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19,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初解
解作
解忧
得解
得解
解冻
解褐
解酲
解说
解说
解说
解携
解识
解绶
免解
《韵府拾遗 蟹韵》:初解
陆龟蒙汤泉诗上皇初解云衣浴珠棹时敲瑟瑟山
《漢語大詞典》:解作
谓天地解冻,雷雨兴起,草木复苏。语出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南朝 宋 谢灵运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國語辭典》:解忧(解憂)  拼音:jiě yōu
纾解烦忧。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漢語大詞典》:长踦(長踦)
亦作“ 长蚑 ”。亦作“ 长跂 ”。 蟏蛸的别名。尔雅·释虫:“蠨蛸,长踦。” 郭璞 注:“小鼅鼄长脚者,俗呼为喜子。”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长蚑,蠨蛸也。身小足长,故谓长蚑。” 唐 元稹 《蜘蛛》诗:“缝隙容长踦,虚空织横罗。”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长跂》:“长跂,蠨蛸也。身小足长,故谓长跂。”
分類:郭璞
《漢語大詞典》:得解
谓获得乡荐。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官府多用申解二字……士人获乡荐亦曰得解。”宋史·选举志二:“时诸道贡籍多燬於兵,乃詔转运司令举人具 元符 以后得解、升贡、户贯、三代、治经,置籍于礼部,以稽考焉。”参阅文献通考·选举三
分類:获得乡荐
《國語辭典》:得解  拼音:dé jiě
1.悟得其中的道理。犹言领会。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游戏神通,莫不皆悟无生,咸知妄想,随类得解,俱会真如。」
2.获释。《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國語辭典》:解冻(解凍)  拼音:jiě dòng
1.冰冻的东西融化。如:「太阳一出来,江河便慢慢的解冻了。」
2.解除对资金等的冻结。
《國語辭典》:解褐  拼音:jiě hé
解去平民所穿的衣服,易上官服。指入仕。《晋书。卷九二。文苑传。曹毗传》:「安期解褐于秀林,渔父摆钩于长川。」《梁书。卷二。武帝本纪中》:「不通一经,不得解褐。」
《國語辭典》:解酲  拼音:jiě chéng
解除酒醉的状态。《晋书。卷四九。刘伶传》:「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分類:醒酒消除
《漢語大詞典》:解说(解説)
舒解欢悦。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汉 郑玄 笺:“女行反入见我,我则解説也。”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论:“太后乃解説。”
分類:解说欢悦
《國語辭典》:解说(解說)  拼音:jiě shuō
解释、说明。《史记。卷六○。三王世家》:「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说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如今既有这十二字谜语,必有一个解说。虽然我自家不省得,天下岂少聪明的人?不问好歹,求他解说出来。」
《漢語大詞典》:解说(解説)
解脱,解下。周礼·春官·司常“建廞车之旌” 汉 郑玄 注:“葬云建之,则行廞车解説之。” 陆德明 释文:“説,吐活反。”
分類:解脱解下
《國語辭典》:解携(解攜)  拼音:jiě xī
分手、别离。唐。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诗:「游子益思归,罢琴伤解携。」唐。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异县惊虚往,同人惜解携。」
《漢語大詞典》:解识(解識)
(1).犹解释。 宋 本《〈颜氏家训〉序》:“余曰:‘凡字以詮义,字犹未识,义安能见?旋云小小,颇亦怱怱。’众乃谢余,令为解识。余遂作音义以晓之。”
(2).知晓;熟悉。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六:“举筯,沙鱼线甚俊。 吕丞相 喜问:‘君解识此物耶?’” 清 吴伟业 《夜游虎丘剑池》诗:“轆轤夜半语空中,无人解识兴亡意。”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别录》:“予操普通语相与周旋,谓居 中国 久,言语风习,解识不少,近则经商于 香港 也。”
《國語辭典》:解绶(解綬)  拼音:jiě shòu
解下印绶,即辞官卸任。南朝梁。萧统 陶渊明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休解绶,慢投簪,从来日月岂常阴?」也作「解龟」。
《漢語大詞典》:解印绶(解印綬)
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汉书·薛宣传:“ 游 ( 谢游 )得檄,亦解印綬去。”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解其意。一夕,解印綬遁去。”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 噶苏士 既解印綬,旋察 古鲁家 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 突厥 。”亦省作“ 解綬 ”、“ 解印 ”。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郡政有错,争之不从,即解綬去。” 唐 王维 《济上四贤咏》:“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 元 张可久 《朱履曲·归兴》曲:“堂上先生解印,松边稚子迎门。”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下官 苏州 太守 卜康民 ,地处衝繁,事多盘错,未得掛冠之便,难萌解綬之心。”
《漢語大詞典》:免解
宋 承 五代 后唐 制,举人获准不经解试(荐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试,称“免解”。宋史·选举志三:“旧,太学遇覃恩无免解法, 孝宗 始创行之。”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十岁以下﹞若能通五经以上,则可以州官荐入於朝廷,而必送中书省覆试,中,则可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