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4,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审观
参候
观火
绿色
览揆
相法
还观
远鉴
观色
觇国
乐观
视荫
烛微
看中
审谛
《漢語大詞典》:审观(審觀)
仔细观察。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陛下审观,今日谋议之臣,孰如 赵普 ;将帅之良,孰如 彬 美 。”
《漢語大詞典》:参候(參候)
(1).观察验证。后汉书·郎顗传:“时卒有暴风, 宗 占知京师当有大火,记识时日,遣人参候,果如其言。”《魏书·律历志上》:“然天道盈虚,岂曰必协,要须参候是非,乃可施用。”
(2).谓问候尊长。周书·尉迟迥传:“大长公主年高多病, 迥 往在京师,每退朝参候起居,忧悴形於容色。” 宋 曾巩 《到亳州与南京张宣徽启》:“始敢通牋记参候之礼,庶几将心诚饥渴之勤。”
《國語辭典》:观火(觀火)  拼音:guān huǒ
比喻观察明白透澈。语出《书经。盘庚上》:「非予自荒兹德,惟汝舍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
《國語辭典》:绿色(綠色)  拼音:lǜ sè
自然界中大多数树叶和草所呈现的颜色,为光的三原色之一,其主要波长介于495至570奈米之间,常作为环境保护的代表色。
《漢語大詞典》:览揆(覽揆)
观察衡量。《楚辞·离骚》:“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王逸 注:“览,观也;揆,度也……言父 伯庸 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赐我以美善之名也。” 明 张煌言 《乡荐经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览揆人情者,莫贵乎司直。”后用以代称生辰。 清 钱谦益 《毕封君八十寿序》:“府丞虽以削杖归,览揆之辰,易衣破涕,与诸弟舒鴈行列,奉觴上寿。” 清 赵翼 《哭门人董东亭庶常之讣》诗之二:“从知堕地须论命,何物凭君览揆初。”
《國語辭典》:相法  拼音:xiàng fǎ
根据体貌判断祸福吉凶的方法。《金瓶梅》第二九回:「贫道粗知十三家子平,善晓麻衣相法。」《喻世明言。卷九。裴晋公义还原配》:「此是人定胜天,非相法之不灵也。」
《漢語大詞典》:还观(還觀)
仔细观察。左传·文公十八年:“ 行父 还观 莒僕 ,莫可则也。” 杨伯峻 注:“ 杜 注云:‘还,犹周旋也。’则还观为徧观、细审之意。”
《漢語大詞典》:远鉴(遠鑒)
(1).长远考虑。宋书·王弘传:“至於当否,尊自当裁以远鉴。”
(2).谓从高远之处观察。 郑观应 《南游日记·六月十四日》:“空心铁桅,高七、八丈,以为升旗之用,桅内有铁梯,梯尽处环以铁网,名曰望楼……若骤以兵舶乘之,亦无能逃其远鉴,舟未抵岸,而炮已碎其舟矣。”
《國語辭典》:观色(觀色)  拼音:guān sè
观察别人的脸色。《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分類:观察脸色
《漢語大詞典》:觇国(覘國)
(1).观察国情。礼记·檀弓下:“ 孔子 闻之曰:‘善哉!覘国乎?’” 康有为 《官制原理篇》:“古者只有聘问,只有主客之司,而今则竞争更炽,小则通商争利,大则覘国思啟,更为重大之司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一》:“覘国非难。入其境,搜其市,无一幅自製之精密地形图,非文明国。”
(2).谓窥伺帝位。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当是时,上密报 鲁公 ,则已有覘国之意矣。”
《國語辭典》:乐观(樂觀)  拼音:lè guān
对人生或一切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相对于悲观而言。如:「他天性乐观开朗,善与人结交为友。」
《漢語大詞典》:视荫(視蔭)
观察日影。意谓光阴易逝。左传·昭公元年:“ 赵孟 视荫,曰:‘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 孔颖达 疏:“荫,日景也。 赵孟 意衰,以日景自喻。” 宋 叶适 《申省乞致任状》:“倦惫屡月,瘦悴羸残,视荫将息,固无久存之理。”
《漢語大詞典》:烛微(燭微)
谓观察入微。 宋 洪适 《辞免除右仆射兼枢密使第三表》:“臣器非任重,识不烛微。” 宋 陆游 《德勋庙碑》:“沉机独智,烛微察远。”
分類:观察入微
《國語辭典》:看中  拼音:kàn zhòng
中意。因满意而选定。如:「她看中这件别致的上衣,马上要店员包装起来。」、「这家公司一年前就看中他,希望他能跳槽过来。」
《漢語大詞典》:审谛(審諦)
亦作“ 审諟 ”。
(1).慎密。尚书大传卷五:“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諦也。”
(2).详备,周备。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亭亭者,制度审諟,道德著明也。”
(3).精当;确当。 宋 陆游 《南唐书·徐锴传》:“少精小学,故所讎书尤审諦。”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用字审諦,则文章精确,於属文有益。”
(4).仔细考察或观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寝庙游衣冠:“ 陆机 作文以讥切之,但知搜剔其过,不復审諦其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諦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蔡元培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就教育家之眼光审諦小説,固必取隐恶扬善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