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袖子  拼音:xiù zi
衣袖。
《国语辞典》:胳膊只折在袖子里(胳膊只折在袖子里)  拼音:gē bo zhǐ zhé zài xiù zi lǐ
(谚语)比喻隐藏自家的缺点或丑事。《红楼梦》第六八回:「婶婶是何等样人,岂不知俗语说的『胳膊只折在袖子里』!儿子糊涂死了,既作了不肖的事,就同那猫儿、狗儿一般,婶婶既教训,就不和儿子一般见识的,少不得还要婶婶费心费力,将外头的事压住了才好。」也作「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国语辞典》: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拼音:gē bo zhé le wǎng xiù zi lǐ cáng
(谚语)比喻隐瞒自己的缺点,亦即家丑不可外扬的意思。《红楼梦》第六八回:「可是蓉儿说的,『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少不得嫂子要体谅我。」也作「胳膊只折在袖子里」、「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漢語大詞典》:甩袖子
把衣袖一甩。比喻丢下应担负的工作,甩手不干。 刘心武 《班主任》:“倘是一个局外人,听了他那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的话,一定会以为他是个惯于撂挑子、甩袖子的人;其实 尹老师 牢骚归牢骚,工作归工作。”
《國語辭典》:出手  拼音:chū shǒu
1.撰作的诗文,方才脱稿。《陈书。卷二六。徐陵传》:「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
2.卖出、脱手。如:「这几个钱他不肯出手。」也作「出脱」。
3.出任其事。《水浒传》第二四回:「若不嫌时,奴出手与乾娘做如何?」《警世通言。卷二○。计押番金鳗产祸》:「日前时便怕人笑话,没出手。」
4.用钱。如:「他出手很大方。」
5.展现的本领。如:「出手不凡」。
《國語辭典》:袖筒  拼音:xiù tǒng
袖子。
分類:袖筒袖子
《國語辭典》:袖管  拼音:xiù guǎn
袖子。
分類:袖子
《漢語大詞典》:衫袖
衫的袖子。亦泛指衣袖。 北周 庾信 《春赋》:“鏤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 唐 李端 《送客东归》诗:“把君衫袖望垂杨,两行泪下思故乡。” 宋 苏轼 《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墨翻衫袖吾方醉,纸落云烟子患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衫袖上盈盈,揾泪不絶。”
分類:袖子衣袖
《国语辞典》:衣袖  拼音:yī xiù
衣服的袖子。唐。杜甫〈述怀〉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同秦老吓的将衣袖蒙了脸。」
《國語辭典》:衫子  拼音:shān zi
1.古代一种妇人的服装。唐。元稹 杂忆诗五首之五:「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五:「就揭开了外边衫子与裙子,把裤子解了带扭,褪将下来。」
2.国剧中的脚色。多是扮演贞静端庄的贤淑女子,表情稳重,偏重唱工。《官场现形记》第四回:「咱班子里一个老生,一个花脸,一个小生,一个衫子,都是呱呱叫,超等第一的脚色。」也称为「青衫」、「青衣」。
《國語辭典》:缝衣(縫衣)  拼音:féng yī
缝制衣服。如:「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缝衣是其基本功夫。」
《漢語大詞典》:缝掖(縫掖)
亦作“ 缝腋 ”。 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李贤 注:“礼记·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 郑玄 注曰:‘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贱不足以赎 邕 , 鴈门 缝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传:“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馆蒙示和谢惠连秋怀诗走笔和之》:“安能学缝掖,巧黠各相半。”
《國語辭典》:披风(披風)  拼音:pī fēng
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醒世恒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若是不好,教丫鬟寻过一领披风,与他穿起。」也作「斗篷」。
《國語辭典》:挽袖  拼音:wǎn xiù
捲起袖子。如:「他只要一回家,便主动挽袖下厨,煮饭烧菜。」《红楼梦》第五五回:「平儿见侍书不在这里,便忙上来与探春挽袖卸镯。」
《漢語大詞典》:风袖
飘动的袖子。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宋 方岳 《茧窝赋》:“既事之夕,山月正圆,顾见吾影,风袖翩翩,举杯而属之。” 元 刘因 《与客会饮野亭》诗:“风袖翩翩此何处,青林西北雨来时。”
分類:飘动袖子
《漢語大詞典》:蒙袂
用袖子蒙住脸。谓不愿见人。礼记·檀弓下:“ 齐 大飢, 黔敖 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屨,贸贸然来。” 郑玄 注:“蒙袂,不欲见人也。” 晋 陶潜 《有会而作》诗:“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