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5—839 【介绍】: 唐河东闻喜人,字中立。德宗贞元五年进士。宪宗元和时,历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力主削平藩镇。唐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朝,遇刺伤首。议者欲罢度,帝不听,即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旋以相职督诸军力战,遂擒吴元济。河北藩镇大惧,由此归顺朝廷。封晋国公。穆宗时,数出镇入相,以其用不用为天下重轻。文宗时,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病乞还东都,乃作别墅号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觞咏其间。官终中书令。卒谥文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5—839 字中立。排行十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擢第。八年登博学宏词科。十年复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河阴县尉。宪宗元和年间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力主削藩,被李师道所遣刺客斫伤,宪宗用之益坚,遂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二年(817)督师讨平淮西,封晋国公。十四年出为河东节度使。穆宗长庆二年(822)及敬宗宝历二年(826)曾两次入相,后官至中书令。晚年留守东都,筑绿野堂以自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酬甚密。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元方回曰:“裴晋公度累朝元老,于功名之际盛矣,而诗人出其门尤盛。自为之诗,尤不可及。”(《瀛奎律髓》卷一七)寄马赠张籍一事,诗坛传为佳话。《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又登宏辞科,补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元和初,迁监察御史、钊南西川节度掌书记。四年,召为起居舍人。自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十年拜相。十二年率师平淮西吴元济,以功封晋国公。后为皇甫铸所构,出为河东节度使。长庆二年,守司徒,复知政事。又为李逢吉所陷,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宝历二年,复知政事。大和四年,出镇襄州。八年,徙东都留守,加中书令。时宦官擅权,度乃治第洛阳集贤里,号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以诗酒琴书相乐。开成二年,复授河东节度使。四年,诏许还朝,卒。有《裴晋公集》二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以讨平淮蔡,擒吴元济,封晋国公。其后诛宦官刘克明,迎立文宗,屡秉国政,身系天下重轻者垂三十年,时人以比郭汾阳。开成四年卒,年七十五。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七
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五年进士。举宏词科。累拜中书舍人。改御史中丞。元和十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擢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等使。讨吴元济。还朝策勋。进金紫光禄大夫宏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封晋国公。复知政事。出为河东节度使。穆宗敬宗朝凡三知政事。文宗立。加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太清宫使。进侍中。拜中书令。薨年七十五。册赠太傅。谥文忠。会昌元年加赠太师。

作品评论

《蔡宽夫诗话》
晋公文字世不传,晚年与刘、白放浪绿野桥,多为唱和。间见人文集,语多质直浑厚,计应似其为人,如“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之句,可谓深婉。
《国语辞典》:中立不倚  拼音:zhōng lì bù yǐ
中正独立,意志不受人左右。《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唐。白居易〈除裴度中书舍人制〉:「中立不倚,道直气平,介然风规,有光近侍。」
《漢語大詞典》:午桥泉石(午橋泉石)
唐 宰相 裴度 因不满宦官擅权,于 洛阳 郊外建 午桥庄 别墅,日以泉石诗酒自娱。后因以“午桥泉石”为山林隐居之典实。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 谢方叔 惠国 ,自 寳祐 免相,归 江西 寓第,从容午桥泉石凡一纪餘。”参见“ 午桥庄 ”。
《漢語大詞典》:午桥庄(午橋莊)
唐 宰相 裴度 的别墅名。至 宋 为 张齐贤 所有。其地在今 河南 洛阳 。 唐 白居易 《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诗:“只添丞相阁,不改 午桥庄 。”宋史·张齐贤传:“归 洛 ,得 裴度 午桥庄 ,有池榭松竹之盛,日与亲旧觴咏其间,其意旷适。”亦省称“ 午桥 ”。 唐 刘禹锡 《洛中春末送杜录事赴蕲州》:“君过 午桥 回首望, 洛城 犹自有残春。” 宋 陈与义 《临江仙》词:“忆昔 午桥 桥上饮,坐中都是豪英。”参见“ 午桥泉石 ”。
《漢語大詞典》:一字三缣(一字三縑)
新唐书·皇甫湜传载, 裴度 修 福先寺 ,将立碑。 皇甫湜 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 度 赠以车马、缯彩甚厚。 湜 大怒曰:“自吾为《顾况集序》,未常许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縑,何遇我薄邪?” 度 笑,酬以绢九千疋。后因以“一字三縑”谓文酬极高。
《漢語大詞典》:拾带重还(拾帶重還)
相传 唐 宰相 裴度 少时游 香山寺 ,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 裴度 守候着还了她。见 宋 丁用晦 《芝田录·裴度》。后以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这不意之财,虽则取之无碍,倘或失主追寻不见,好大一场气闷。古人见金不取,拾带重还。我今年过三旬,尚无子嗣,要这横财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