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0,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王谨言(字 不疑 )
谭嘉言
孙慎言(字 景文 )
李敷(字 昌言 )
张问(字 昌言、冒言 )
张诜(字 枢言 )
马嘉言
关咏(字 永言 )
刘立言
陈宗言
唐言(字 子重 )
孙直言(字 隐之 )
施昌言(字 正臣 )
王罕(字 师言 )
其它辞典(续上)
言法华王谨言(字 不疑 )
谭嘉言
孙慎言(字 景文 )
李敷(字 昌言 )
张问(字 昌言、冒言 )
张诜(字 枢言 )
马嘉言
关咏(字 永言 )
刘立言
陈宗言
唐言(字 子重 )
孙直言(字 隐之 )
施昌言(字 正臣 )
王罕(字 师言 )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
言法华者。莫知其所从来。初见之于景德寺。七俱胝院。梵相奇古。直视不瞬。口吻衮衮。不可识。相传言。诵法华经。故以为名。时独语笑。多行市里。褰裳而趋。或举手画空。伫立良久。从屠沽游。饮啖无所择。道俗共目为狂僧。丞相吕许公。问佛法大意。对曰。本来无一物。一味总成真。僧问世有佛否。对曰。寺里文殊。有问。师凡耶圣耶。举手曰。我不在此住。至和三年。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谏官范镇首发大义。乞择宗室之贤者使摄储贰。以待皇嗣之生。退居藩服。不然。典宿卫尹京邑。以系天下之望。并州通判司马光亦以为言。凡三上疏。一留中。二付中书 上夜焚香默祷曰。翌日化成殿具斋。虔请法华大士。俯临无却。清旦 上道衣凝立。以待。俄驰奏。言法华。自右掖门径趍。将至𥨊殿。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朕请而来也。有顷至。辄升御榻。跏趺而坐。受供讫。将去 上曰。朕以储嗣未立。大臣咸以为言。侵寻晚暮。嗣息有无。法华其一决之。师索笔引纸。连书曰。十三十三。凡数十行。掷笔无他语。皆莫测其意。其后 英宗登极。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方验前言也。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谓人曰。我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今南归矣。语毕右胁而寂。 赞曰。如来世尊曰。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言法华临终乃曰。我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是也。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言法华者。莫知其所从来。梵相奇古。语言无忌。出没不测。多行市里。褰裳而趋。或举指画空。伫立良久。与屠沽者游。饮啖无所择。道俗共目为狂僧。时至景德寺七俱胝院。丞相吕许公。问佛法大意。答曰。本来无一物。一味总成真。僧问。世有佛否。对曰。寺里文殊有。问。师凡耶圣耶。举手曰。我不在此住。至和三年。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谏官范镇。首发大义。乞择宗室之贤者。使摄储贰。以待皇储之生。并州通判司马光。亦以为言。凡三上疏。上夜焚香默祷曰。翼日化成殿具斋。虔请法华大士。俯临无却。清旦上道衣凝立以待。俄驰奏言。法华自右掖门径趋。将至寝殿。侍卫呵止不可。上笑曰。朕请而来也。辄升御榻趺坐。受供讫将去。上曰。朕以储嗣未立。大臣咸以为言。侵寻晚暮嗣息有无。师其一决之。师索笔引纸。连书曰。十三十三。凡数十行。掷笔无他语。皆莫测其意。其后英宗登极。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方验前言也。吕申公蒙正居政府日。焚疏请师斋。翼旦师至坐堂上。公将出。念当拜不当拜。师大呼曰。吕老子。快出来。拜亦得。不拜亦得。吕大惊。遽出拜之。斋毕。问未来休咎。师索笔书亳州二字。及后罢相知亳州始悟。天衣怀公。依景德时。与师遇。拊怀背曰。临济德山去。怀因奋而游禅。遂大振云门之道。儿孙珠走而玉跃。师言于是乎验。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谓人曰。我从无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今南归矣。言毕右胁而寂。或作寿春许氏子。弱冠游东都。得度于俱胝院。留讲肆之久。一日读云门录。忽契悟。遂获感通焉。 河南志曰。志言。姓许氏。自寿春来。居东京景德寺。为人卜休咎。书纸挥翰甚疾。字体遒劲。初不可晓。后多验。有具斋荐鲙者。则并食之。临流而吐。化为小鲜。群泳而去。海客遇风且没。见僧操絙引舶而济。客至都下。志言谓客曰。非我汝奈何。客犹记其貌。真引舟者也。后卒。仁宗以真身塑像置寺中。榜曰显化禅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谨言(一○一一~?),字不疑,洛阳(今属河南)人,益恭子(《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一)。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官驾部郎中(同上书)。以司农少卿致仕。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参与洛阳耆英会,时年七十二。
人物简介
简介
景祐元年(1034)任道州知州。庆历六年(1046)任泰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九三
孙慎言,字景文,仁宗时人。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3—1087 【介绍】: 宋襄州襄阳人,字昌言。第进士。仁宗康定二年又举茂才异等科。通判大名府,有善政,擢提点河北刑狱。历江东、淮南、河北、河东转运使。坐误军需,贬知光化军。寻复为河北转运使。神宗熙宁末,知沧州。自新法行,独不阿时好。哲宗元祐初,为秘书监、给事中,累官正议大夫。全宋诗
张问(一○一三~一○八七),字冒言,襄阳(今属湖北)人。仁宗景祐初进士(《永乐大典》卷一○八一二),通判大名府(《楚记》卷一五)。擢提点河北刑狱。徙江东、淮南转运使,加直集贤院、户部判官。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贬知光化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复为河北转运使、知徐州。入为度支副使,拜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熙宁末,知沧州。元丰间,历知河阳、潞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为秘书监。二年卒(同上书卷四○七),年七十五。《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二九
张问(一○一三——一○八七),字昌言,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进士起家,通判大名府,擢提点河北刑狱,徙江东、淮南转运使。加直集贤院、户部判官,复为河北转运使。入为度支副使,拜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坐误军须,贬知光化军。熙宁末,知沧州,历知河阳、潞州。元祐初,为秘书监、给事中,累官正议大夫。元祐二年卒,年七十五。问不阿时好,处己廉洁。《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87 【介绍】: 宋建州蒲城人,字枢言。第进士。通判越州,改衙前役为雇役,民以为便。擢夔路转运判官,改陕西转运副使。知秦州,抚群羌。知熙州,破鬼章。神宗元丰三年,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徙杭州。累官正议大夫。性孝友,廉于财,平生不殖田业。有《丧礼》、《奏议》及文集。全宋文·卷一○九七
张诜,字枢言,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第进士,通判越州,知襄邑县。擢夔路转运判官,加直集贤院,权转运副使,改陕西转运副使。熙宁五年,直龙图阁、知秦州;十年,迁天章阁待制、知熙州。元丰三年,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徙杭州,将行,复命权经略熙河事,会灵武罢师,乃赴杭。哲宗即位,除正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年七十二。有文集十卷、《奏议》三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庆历八年(1048)任南雄州知州。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皇祐元年(1049)任兴化军知军。皇祐三年(1051)任温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任广德军知军。
人物简介
简介
皇祐三年(1051)任衢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五二五
唐言(一○二四——?),字子重(又字子正),哲宗时鲁国(今属山东)人。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通州静海人,字正臣。第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滁州。知太平州,上政论三十篇。入为殿中侍御史、开封府判官。后历任地方州官,卒于京师。虽能任繁剧,然治家则凌乱无纪。全宋诗
施昌言(?~一○六四),字正臣,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仁宗时进士(明万历《通州志》卷一)。通判滁州,迁三司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后历知州府。英宗治平元年,知越州,卒(《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宋史》卷二九九有传。全宋文·卷三九二
施昌言(?——一○六四),字正臣,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举进士高第,授将作监丞、通判滁州。官至礼部员外郎,加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曾为河北都转运使、江淮发运使,历知太平、华、沧、应天、延、澶、滑、杭、越等州。尝上《政论》三十篇,不传。《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师言。王圭季父。以荫知宜兴县,有惠政。为广东转运使,招兵解侬智高广州之围。后为西路转运使,招降侬宗旦父子。知潭州,为政务适人情。有狂妇数诉事,为前守叱逐,罕委曲徐问,案情得直。官终光禄卿,卒年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