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方领圆冠(方領圓冠)
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亦借指儒生。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儒学》:“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説。”
《漢語大詞典》:脖领(脖領)
围在脖子上的领套。亦指围住脖子的衣领。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凡脖领,亦不许外露,亦不得缀钮扣;只宫人脖领则缀钮扣。” 张天民 《创业》第一章二:“﹝ 老周师傅 ﹞一把揪住一个工头的脖领, 十斤娃 也一跃揪住另一个工头。”亦作“ 脖领子 ”。 高玉宝 《高玉宝》第七章:“ 玉宝 这才把棒子一丢,返身一把抓住 淘气 的脖领子,用腿一绊,噗通一声, 淘气 就跌倒地下。”
分類:脖子衣领
《國語辭典》:别针(別針)  拼音:bié zhēn
1.一种用来将物品暂时固定或密合的针。也称为「绷针」。
2.别在衣领或胸襟上的装饰品。如:「孔雀形别针,是今年最流行的式样。」
《國語辭典》:弼针(弼針)  拼音:bì zhēn
裁缝将衣料绷于图案上所用的无孔之针,犹今之大头针。
《國語辭典》:衬布(襯布)  拼音:chèn bù
缝制衣服时垫在衣领、两肩或裤腰等地方的布。
《漢語大詞典》:衬领
为避免领子易脏而衬在外衣领子里面的领子,可随时取下来洗涤。也叫“护领”
《漢語大詞典》:皮猴儿(皮猴兒)
一种风帽连着衣领的皮大衣。也指做成这种式样的,以人造毛、呢绒等做衬里的大衣。
《漢語大詞典》:举纲持领(舉綱持領)
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都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汉 王充 论衡·程材:“举纲持领,事无不定。”亦省作“ 举纲 ”。北史·源怀传:“ 怀 性宽简,不好烦碎,恒语人曰:‘为政贵当举纲,何必须太子细也。’”参见“ 提纲挈领 ”。
《國語辭典》:提纲挈领(提綱挈領)  拼音:tí gāng qiè lǐng
纲,网的大绳。挈,提起。领,衣领。提纲挈领指撒网要抓大绳,拿衣要提衣领。比喻要抓住重点大纲。《野叟曝言》第二一回:「若夫提纲挈领,则断推仲景一书。」也作「握纲提领」。
《漢語大詞典》:棉猴
风帽连着衣领的棉大衣。 冰心 《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我赶紧穿好衣服,披上棉猴。妈妈还把我的棉猴领子翻了上去。” 浩然 《艳阳天》第四章:“快把我那个棉猴拿来吧,那东西穿在身上……多大的风也打不透。”
《國語辭典》:两上领(兩上領)  拼音:liǎng shàng lǐng
一种内有衬底的衣领。旧时为了便于拆洗,常在领里再缝上衬领,称为「两上领」。《警世通言。卷八。崔待诏生死冤家》:「只见一个汉子头上带个竹丝笠儿,穿著一领白段子两上领布衫。」
分類:衣领
《漢語大詞典》:领襘(領襘)
古代衣领交叉,其交叉处称“领襘”。亦借指衣服。 唐 刘禹锡 《代赐谢春衣表》:“执领襘而抃舞失次,被纤柔而顾盼增辉。” 瞿蜕园 笺证:“﹝领襘﹞左传·昭十一年:‘衣有襘,带有结。’注:‘襘,领会也。结,带结也。’”
《漢語大詞典》:领门儿(領門兒)
衣领上两头相合的地方。儿女英雄传第六回:“然后用一隻手捉住那大和尚的领门儿,一隻手揪住腰胯提起来只一扔,合那小和尚扔在一处。”参见“ 领口 ”。
《國語辭典》:领口(領口)  拼音:lǐng kǒu
衣服的护颈部分。如:「这件衣服的领口好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