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1,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通论
罪言
深论
议政
论辨
杂说
论政
大论
唇吻
论谏
论士
抗议
十言
庙论
吐论
《國語辭典》:通论(通論)  拼音:tōng lùn
1.通达的议论。《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纭。」《旧唐书。卷二六。礼仪志六》:「当春秋二百年间,鲁凡城二十四邑,唯郿一邑称筑,其二十三邑,岂皆有宗庙先君之主乎?执此为建主之端,又非通论。」
2.贯通诸经的议论。如《五经通论》。《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春秋合三传通论》十卷:潘叔度注。」《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五经》义微,诸家异见,以所是者为正,所否者为邪,此一偏之大失也。顷者指苏轼为邪学,而加禁甚切;今已弛其禁,许采其长,实为通论。」
3.某一学科概论性的论述。如《词学通论》。
《漢語大詞典》:罪言
新唐书·杜牧传:“ 刘从諫 守 泽潞 , 何进滔 据 魏博 ,颇骄蹇不循法度。 牧 追咎 长庆 以来朝廷措置亡术,復失 山东 ,鉅封剧镇,所以繫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后因称奏议或议论时政得失的文章为“罪言”。如 清 郭嵩焘 有《罪言存略》。 康有为 《闻邓铁香鸿月庐安南画界撤还却寄》诗:“ 杜牧 《罪言》犹未得, 贾生 痛哭竟如何!”
《漢語大詞典》:深论(深論)
(1).深刻的议论。后汉书·党锢传序:“又 渤海 公族进阶 、 扶风 魏齐卿 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2).进一步议论。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但既然‘还是不发表好了’,则关于我的一笔,我也就不再深论了。”
《漢語大詞典》:议政(議政)
议论政事。 汉 王充 论衡·效力:“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 宋 韩元吉 《读〈管子〉》:“则 仲 之与 桓公 平日谋国议政者,其亦详矣。”清史稿·太宗纪二:“﹝ 崇德 二年夏四月﹞丁酉,命固山贝子 尼堪 、 罗託 、 博洛 等预议国政。增置每旗议政大臣三人,集羣臣諭之曰:‘向者议政大臣额少……今特择尔等置之议政之列,当以民生休戚为念,慎勿怠惰,有负朝廷。’”
《國語辭典》:论辨(論辨)  拼音:lùn biàn
1.评量、辨析。《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记》:「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辨得失。」
2.文体名。其体盖源自古代诸子,旨在论證说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有论辨类。今多称为论说文。
《國語辭典》:杂说(雜說)  拼音:zá shuō
各种论说的文章。《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平日考的诗赋,还有所作的古文易解,以及各样的杂说,写齐了来请教老师。」
《國語辭典》:论政(論政)  拼音:lùn zhèng
议论政事。如:「总统大选的消息,是近日各方论政的焦点。」
《漢語大詞典》:大论(大論)
(1).正大的议论或理论。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下:“不闻大论,则志不弘;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唐 韩愈 《进学解》:“ 荀卿 守正,大论是弘。”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推吐赤心,敷建大论。”
(2). 吐蕃 官号。论,藏文blon,王族、大臣。旧唐书·吐蕃传上:“其国人号其王为赞普,相为大论、小论,以统理国事。”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官有大相曰论茝,副相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号大论、小论。”
《國語辭典》:唇吻(脣吻)  拼音:chún wěn
比喻言辞、谈吐。《抱朴子。内篇。畅玄》:「唇吻为兴亡之关键。」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章表》:「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
《漢語大詞典》:论谏(論諫)
(1).论述讲谏的方法。 宋 苏洵 《谏论上》:“古今论諫,常与讽而少直,其説盖出於 仲尼 。”
(2).议论和进谏。 宋 陆游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之一:“论諫寧中止,谋謨不苟同。”
《漢語大詞典》:论士(論士)
(1).议论之士。吕氏春秋·乐成:“当此时也,论士殆之日几矣, 中山 之不取也,奚宜二篋哉?” 高诱 注:“论士,议士也。”
(2).评论人才。晋书·外戚传·褚爽:“ 爽 少有令称, 谢安 甚重之,尝曰:‘若 期生 不佳,我不復论士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周书论士,方之‘梓材’,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
《國語辭典》:抗议(抗議)  拼音:kàng yì
1.对他方的意见或措施作反对的表示。《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
2.持论正直。《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论曰》:「乐、何之徒抗议柱下,故能挟幼主之断,剿奸回之偪。」
《漢語大詞典》:十言
(1).十句话。表示很多议论。
(2).十次言论。表示多次言论。史记·龟策列传:“先得此龟者为天子,且十言十当,十战十胜……以言而当,以战而胜,王能宝之,诸侯尽服。”
《漢語大詞典》:庙论(廟論)
朝廷对政事的议论。 宋 欧阳修 《谢参知政事表》:“赞贰国钧,参闻庙论。”朱子语类卷一三○:“本朝自 李文靖公 、 王文正公 当国以来,庙论主於安静。”
《漢語大詞典》:吐论(吐論)
(1).发议论、评论或作辩论。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嵇中散》:“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南史·王思远传:“见 明士 蓬头散带,终日酣醉,吐论从横,唐突卿宰,便復忆见 思远 。” 唐 黄滔 《赠怀光上人》诗:“过午休斋惯,离经吐论高。”
(2).指写作论说、辩论文字。 宋 蔡襄 《士伸知己赋》:“ 非 五难而吐论, 和 再刖而处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