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记清(記清)
(1).记忆清楚。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我和 苇兄 在旁边看着,记清了他们身段、模样,做个暗号,过几日评他个高下。”
(2).记录清楚。《负暴闲谈》第二六回:“军机大臣一面説,达拉密章京一面用手摺记清,然后回到自己的那间屋子里去,分派拟稿。”
《國語辭典》:背诵(背誦)  拼音:bèi sòng
熟记文句而默诵之。《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王粲》:「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红楼梦》第七三回:「如今打算打算,肚子内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
《漢語大詞典》:强志
亦作“彊志”。 强于记忆。国语·晋语七:“其壮也,彊志而用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彊志而婉容,和平而有立。”
分類:记忆
《漢語大詞典》:睹记(覩記)
见闻与记忆。史记·魏世家:“ 翟璜 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覩记,臣何负於 魏成子 ?’”
分類:见闻记忆
《漢語大詞典》:记事珠(記事珠)
传说能帮助记忆的珠子。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记事珠:“ 开元 中, 张説 为宰相。有人惠 説 一珠,紺色有光,名曰记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则以手持弄此珠,便觉心神开悟,事无巨细,涣然明晓,一无所忘。” 清 秋瑾 《题〈潇湘馆集〉》诗:“风流文采教占尽,羡煞胸多记事珠。”
《漢語大詞典》:诵记(誦記)
背诵和记忆。后汉书·荀悦传:“﹝ 悦 ﹞家贫无书,每之人閒,所见篇牘,一览多能诵记。” 宋 吕陶 《请罢国子司业黄隐职任状》:“ 隐 亦能诵记 安石 新义,推尊而信嚮之久矣。”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口吻刓於蠹编之诵记,而思虑敝於游词之剽缀。”
分類:背诵记忆
《國語辭典》:背临(背臨)  拼音:bèi lín
1.背后靠近。如:「这屋子背临山崖而盖,地势十分险恶。」
2.一种书法临写方法。通常初学者在经过一番临摹工夫后,不看字帖,凭记忆背写,称为「背临」。
《國語辭典》:观念(觀念)  拼音:guān niàn
1.由外界感受而来对事物的心象。
2.重现人心的过去印象。
3.由认知作用而来的意识,如感觉、知觉、幻觉、想像、概念等。
《國語辭典》:记号(記號)  拼音:jì hào
1.标记符号。《红楼梦》第七七回:「又命将那几包不能辨得的药也带了去,命医生认了,各记号上来。」也作「记认」。
2.用作标记的符号。如:「他的行李都已做记号了。」也作「记认」。
《國語辭典》:记住(記住)  拼音:jì zhù
牢记不忘。如:「这次失败获取的教训,希望你能牢牢地记住。」
分類:记住记忆
《国语辞典》:默书(默书)  拼音:mò shū
凭记忆把读过的书写出来。如:「小孩子的记忆佳,默书效果最好。」
《國語辭典》:脑筋(腦筋)  拼音:nǎo jīn
1.脑神经。《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据外国大夫还说,恐怕囟门碰破,伤及脑筋。」
2.泛指思考力、记忆力等。如:「脑筋急转弯」。《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们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
《國語辭典》:脑海(腦海)  拼音:nǎo hǎi
主管记忆、知觉、思想等的脑部,因其广泛如海,故称为「脑海」。如:「回到故乡,童年往事又清晰的浮上脑海!」
《漢語大詞典》:识记(識記)
心理学名词。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感知的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它是记忆的必要前提。
《國語辭典》:默写(默寫)  拼音:mò xiě
凭记忆把读过的文字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