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得缺  拼音:dé quē
候选官员赴选后,递补缺额官职。《文明小史》第三一回:「北京久居不易,便商量动身。为著赴选未经得缺,同乡官面子上的应酬,也就减少了一半。」
《國語辭典》:候补(候補)  拼音:hòu bǔ
等待递补缺额。如:「候补理事」、「每个球队,都有几位候补球员。」《醒世姻缘传》第三九回:「此时正当乏手,等到好年成的时候补去罢。」
《漢語大詞典》:外编(外編)
正书以外带补遗、补缺性质的别编。宋史·艺文志一:“ 程迥 易章句十卷,又《外编》一卷。” 清 雷浚著 说文外编:“因取见于群经和玉篇广韵说文不载的字,故以外编为名。”
《漢語大詞典》:推补(推補)
谓荐举补缺官员。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既行三载考察之法,又行遇缺推补之例。”《水浒传》第一○一回:“又敕该部将 河北 新復各州县所缺正佐官员,速行推补。”
《漢語大詞典》:完罅
弥补缺陷。 宋 周邦彦 《汴都赋》:“黜 隋 之陋,更 唐 之故,补敝完罅,剔朽焚蠹。”
《漢語大詞典》:订阙(訂闕)
订补缺失。 清 郑弘能 《忠愍公〈北山文集〉跋》:“而 曹君 良求 者,参误订闕,相与观成,而是集之鐫,倏矣。”
分類:补缺缺失
《漢語大詞典》:升缺(陞缺)
官吏升级补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发谕单》:“如前官罣误出缺,尚未卸事,钱粮须预先吩咐,则该管经承有所忌惮,不敢擅动及朦混攒造交代。如係陞缺,则不必如此,恐前任见之不悦,致生嫌疑。”
《漢語大詞典》:轮补(輪補)
谓候补官员依次序补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大约做藩臺,照例总有一个手摺,开列着各州县姓名;那捐班人员,另有一个轮补的规矩。”
《漢語大詞典》:挑缺
挑补缺位。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便是那衙门请看折子;才得某营请示挑缺,又是某旗来文打到。”
分類:补缺
《国语辞典》:救过补阙(救过补阙)  拼音:jiù guò bǔ quē
挽救过失,弥补缺失。《晋书。卷五五。潘岳传》:「故箴规之兴,将以救过补阙,然犹依违讽喻,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
《国语辞典》:央浼营干(央浼营干)  拼音:yāng měi yíng gàn
属下嘱托上官亲信,传达给上官,请求为自己派好差事、补缺等一切有利的事,称为「央浼营干」。
《漢語大詞典》:裁缺
谓官吏免去原任官职,等候补缺。 清 施闰章 《蠖斋诗话·铁佛寺袈裟》:“又闻有宫绣千佛袈裟,佛顶各一珠,领以玉环。兵后僧贫,质之民家,二十餘年矣。丁未,予裁缺将行,为赎而归之。” 清 钮琇 觚賸·粤藩预定:“ 颜方伯 敏 裁缺家居,久不得调。”
《漢語大詞典》:顶补(頂補)
顶替补缺。 清 杨宾 《柳边纪略》卷二:“至兵丁亡故,老病退甲之缺,有子嗣者,准其顶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恤孤贫》:“要查须真正老疾幼残穷孑之人,方准入册,支领,若有死亡报官掩埋,仍准如前项人顶补。” 茅盾 《微波》:“总是要等到 李太太 或者大小姐好容易放下了碗筷,她这才顶补上去。”
分類:顶替补缺
《漢語大詞典》:三班县丞(三班縣丞)
清 代一种可以优先补缺的县丞班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听説此刻单是一个三班县丞,捐起来,最便宜也要三百多两呢。”
《漢語大詞典》:捐花样(捐花樣)
清 代因捐纳得官者多,补缺不易,又定出捐花样的办法。捐花样者得优先补缺,有遇缺先、前先、尽先等名目。并扩展到科举出身及其他非捐纳官员。清史稿·选举志七:“然积重难返,进士即用知县,非加捐花样,则补缺綦难,他无论已。”参见“ 捐纳 ”。
《漢語大詞典》:捐纳(捐納)
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 秦 汉 ,称纳粟。 清 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詔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然开例三载,所入仅二百万有餘,捐纳知县五百餘人。始则缺多易得,后见非数年不能选授,亦復观望徘徊。”清史稿·选举志七:“ 雍正 二年……帝曰:‘垦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难於銓选,降旨停止。年来捐纳应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数年,必致无捐纳之人,而专用科目矣。应酌添捐纳事欵。除道、府、同知不许捐纳,其通判、知州、知县及州同、县丞等,酌议準捐。’”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捐纳则废,年资则废,科举则废,将论官者必於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