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1,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外论
反逆
对论
择言
阔论
追论
辞锋
流议
民口
指议
纵论
谈议
虚论
国议
吁俞
《漢語大詞典》:外论(外論)
外界的议论。晋书·王献之传:“ 安 ( 谢安 )曰:‘外论不尔。’答曰:‘外人那得知!’”
分類:外界议论
《國語辭典》:反逆  拼音:fǎn nì
1.相反。《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今适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
2.叛逆、谋反。《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晁错》:「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
3.颠簸。宋。苏轼 问养生:「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
《漢語大詞典》:对论(對論)
互相议论;辩论。旧唐书·刘宽夫传:“少列 陈岵 进《注维摩经》,得 濠州 刺史。 宽夫 与同列,因对论之,言 岵 因供奉僧进经以图郡牧。”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 慧能 ﹞寓止廊廡间,暮夜风颺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旛动,一云风动,往復酬答,未曾契理。”
分類:议论辩论
《漢語大詞典》:择言(擇言)
(1).选择适当的话。国语·晋语九:“择言以教子,择师保以相子。”战国策·魏策二:“酒酣,请 鲁君 举觴。 鲁君 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 仪狄 作酒而美,进之 禹 。 禹 饮而甘之,遂疏 仪狄 ,絶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雋雅雍容之度,即使生为僕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九章:“他高兴时候,也和烦恼时候一样,有点口不择言的。”
(2).败言或不合法度的议论。择,通“ 殬 ”。书·吕刑:“敬忌,罔有择言在身。” 孙星衍 疏:“择为殬假借字。説文云:‘殬,败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下:“殬、斁、择古音竝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言必敬必戒,罔或有败言出乎身也。”
《漢語大詞典》:阔论(闊論)
阔大不切实际的议论。 宋 刘恕 《自讼》:“言大而智小,好谋而阔论。”
《漢語大詞典》:追论(追論)
(1).议论过去的事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齐威王 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追论旧功,封 显明亭侯 。” 宋 叶适 《取燕一》:“致 靖康 之祸,在於取 燕 ;追论 靖康 之失者,亦必曰取 燕 。”亦指补充论述。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三节:“本论原以 中国 为主,不能他及,但各宗起原多与 印度 有关係,故不得不追论及之。”
(2).犹追究。明史·华云龙传:“二十三年追论 中 胡 党,爵除。”《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其外杂犯,在他到任以前的,俱免追论。”
《國語辭典》:辞锋(辭鋒)  拼音:cí fēng
形容言词犀利,锋芒如刀刃。如:「他先对有功部属加以褒奖,接著辞锋一转,开始对这次行动的缺失作一番严厉的申斥。」也作「词锋」。
《國語辭典》:流议(流議)  拼音:liú yì
1.官员、士人的意见。《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寡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2.世俗的言论。《文选。颜延之。五君咏诗五首之二》:「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
3.自由谈论。唐。白居易〈策林四。七十纳谏〉:「工商得以流议,士庶得以传言。」
《漢語大詞典》:民口
(1).谓民众的议论。吕氏春秋·离谓:“ 郑国 大乱,民口讙譁, 子产 患之,於是杀 邓析 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
(2).指丁口。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序:“庚辰詔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辨,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
《漢語大詞典》:指议(指議)
指摘议论。 宋 李之仪 《跋文安国篆》:“尝谓其宿畴预计不如是,必有脱略可指议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太学诸生置绫纸:“ 郑昭先 为臺臣,倏当言事月,谓之月课。 昭先 ,纯谨人也,不敢妄有指议。”
分類:指议议论
《漢語大詞典》:纵论(縱論)
广泛地议论。 清 戴名世 《再上韩宗伯书》:“ 名世 往在京师,与阁下游,凡一二年,相与纵论当世,独未尝言及文章之事。”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 清 初学者,是纵论 唐 宋 ,搜讨前 明 遗闻的……是极有益趣的。” 袁鹰 《闽海情怀》:“在闲谈时, 邓拓 同志曾经怀有深情地纵论 福建 的古今人物。”
《國語辭典》:谈议(談議)  拼音:tán yì
批评议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你罪本当革役,我若轻恕了你,须被衙门中谈议。」
《漢語大詞典》:虚论(虚論)
浮夸空泛的议论。六韬·上贤:“以高谈虚论説於人主,王者慎勿使。”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明於祸福之实者,不可以虚论惑也;察於治乱之情者,不可以华飭移也。”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 齐 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 宋 叶适 《制科》:“当制举之盛时,置学立师,以法相授,浮言虚论,披抉不穷,号为制举习气。”
《漢語大詞典》:国议(國議)
对国事的议论。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若夫数公者,则参与国议,分均休咎。”《宋书·刘勔传》:“ 元嘉 以来,傖荒远人,多干国议,负儋归闕,皆劝讨虏。”
《漢語大詞典》:吁俞(訏俞)
(1).书·尧典:“ 放齐 曰:‘胤子 朱 啟明。’帝曰:‘吁!嚚讼,可乎?’……师锡帝曰:‘有鰥在下,曰 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孔 传:“吁,疑怪之辞……俞,然也,然其所举。”訏,同“ 吁 ”,叹词。后遂以“訏俞”指天子认可对官员的任命。 唐 李德裕 《谢赐让官批答状》:“承訏俞之命,或虑闕遗;奉密勿之机,实忧不逮。”
(2).指君臣议论任命等大事。 宋 晁补之 《亳州上李中书启》:“訏俞地重,敢復恃於门墙;犇走位卑,自宜疎於竿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