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交讼(交訟)
互相争论。 胡汉民 《粤汉铁路商办问题之未解决》:“以该督与绅民交讼而大不胜,使以 左宗棠 、 曾国荃 辈当之,必且拂衣去位。”
分類:相争争论
《漢語大詞典》:盗讼(盜訟)
有关抢劫或偷窃的讼事。 宋 欧阳修 《辞宣徽使判太原府札子》:“臣自至 青州 ,忽已踰岁,适值年时丰稔,盗讼稀少,足以偷安窃禄。” 宋 欧阳修 《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凡其为治,以听断盗讼为能否尔。”
《漢語大詞典》:讼词
状纸上写的文字。例如:包揽讼词。
《漢語大詞典》:讼系(訟繫)
被控告而监禁、下狱。 汉 荀悦 《汉纪·景帝纪》:“其令八岁以下、八十以上及孕子未乳当鞫繫者,无讼繫之。”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乡人聚观,饮酒醉又殴击,往往因此又致讼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 成 自经讼繫,世情尽灰,招 周 偕隐。”
《漢語大詞典》:讼筒(訟筩)
受纳诉状之竹筒。 宋 王圭 《送人东归》诗:“绕閤云山吟有助,高谈终日讼筩稀。”参见“ 讼缿 ”。
分類:诉状竹筒
《漢語大詞典》:讼缿(訟缿)
受纳诉状之器。语本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 注:“缿,若今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宋 王安石 《上泉州毕少卿启》:“仅审履和嘉月,静事雄堂,讼缿昼清,道环天粹。”
分類:诉状
《漢語大詞典》:讼过(訟過)
谓自责其过失。 宋 陆游 《岁暮感怀》诗:“讼过岂不力,寿非金石坚。”
分類:自责过失
《漢語大詞典》:疑讼(疑訟)
疑难的案件。 汉 王充 论衡·案书:“卿决疑讼,狱定嫌罪。”魏书·辛雄传:“ 雄 久执桉牘,数见疑讼。”
分類:疑难案件
《漢語大詞典》:嚣讼(囂訟)
犹聚讼。 明 唐顺之 《薛翁八十寿序》:“其贫者鼓刀笔,工狱书,家为胥吏以机变嚣讼为常,故其所争不能锥匕,而骨肉且反目矣。”
《漢語大詞典》:治讼(治訟)
陈诉请求和争讼。周礼·天官·小宰:“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 孙诒让 正义:“云‘听其治讼’者,治谓陈请,讼谓争讼。”
《骈字类编》:清讼(清讼)
陆游南唐书烈祖夲纪升元元年十一月丁巳改辞状司为清讼院
《漢語大詞典》:喧讼(諠訟)
喧闹聚讼。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其不第者,率多喧讼,考功不能御。”
大声争议。 唐 韦应物 《朝请后还邑寄诸友生》诗:“闭阁寡諠讼,端居结幽情。”
《漢語大詞典》:刑讼(刑訟)
刑罚和诉讼。后汉书·王吉传:“由一邦以言天下,则刑讼繁措,可得而求乎!”《宋书·明帝纪》:“虽每存弘化,而惠弗覃远,军国凋弊,刑讼未息。”
分類:刑罚诉讼
《漢語大詞典》:地讼(地訟)
关于土地边界的争执。周礼·地官·小司徒:“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正之。” 郑玄 注:“地讼,争疆界者。” 贾公彦 疏:“谓民於疆界之上横相侵削者也。”宋史·沈括传:“至 契丹 庭, 契丹 相 杨益戒 来就议, 括 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 益戒 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復问,亦如之, 益戒 无以应。”
《骈字类编》:两讼(两讼)
晋书刑法志两讼相趣谓之斗两和相害谓之戏
《漢語大詞典》:讴讼(謳訟)
孟子·万章上:“讼狱者,不之 尧 之子而之 舜 ;謳歌者,不謳歌 尧 之子而謳歌 舜 。”后因以“謳讼”指讴歌者与讼狱者。《周书·孝闵帝纪》:“故玄象徵见於上,謳讼奔走於下,天之歷数,用实在焉。”
分類:讴歌