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条约(條約)  拼音:tiáo yuē
1.约定的事项、规章。《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中。南诏传》:「诏殿中监段文楚为经略使,数改条约,众不悦,以胡怀玉代之。」《里语徵实。卷中下》:「条约:昔箕子避地朝鲜,其国俗未有检束之教,乃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后条约始此。」
2.国家与国家间所缔结的契约。如:「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订立马关条约。」
《漢語大詞典》:空文
(1).空洞浮泛的文辞。史记·日者列传:“初试官时,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誷主上。”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 唐 白居易 《读张籍〈古乐府〉》诗:“《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2).谓不能用于当世的文章。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 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清 刘大櫆 《送胡先生序》:“余不自揆,闭户为空文,思以垂之於后。”
(3).有名无实的法律规章。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买绢未尝不折盐,粮草未尝不折钞,乃知青苗不许抑配之説,亦是空文。” 章炳麟 《訄书·商鞅》:“繇 汤 之法,终於盗贼满山,直指四出,上下相蒙,以空文为治,何其与 鞅 反也?”
《漢語大詞典》:令猷
(1).远大的志向、抱负。 南朝 宋 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量己畏友朋,勇退不敢进,行矣励令猷,写诚詶来讯。” 唐 白居易 《除阎巨源充邠宁节度使制》:“十联之帅,可以观政;万夫之长,可以树勋。勉弘令猷,副我休命。”
(2).美好的业绩。 明 皇甫汸 《过武城言子祠作》诗:“古邑一何卑,令猷久弥劭,弦歌谢清响,精华契深造。”
(3).指好的规章、制度。 唐 白居易 《荐李晏韦楚状·伊阙山平泉处士韦楚》:“臣伏以念功振滞,前王之令猷;贡士推能,长吏之本职。”《旧唐书·忠义传下·高沐》:“图难忘死,为臣之峻节;显忠旌善,有国之令猷。”
《漢語大詞典》:学则(學則)
(1).学习的法则、规则。管子·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弟,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心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
(2).学校的规章。
《國語辭典》:常经(常經)  拼音:cháng jīng
1.固定不变的法律规章。《管子。问》:「国有常经,人知终始,此霸王之术也。」《战国策。赵策二》:「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
2.亘古不变的规律。《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國語辭典》:故典  拼音:gù diǎn
1.旧时的典制。《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纪》:「未能绍先,以光故典。」
2.故事。《红楼梦》第一九回:「因为闻你香,忽然想起这个故典来。」
《國語辭典》:野鸡(野雞)  拼音:yě jī
1.雉鸡。《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野鸡夜雊,以一牢祠。」
2.当街拉客的妓女。《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姚老夫子见儿子没有同那人去打野鸡,方才把气平下。」
《漢語大詞典》:条章(條章)
(1).条例规章。后汉书·童恢传:“﹝ 恢 ﹞除 不其 令……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 魏 之条章法度, 晋 承之以有天下。”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续》:“军将征讨所到,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备有条章。” 章炳麟 《文学总略》:“《魏氏春秋》言 亮 作《八务》《七式》《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2).指条约。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巴黎复友人书:“且 范斯法尼 之会,诸国虽共订条章,而 西班牙 与 荷兰 另有 孟斯德 之约。”
《國語辭典》:通则(通則)  拼音:tōng zé
适用于一般状况的共同规章或法则。南朝梁。沈约〈立左降诏〉:「减秩居官,前代通则。」
《國語辭典》:定规(定規)  拼音:dìng guī
1.画圆形。汉。崔骃 扇铭:「晞露散霾,拟日定规。」
2.既定不变的原则。《明史。卷九四。刑法志二》:「检验尸伤有定法,恤囚有定规,籍没亦有定物,惟复雠者无明文。」《红楼梦》第一四回:「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
3.一定。《海上花列传》第四回:「耐定规要瞒仔倪了去做,倒好像是倪吃醋,勿许耐去,阿要气煞人。」
《漢語大詞典》:重订(重訂)
(1).谓重新订立条约、规章制度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七章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客,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2).谓重新修正著作。 龙榆生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后记》:“一九四八年季春之月, 忍寒居士 书于 金陵 病榻。一九五六年三月三十一日重订付印。”
《漢語大詞典》:事典
(1).治事的规章。周礼·天官·大宰:“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左传·文公六年:“ 宣子 ( 赵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 杜预 注:“典,常也。” 唐 苏颋 《命姚崇等北伐制》:“入敷事典,省阁称其闲练;出综条察,吏人畏其严明。”
(2).专门辑集有关礼制事件的类书。明史·艺文志三有 徐袍 著《事典考略》六卷。
(3).典故之一类。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
《漢語大詞典》:令格
令、格均为古代律法,因以“令格”泛指国家的法令或规章。新唐书·刑法志云:“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魏书·刑罚志:“十二年詔:‘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著之令格。’”新唐书·舒元舆传:“岁有才德纔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漢語大詞典》:官体(官體)
(1).官吏所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好逑传》第七回:“为官自有官体,事无大小,必有人告发,然后可以出签拿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 侯中丞 ﹞及至到任之后,却为官体所拘,不能放恣,因此心中闷闷不乐。”
(2).人体的器官。《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物质进化论》:“然宇宙内感于吾人之官体者,大率为物质现象,凡化学、物理学所讲论者皆是也。” 梁启超 《国民十大元气论》:“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我有官体,我有脑筋。”
《國語辭典》:学规(學規)  拼音:xué guī
学校里的规范、法则。《宋史。卷四二九。道学传三。朱熹传》:「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分類:学校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