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1,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辩义
咨论
稽论
说议
谭说
风评
风雨
庙堂
公议
能言
不论
云云
论思
高谈
言事
《漢語大詞典》:辩义(辯義)
犹议论。义,通“ 议 ”。《淮南子·泰族训》:“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分類:议论
《漢語大詞典》:咨论(咨論)
议论;商讨。世说新语·政事“ 亮 亦寻为贿败”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选用之事,与 充 咨论, 充 每不得其所欲。”
分類:议论商讨
《漢語大詞典》:稽论(稽論)
犹议论。后汉书·苏竟传:“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
分類:议论
《漢語大詞典》:说议(説議)
议论;谈论。墨子·非儒下:“有强执有命以説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韩非子·八奸:“其於説议也,称誉者所善,毁疵者所恶,必实其能,察其过,不使羣臣相为语。”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復召为光禄大夫,常居左右,论事説议,无不是者。”
《漢語大詞典》:谭说(譚説)
议论;谈论。新唐书·隐逸传·贺知章:“性旷夷,善谭説。”
分類:议论谈论
《國語辭典》:风评(風評)  拼音:fēng píng
名声、评价。如:「班导师对学生一向温和宽厚、循循善诱,风评颇佳。」
分類:议论
《國語辭典》:风雨(風雨)  拼音:fēng yǔ
1.风和雨。《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韦韝毳幕以禦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文选。张衡。东京赋》:「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
2.比喻艰难困苦。如:「我们在风雨中成长茁壮。」
3.《诗经。郑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或亦指男女幽会之诗。首章二句为:「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國語辭典》:风雨如晦(風雨如晦)  拼音:fēng yǔ rú huì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比喻处于险恶环境中也不改变其操守。《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立身行道,始终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也作「风雨晦冥」。
《國語辭典》:满城风雨(滿城風雨)  拼音:mǎn chéng fēng yǔ
语本唐。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诗:「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后来多用来形容深秋或晚春时到处刮风下雨之景色。宋。范成大 春晚诗三首之一:「手把青梅春已去,满城风雨怕黄昏。」今则多借指事情一经传出,流言四起,到处议论纷纷。如:「这件丑闻已闹得满城风雨,不知该如何收拾?」
《國語辭典》:庙堂(廟堂)  拼音:miào táng
1.宗庙。《礼记。礼器》:「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2.朝廷。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孤本元明杂剧。活拿萧天佑。第一折》:「你是那调和鼎鼐庙堂臣,扶危救困安邦器。」
《國語辭典》:公议(公議)  拼音:gōng yì
1.众人的评论、公断。《红楼梦》第六八回:「大家公议了,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
2.关于国家的事情,以公共利益为标准而评议,称为「公议」。
《國語辭典》:公义(公義)  拼音:gōng yì
公正的义理。如:「他好打不平,看到不合公义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法正》:「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國語辭典》:能言  拼音:néng yán
1.能开口说话。《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2.善于辞令。晋。陆机〈文赋〉:「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为使。」
《國語辭典》:不论(不論)  拼音:bù lùn
1.不管如何、不顾一切。《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
2.不计较、不讲求。如:「她只要有书可看,对于其他的娱乐就不论了。」
3.不但、不仅。《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行恶不论天所罪,应时冥零亦共诛。」唐。白居易〈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寄宗正李卿考功崔郎中〉诗:「不论崔李上青云,明日舒三亦抛我。」
4.不说,不议论。《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儒林外史》第二回:「不论别人,只这一位荀老爹,三十晚里还送了五十斤油与你。」
《國語辭典》:云云  拼音:yún yún
1.如此如此。《汉书。卷五○。汲黯传》:「上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2.纷纭的议论。《晋书。卷七八。孔愉传》:「人口云云,无所不至。」《文明小史》第二九回:「至于兵船来到的话,乃是谣言,还祈从中替府宪说明,免致惊疑云云。」
3.众多的样子。《庄子。在宥》:「万物云云,各复其根。」也作「芸芸」。
《漢語大詞典》:论思(論思)
议论、思考。特指皇帝与学士、臣子讨论学问。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唐 李百药 《安德山池宴集》诗:“朝宰论思暇,高宴临方塘。”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 金华 讲殿共论思, 圣祖 文宗 旧典貽。” 梁启超 《军机大臣署名与立宪国之国务大臣副署》:“君上日与廷臣前席论思。”
《國語辭典》:高谈(高談)  拼音:gāo tán
形容畅快而无拘束的谈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诸子》:「夫自六国以前,去圣未远,故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牖。」
《漢語大詞典》:言事
(1).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见 宣王 ,不言事。”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贞观 、 开元 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明 归有光 《题〈太仆寺志〉后》:“ 怀东 顾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
(2).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
(3).诉说或陈述事情。史记·平準书:“使问曰:‘家岂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今所趋走州刺史 崔公 ,时赐言事,又具得太尉实迹,参校备具。”
(4).谓记言与记事。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孙汝听 曰:“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事,即动也。”又引 童宗说 曰:“以纪言,春秋以纪事。”
(5).指公文。隋书·百官志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其公文曰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