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0,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许九言
陈恕(字 仲言 )
李至(字 言几 )
张谔(字 昌言、直言 )
张佶(名 志言 字 仲雅 )
戚纶(字 仲言 )
王禹偁(世称 王黄州 字 元之 )
赵昌言(字 仲谟、幼谟 景肃 )
刘德言
吴简言(字 若讷 )
僧知礼(别称 法智、智礼 字 约言 金 法智大师 世称 四明尊者 知礼 )
张纶(字 公信、昌言 )
梅询(字 昌言 )
李择言
其它辞典(续上)
刘昌言(字 禹谟 )许九言
陈恕(字 仲言 )
李至(字 言几 )
张谔(字 昌言、直言 )
张佶(名 志言 字 仲雅 )
戚纶(字 仲言 )
王禹偁(世称 王黄州 字 元之 )
赵昌言(字 仲谟、幼谟 景肃 )
刘德言
吴简言(字 若讷 )
僧知礼(别称 法智、智礼 字 约言 金 法智大师 世称 四明尊者 知礼 )
张纶(字 公信、昌言 )
梅询(字 昌言 )
李择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2—999 【介绍】: 宋泉州南安人,字禹谟。陈洪进辟为功曹参军,掌笺奏。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复举进士登第。淳化初赵普留守西京,表为通判,委以府政。累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以与凶人赵赞素善,出知襄州,徙荆南府。真宗咸平中拜工部侍郎,卒。全宋诗
刘昌言(九四二~九九九),字禹谟,泉州南安(今属福建)人。节度使陈洪进辟为功曹参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随洪进归宋。八年,举进士得第,迁保信、武信二镇判官。后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又出知襄州。至道二年(九九六),徒知荆南府。真宗咸平二年卒,年五十八。有文集三十卷(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四),已佚。《宋史》卷二六七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一
刘昌言(九四二——九九九),字禹谟,泉州南安(今福建泉州市西)人。少笃学,文辞靡丽,陈洪进辟为功曹参军,掌笺奏。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及第。淳化初赵普留守西京,表为通判,委以府政。普卒,召对称旨,迁工部郎中。累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出知襄州,至道二年徙知荆南府,咸平初拜工部侍郎。二年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宋史》卷二六七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宝五年(972)任广南路转运判官,广南路转运判官,有记载者仅自开宝五年至八年四年而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6—1004 【介绍】: 宋洪州南昌人,字仲言。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历大理评事、通判澧州,以强干闻。累迁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颇用心计,革去宿弊,太宗深器之。迁给事中、参知政事。淳化四年,朝廷分三司为十道,以左右计使分判,恕充总计使,极言其非便。真宗时拜吏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封驳司、审官院。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荐寇准代为三司使,准一循其旧政。以疾卒。平生精于吏道,前后掌利柄十余年,胥吏畏服,有称职之誉。全宋文·卷一○七
陈恕(九四六——一○○四),字仲言,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澧州。召为右赞善大夫,同判三司勾院;迁左拾遗,充度支判官;再迁工部郎中、知大名府。累知澶州、代州,拜盐铁使。淳化二年四月,拜参知政事,旋出知江陵府。入充总计使,判左右计事。真宗咸平二年,拜吏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封驳司、审官院。五年,知贡举。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举寇准自代,次年卒,年五十九。《宋史》卷二六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01 【介绍】: 宋真定人,字言几。七岁而孤,为内臣李知审养子。太宗太平兴国间进士。历通判鄂州,擢著作郎、直史馆,累迁右补阙、知制诰。八年,拜参知政事。雍熙初,谏太宗亲征范阳,以目疾求解机政。命兼秘书监,总秘阁藏书。淳化五年,兼判国子监,总领校雠、刊刻七经疏。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主张弃灵州,安抚西夏。后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徙知河南府。与李昉以诗相酬,有《二李唱和集》。全宋诗
李至(九四七~一○○一),字言几,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太宗太平兴国初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擢知制诰,直史馆。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雍熙初,加给事中,兼秘书监。淳化五年(九九四),兼判国子监。至道初,为太子宾客。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咸平元年(九九八),授武信军(一作武胜军)节度使,徒知河南府。四年卒,年五十五。赠侍中。《宋史》卷二六六、《隆平集》卷六《东都事略》卷三六有传。 李至与李昉多唱和诗,有一九一四年罗振玉辑《宸翰楼丛书》本《二李唱和集》一卷。今以丛书本为底本,录诗八十五首,又从《翰苑群书》等录诗三首附后,编为二卷。全宋文·卷一三一
李至(九四七——一○○一),字言几,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太平兴国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累迁右补阙、知制诰。八年,为翰林学士,寻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雍熙三年,以目疾解参政。后兼秘书监,判国子监。至道初,兼太子宾客。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复以目疾求去,授武胜军节度,徙知河南府。咸平四年卒,年五十五。《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歙州新安人,字昌言,一字直言。初仕南唐为秘书丞、通判鄂州。归宋,太宗太平兴国时除西川转运副使。地方土人本罕习舟楫,取峡江中竞渡者给漕役,覆溺常四五。建议置威棹军分隶管勾,自是无覆舟之患。累迁荆湖江浙等道制置茶盐副使卒。全宋文·卷一○○
张谔,字昌言,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南唐秘书丞、通判鄂州。宋师南伐,以州归款,授右赞善大夫。蜀平,选知阆州。太平兴国中,除西川转运副使,累迁荆湖、江、浙等道制置茶盐副使,卒。事迹附见《宋史》卷三○一《张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2—1020 【介绍】: 宋华州渭南人,本燕人,初名志言,字仲雅。张昉子。用荫补殿前承旨,以习儒业,献文求试,换国子监丞。太宗至道中通判陕州。真宗咸平初,擢为陕西转运副使,至延安,遇夏人入寇,亲督兵击败之。景德中,徙益州钤辖,御军抚民,甚有威惠。天禧初,拜西上閤门使,复为泾原钤辖。涉猎书史,好吟咏,勇敢善射,有方略,总戎护塞,以威名自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4—1021 【介绍】: 宋宋州楚丘人,字仲言。戚同文次子。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知太平县,作《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诲。迁光禄寺丞。真宗即位,为秘阁校理,改太常丞。景德元年初设龙图阁待制,纶与杜镐首为之,人以为荣。留意吏治,屡蒙召对,多所敷启。乐于荐士,每一奏十数人,皆当时知名士。预修《册府元龟》。大中祥符三年,擢枢密直学士。后为王遵诲所谮,以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有文集及专收奏议之《论思集》。全宋诗
戚纶(九五四~一○二一),字仲言,应天楚丘(今山东曹县)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历知州县,入为光禄寺丞。真宗即位,除秘阁校理。景德元年(一○○四),拜右正言,龙图阁待制。二年,预修《册府元龟》。进秩左司谏、兵部员外郎。大中祥符三年(一○一○)出知杭州,徙扬、徐、青、郓、和州。天禧四年(一○二○)分司南京。五年卒,年六十八。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三○六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四○
戚纶(九五四——一○二一),字仲言,应天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人。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历知太和、永嘉县。真宗立,为秘阁校理。景德初,拜龙图阁待制,知贡举,预修《册府元龟》,判鸿胪寺,掌吏部选。迁户部郎中、直昭文馆,待制如故,又兼集贤殿修撰。祥符三年擢枢密直学士。后历知杭、扬、徐、青、郓等州。晚节为权势所排,左迁团练副使。天禧五年卒,年六十八。纶以文行知名,笃于古学,有集二十卷,又著《论思集》十卷。《宋史》卷三○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4—1001 【介绍】: 宋济州钜野人,字元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端拱初为右拾遗、直史馆,上《御戎十策》。迁知制诰,判大理寺。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凡诏命不当者多所论奏。真宗即位,上疏言加强边防、减冗兵冗吏、严格选举、沙汰僧尼、谨防小人得势等五事。预修《太祖实录》,以直书史事,降知黄州,后迁蕲州卒。在官以刚直敢言称。工诗文,提倡诗学杜甫、白居易,文学韩愈、柳宗元。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全宋诗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授成武县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迁知长洲县。端拱元年(九八八)应中书试,擢直史馆。次年迁知制诰。淳化二年(九九一),为徐铉辨诬,贬商州团练副使。五年,再知制诰。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未几改扬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咸平元年(九九八)预修《太祖实录》,直笔犯讳,降知黄州。四年移知蕲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残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王禹偁诗,前十一卷以《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配吕无党钞本《小畜集》为底本,校以清光绪会稽孙星华增刻本(简称孙本)、清乾隆平阳赵熟典刻本(简称赵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江南图书馆藏经锄堂钞本(简称经锄堂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鉴》等书引录。第十二卷以孙星华增刻本《小畜外集》为底本,参校上海函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影宋写本(简称影宋本)、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丛编》等书引录。第十三卷录集外诗及断句,其中《吴郡志》所收《赴长洲县作》三首,已合并编入《小畜集》同题诗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误收他人诗三首(其中二首为杜甫诗),已删去。词学图录
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人。宋史有传。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见《花庵词选》。全宋文·卷一四一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次年除大理评事、知长洲县。端拱二年拜右司谏、知制诰,未几判大理寺事。为徐铉雪冤忤旨,贬商州团练副使。移解州,差知单州。召为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至道元年,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移知扬州。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以直书史事,出守黄州。四年,徙蕲州,病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存)、《小畜外集》二十卷(今存七——一三卷)、《五代史阙文》一卷。另有《承明集》、《奏议集》等。《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或955—1009 【介绍】: 宋汾州孝义人,字仲谟,一作幼谟。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历知青州、知制诰,预修《文苑英华》。累官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坐事贬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复拜右谏议大夫。出知天雄军,以治河功拜给事中、参知政事。王小波、李顺起事,独数论攻取之策,授川峡都部署前往镇压。又为太宗猜忌,事毕改户部侍郎,罢政事。真宗初累官工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遭贬。景德中拜刑部侍郎,历知北边州、军,再迁户部侍郎。临事果断、孤傲强力。李沅、王旦、王禹偁均为其所识拔。全宋诗
赵昌言(九四五~一○○九),字仲谟,汾州孝义(今属山西)人。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进士,通判鄂州。雍熙三年(九八六)知天雄军。四年除枢密副使(《宋宰辅编年录》卷二)。端拱元年(九八八)贬崇阳军节度行军司马。淳化二年(九九一)起知蔡州,四年召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九九五)罢知凤翔府。真宗即位,迁知陕州。咸平三年(一○○○),召知审官院。景德元年(一○○四)知河阳。徒镇州。大中祥符二年卒,年六十五(《东都事略》卷三六作五十五),谥景肃。《宋史》卷二六七有传。全宋文·卷一○五
赵昌言(九四五——一○○九),字仲谟,汾州孝义(今山西孝义)人。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累迁职方员外郎,知制诰,预修《文苑英华》。雍熙四年为枢密副使,迁工部侍郎。以党胡旦贬行军司马。淳化二年,起知蔡州、天雄军。四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改户部侍郎,罢政事,知凤翔府。徙澶、泾、延三州。真宗即位,迁兵部侍郎,知陕州,移知永兴军。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审官院,加工部尚书。复以事贬行军司马。后迁户部、吏部侍郎。大中祥符二年卒,年六十五。《宋史》卷二六七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宝七年(974)任淮南路转运副使。淳化元年(990)任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使。淳化二年(991)任江南路转运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字约言。俗姓金。七岁丧母,发愿出家,十五岁受具。二十岁从宝云寺义通法师习天台教观。甫经一月,便能讲经。与高僧慈云相结,义同手足。未几,名撼四方,净侣云集。太宗淳化间出主乾符寺,寻迁延庆寺,专事忏讲四十余年,生徒遍于东南。真宗赐号法智大师,世称四明尊者。后世尊为天台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大悲忏仪》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礼,字约言。年十五出家,师事宝云寺义通法师。讲天台教观。真宗天禧四年住延庆寺,学徒甚众。有《十义书》、《融心解》等多种。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礼(九六○——一○二八),又称智礼,字约言,俗姓金氏,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幼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端拱元年师卒,遂继席弘化。后居四明延庆院。四十馀年中,讲论佛典,修礼忏法,并与本宗「山外派」展开长期争论,开创山家派,成为天台宗著名义学高僧,后人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人称四明尊者,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门指要钞》、《观心二百问》、《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观经疏妙宗钞》、《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多存。见释宗晓《四明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统纪》卷八。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知礼。字约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祷佛而生。神宇清粹。不与众伦。出家具戒。从宝云习教观。大有解入。与慈云相结。义同手足。端拱元年。宝云归寂。遂继席弘化。学众云委。咸平中。郡大旱。与慈云同修光明忏祈雨。约三日无应当。然一手供佛。忏未竟。雨已大浃。是年。遣门人如什二子。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诣钱塘昭师室。初是。光明玄。有广略二本。景德前。钱塘恩师制发挥记。专解略本。谓。十种三法。纯谈法性。不须更立观心。广书有之者。后人擅加耳。师于是。作扶宗记。大明广书附法观心之义。谓恩师之废观心。是谓有教而无观。有梵天昭孤山圆。皆奉先门学。述辩讹。以助略书。彼此诘难往返。绵历七载。乃总结前后。为书二卷。凡十章。因为十义书。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时。孤山居昭师座端。观如什论不已。遽白郡守。以来无公据发遣。令还不复致答。事乃已。祥符六年。建念佛施戒会。岁视为尝。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旨。天禧改元。谓其徒曰。半偈亡躯。一句投火。圣人之心。为法如是。吾将捐身。以警懈怠。乃与异闻。结十同志。修法华忏。三载期满。将焚身以供妙经。秘书杨大年。以常住弘法为请。并诸公。交劝力止之。乃复结十僧。修大悲忏法三载。以酬素愿。是年。述消复三用章。对孤山阐义钞。四年驸马李遵勖。奏师高行遗身。上嘉叹。赐号法智。且遣内侍。至延庆寺。命修法华忏三日。为国祈福。因撰观音别行玄记。观经疏妙宗钞。天圣改元。天童凝禅师。贻书论指要钞。拣示达磨门下三人。得道浅深。为不可。师为改之。三年。大弘放生之业。五年。制光明文句记。以迫归寂。不及终帙。六年元旦。建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至五日。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称佛号。奄然而逝。寿六十九。夏五十四。露龛二七日。颜貌如生。爪发俱长。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师著述数十种。发明天台一家之旨。无剩义矣。诚为前达之功臣。后学之模范。独于起信。大有悟入。故多所援据。后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师门学甚夥。而尚贤为之冠。嗣法智。主延庆。道化大行。尝晨入忏堂。见一虎伏几前。贤直进。展尼师坛于虎背。拜之。寂无所睹。奇哉。则其人为可知矣。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知礼,字约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生礼。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得度。及长,诣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会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同修光明忏。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赐名“延庆”。六年建念佛施戒会。自兹以降,每岁二月望,以为常举。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积精竭诚,千日无倦。人以为难,自礼视之,乃若固然。复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谛,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谭事相,空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时方诏天生立放生池,礼舍钵资,集诸善缘,结放生会,每岁佛诞日,纵诸鱼鸟。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结跏趺坐,召众说法,称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36 【介绍】: 宋颍州汝阴人,字公信,一字昌言。太宗淳化中主榷酤于大名属邑。从雷有终镇压王均于蜀,以功擢閤门祗候,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后历任知州及监司,所至兴利除害,有循政。累迁东上閤门使、乾州刺史,移知颍州卒。有材略,尚宽恕,喜施予,人称其政绩曰:“发身如班定远,事边如马伏波,水利如邵南阳,食货如耿大农。”全宋文·卷一九五
张纶(九六二——一○三六),字昌言(《宋史》本传作「公信」),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以击王均功迁右侍禁、庆州兵马监押,擢閤门祗候,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徙荆湖提点刑狱,迁东头供奉官、提点开封府界县镇公事。历知辰州、渭州、镇戎军。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兼权知泰州。又历知秦、瀛、沧州,真拜乾州刺史,徙知颍州。景祐三年卒,年七十五。见范仲淹《张公神道碑》(《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二),又《宋史》卷四二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41 【介绍】: 宋宣州宣城人,字昌言。太宗端拱二年进士。真宗时为三司户部判官,屡上书论西北兵事。坐断田讼失实,降通判杭州。迁两浙转运副使,判三司开拆司。坐议天书,出知濠州。后历知数州,累官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知审官院。以足疾出知许州。全宋诗
梅询(九六四~一○四一),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为利丰监判官。真宗咸平三年(一○○○)直集贤院。因事降通判杭州,历知苏、濠、鄂、楚、寿、陕诸州,为两浙、湖北、陕西转运使,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直昭文馆,知荆南。明道元年(一○三二)以枢密直学士知并州(《北宋经抚年表》卷三)。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拜给事中,知审官院。宝元二年(一○三九)知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四)。康定二年卒,年七十八。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七《梅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有传。今录诗二十八首。全宋文·卷一九九
梅询(九六四——一○四一),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端拱二年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知杭州仁和县。真宗召试中书,除集贤院。屡上书陈论西北事,历知苏州、濠州、鄂州,为湖北、陕西转运使。后擢龙图阁待制,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判流内铨,为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累迁给事中、知审官院。康定二年六月卒于许州官第,年七十八。见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梅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七),《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至道元年(995)任三司度支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