金乡(今属山东)人。登进士第。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以国子监直讲、著作佐郎擢馆阁校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年,权监察御史里行(同上书卷三○二)。五年,知无为军(《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七之三七)。七年,知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四)。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明州(同上书卷三七六)。有《昌邑集》二十卷,已佚。事见清乾隆《金乡县志》卷一八。全宋文·卷一八三○
满中行,字思复,昌邑(今山东昌邑)人。治平中举进士,元丰二年,以国子监直讲、著作佐郎为馆阁校勘,次年迁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又明年,直集贤院,兼侍御史知杂事。元丰五年,出知无为军,寻知相州。元丰八年,以司封郎中为起居郎。元祐元年四月,迁直龙图阁、知明州。著有《昌邑集》二十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一四、三七六及《渑水燕谈录序》、《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三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3—1123 【介绍】: 宋邵武人,字智行。莫说子。师事胡瑗,瑗称其有器识。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历丰城尉、建阳主簿、知昭信县。徽宗时知睦州、饶州,时称循吏。奉祠提举嵩山崇福宫。有《如如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1—1122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行简。翁仲通子。徽宗政和二年进士。为龙兴尉,以荐改常州刑曹,莅事精敏。召为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除太常博士,出知高邮军,革商贩茶盐私坐贸易之弊,吏不得倚法为奸。以劳得疾卒。全宋诗
翁彦约(一○六一~一一二二),字行简,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仲通子。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进士,调汝州龙兴尉,改常州司法参军。居二年,召入为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七年除太常博士,岁馀,出提举河北西路学事。宣和四年,知高邮军,卒于任,年六十二。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见《龟山集》卷三二《翁行简墓志铭》。今录诗七首。全宋文·卷二八六六
翁彦约(一○六一——一一二一),字行简,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政和三年进士,调汝州龙兴尉。改常州司刑曹事。五年,召为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七年,改宣教郎、除太常博士。以兴修因革礼,迁奉议郎。除提举河北西路学事,权发遣黄州,转承议郎。宣和四年夏,改知高邮军。八月卒,年六十二。见杨时《翁行简墓志铭》(《龟山集》卷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